◎茅青(发自巴黎)
在传统文化和城市功能间找到平衡“小巴黎”与“大巴黎”
◎茅青(发自巴黎)
在欧洲的首都中,巴黎是比较幸运的一座大城,没有经历如英国伦敦1666年摧毁80%城市的大火灾,也没有遭遇葡萄牙里斯本1755年大地震和柏林“二战"后期的大轰炸。所以,巴黎保留了众多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它的城市规划怎样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增强城市功能间找到平衡,颇值得细说。
去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市中心很小,仅有105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二环半,人口220万。出了这个范围,通信地址上就看不见“巴黎”这个词了。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到了外省,其实仍旧属于巴黎。如果算上巴黎近郊和远郊统称巴黎大区或“法兰西岛”,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
巴黎大区的概念十分繁杂,各种划分五花八门,有一个概念叫巴黎及“小环”,其实就是近郊,相当于北京四环,距离市中心 (以巴黎圣母院前广场零公里标志为依据) 十多公里,人口三四百万;另一个概念叫“大巴黎”,相当于北京六环内,人口900万;然后就是巴黎大区。最后还有巴黎大都市的概念,距巴黎方圆30公里都算。从人口分布上看,巴黎方圆7.5公里范围内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从巴黎划分的复杂性可以看出巴黎地区发展历史久远,现在的大巴黎正是从小巴黎慢慢扩展形成的。小巴黎留住了百年老建筑、古迹名胜、传统店铺街道和咖啡馆,而新建的高层小区大多位于郊区,不过21世纪初通过法案,连郊区也不许兴建11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楼。
巴黎的城市规划成就举世瞩目。尽管有法国人批评巴黎没有学习罗马,完整保护古城原貌,但多数人认为巴黎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增强城市功能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罗马虽然更为“守旧”,但随着人口增多,城市功能缺失问题日益明显,交通拥堵,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使得维修成本昂贵,当地政府不堪重负。巴黎尽管没有罗马那样“旧”,但比纽约、东京等城市,还是有韵味多了。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现分为20个区。高级住宅和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右岸西部,东部为一般住宅区。政府机关大都设置在左岸西部,东部 (原拉丁区) 是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集中的地方。市内绿地很多,除两个森林公园外,还有若干中小公园及其他绿地,全市人均绿地面积10.16平方米。
曾位于巴黎市中心的“门厅”蔬菜水果肉类批发市场,现已搬迁。
如今位于巴黎南部郊区的“汉吉斯”蔬菜水果肉类批发市场
巴黎自中世纪起就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口急剧增加,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考虑城市如何更加合理规划,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不受拥挤和疾病的困扰。中世纪时,每当人口增多,各种传染病就会肆虐,而传染病的发生同清洁水源短缺有很大关系。资料显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居住条件差,仅肺结核一种传染病每年就造成10万人死亡。
巴黎真正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始于19世纪。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当时巴黎市长奥斯曼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拓宽马路使其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方便马车的行驶;沿路建造起一座座高大漂亮的住宅楼,道路两旁种植了梧桐树形成林荫大道;清扫肮脏的街区,修建运河,整治塞纳河使河道通畅,广受赞誉的城市地下排水工程,也是从奥斯曼时期开始形成的。
今天的巴黎市中心保留了很多奥斯曼时期的建筑和街道,奥斯曼风格也成为一种著名的建筑风格,即使多年以后改建或新建大楼,也仍旧保留奥斯曼的风格。可以说,奥斯曼的规划是巴黎城市向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19世纪末,巴黎为了迎接1900年首届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埃菲尔铁塔,同时讨论兴建地铁。1900年至1913年,第一期地铁共8条线路通车。如果不算4条通往远郊的地铁快线,今天巴黎市内也只有14条地铁线。一百多年前的8条地铁线,大大方便了巴黎市民的交通出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国经济百废待兴。到上世纪60年代,法国城镇化步伐加快,除了本地农民大量进城,北非移民也大量涌入法国。政府意识到为解决城市问题必须有一揽子的城市规划理念。
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巴黎地区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日臻成熟。巴黎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并开始大兴土木。
1965年政府制定了“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那时已经预料到巴黎及周边地区会日益拥挤,所以提出了几项措施: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改变原有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塞纳河向下游方向发展,形成带形城市,在市区南北两边20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批新城,沿塞纳河两岸组成两条轴线,建有5座新城;改变原单中心城市格局,在近郊建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设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以减轻市中心负担;保护和发展现有农业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
对巴黎居民来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1969年将位于市中心占地32公顷的“门厅(LES HALL)”蔬菜水果肉类批发市场,搬迁至郊区“汉吉斯 (RUNGIS) ”。此举曾遭巴黎市民极力反对。然而,随着巴黎人口增加,该批发市场迁离市中心已势在必行。
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改变原有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塞纳河向下游方向发展,形成带形城市,在市区南北两边20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批新城。
20世纪60年代末是摩天大楼时髦的年代,也是法国经济起飞的开始。巴黎商务区“拉德芳斯”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巴黎向外围进一步扩展的开始。拉德芳斯距离市中心虽然仅两公里,是香榭丽舍大道的延续,但已属于库博瓦镇。由于巴黎市中心的办公楼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业务需求,兴建一个新商务区迫在眉睫。经过40多年的建设,拉德芳斯已成为欧洲重要的商务中心,30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驻有2500家各国企业。
20世纪80年代起,巴黎大区的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平衡,当时移民融入问题已经显露出来,一些移民集中的地区经常发生暴力事件,为了更好地使外国移民以及他们的后代融入法国社会,在移民较多的巴黎郊区93省兴建了大型体育馆,一些大学和医院以及部分大公司的分公司也搬迁至此。
笔者在北京时有种感觉,好像北京本地人越来越少,外地人越来越多。后来才发现全世界大城市几乎都一样:本地居民的比例正日益降低。此趋势30多年前就已开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流动性更为明显。记得20多年前,笔者一位邻居全家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当时不太理解,巴黎这么好为什么要去外省?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喜爱外省,特别是南部大城市。外省和巴黎相比其实更适合人类居住,其教育医疗水平都与巴黎不相上下,而且由于人少车少空气更新鲜。老年人离开巴黎的就更多,巴黎的紧张生活令许多人感到不适。外国移民进入法国当然首选巴黎,毕竟巴黎的机会多,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多样性强,不会感觉孤独。
近年来,巴黎变得越来越拥挤:巴黎市中心多是外国游客,巴黎郊区多是外国移民。整个巴黎大区集中了法国1/6的人口,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如果算上非法移民,巴黎人数还要增加10%。与此同时,巴黎郊区失业率居高不下,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法国人排外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巴黎成为越来越不和谐的都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萨科齐政府2010年通过了新一轮大巴黎计划。新计划不再一味追求地域扩大,而是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重建社会平衡,使巴黎大区无愧于国际大都市称号。
新规划有一个亮点,就是制定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在人口密集移民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郊区城镇,建立新技术创新基地。此举旨在发展当地经济,解决失业问题,同时推动科技发展创新。规划准备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建立创新基地,如在戴高乐机场所属的地区建立国际交流中心,在企业聚集地圣德尼建立新技术发展中心,在商务区拉德芳斯建立金融中心,在萨克来建基础科研中心,在维勒杰夫建医疗研究中心,在每年举行飞机博览会的布尔热中心建航空研究中心,马恩河谷德卡特则建可持续城市研究中心,也叫智能城市中心。
和北京不同的是,巴黎环线高速公路只有两条,一条位于二环,一条在四环半。二环内还有一条公交环线。尽管巴黎交通繁忙,堵车现象很严重,但新规划并不准备建造新的环线高速公路而是选择建新的环线地铁,连接郊区几个重要的经济区。
巴黎市区现有地铁线路全长约280公里(北京目前总里程为527公里)。规划中的这条环线地铁长200公里,共有72个车站,其中57个新车站,其余为修缮老车站。此外,巴黎还要建4条新的地铁线。新建的地铁网预计每日将有200万人次使用。
笔者居住的镇子也得益于新规划,这里本来只有一条快线地铁,明年将会增加一条环线地铁,出行更加方便。
巴黎政府为穷人建的廉租房
增加地铁线路为改善巴黎空气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巴黎公共交通虽然方便,但一些住在郊区的人仍选择驾车,这几年巴黎人经常抱怨空气质量欠佳,而巴黎市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还是汽车尾气。尽管巴黎政府推出租赁电动车、自行车等项目,但汽车尾气问题仍然严重。为了鼓励远郊区的人乘坐地铁,地铁公司准备降低远郊区旅客的月票价格,使其同巴黎近郊的月票同价。
此外,每年还要在巴黎大区建7万套住房,以改善住房紧缺的窘状。
萨科齐政府通过新一轮大巴黎规划后,曾遭到反对派的抨击,反对者认为规划将使法国政府陷入更大的债务泥潭。但反对派在2012年上台后,仍延续了萨科齐的大巴黎计划,希望以此提振法国经济。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提高经济增长率,政府增加税收将是好事,否则政府将陷入新的债务危机。
反对人士认为,新计划预计在15年内共投资260亿欧元,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如此大的经费,这些负担将会落在企业和纳税人身上,这样做只会拖垮经济,阻碍经济复苏。显然,像笔者这样住在郊区的居民的确能从大巴黎计划中享受到便利,但每年缴纳的居住税又要提高了。
大巴黎计划见仁见智,但巴黎政府似乎决心已定。
本栏目责编/郑挺颖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