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汉超
从1917年到1947年的30年间,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报社记者等对上海乞丐的乞讨方式进行过各种调查,其中有些方式颇为耐人寻味。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乞讨方式:
“盯狗”
这是乞丐在街上所用的最普通的乞讨方法,就是跟在行人后面,口称“老爷”、“太太”、“爷叔”并伸手要钱。民国时期上海乞丐常用的讨饭术语显然以妇女为乞讨对象:“娘娘太太做做好事吧!一钱不落虚空地,明中去,暗中来,行了好心,有好报,发发慈悲心,开开金龙手,赏赐一个铜板,让穷人买碗粥吃吃。”
“告地状”
比“盯狗”要文明得多的是“告地状”。所谓“告地状”就是在街头路边放一张纸或一块白布,上面写着乞讨的话语;也有用粉笔直接写在水泥地或石板路面上的。乞讨者不必开口,低着头,愁容满面地坐在旁边,有的还不时地向走过的路人磕头。据调查者言,妇女、老人和残疾者用这种办法的比较多。一份1933年录自上海闹市区西藏路的地状云:“落难妇哀求各界慈善君子,救苦救难,实因丈夫生病数日,无法可想,只得路旁哀求来往先生随意功德。”
“桥头英雄”
完全伸手讨饭和提供一点服务后要小费的乞丐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后者可以是花样百出,例如在飯店、戏院、旅馆门口替客人开车门,在码头上帮着拎行李,在桥头推车(被称为桥头英雄)等。
“体面的乞讨”
“斯文扫地”之举的乞讨办法最能打动知识分子。
一次,叶灵凤和曾编过《洪水》杂志的诗人洪为法一起在瘦西湖边上一家有名的“香影廊”茶馆喝茶,有一个乞丐大约看出这两个翩翩少年是旧友重逢于他乡,竟然念出了杜甫当年赠李龟年的那首绝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喜得洪为法拍手叫绝,连忙给了他两角小洋。以当时的物价,两角小洋可在饭摊上饱食数日而有余矣。
(摘自《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