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使课堂教学倍增活力。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甚至喧宾夺主。
一、关于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新课的引入要体现生活性、故事性、趣味性。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开始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有的利用讲故事,有的利用多媒体动画等等。的确,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但是在实践中有部分老师过分的渲染情境,那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失去重心,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简单加减练习课中,设计了一个游戏情 “开小火车”的游戏。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同学回答,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越来越热闹,教室里充满了欢呼声……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要过度的渲染情境,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避免学生在精彩的情境中迷失。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
如今班班通已经在学校得到普及,班班通教学一时之间成为很新颖的教学。确实,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至少在抓住学生注意力上老师不用费神了,而且能为老师上课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来展开,多媒体引入课堂无疑给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现代教育技术不管有多么先进,它也只能为学科教学服务。教师不要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尤其是在计算教学方面。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会事与愿违的。以前听过一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在演示怎么分小棒的时候,多媒体使用的恰到好处,形象直观,但是在列竖式的时候,老师完全用多媒体演示,点一下出现一个数字,学生连细想的时间都没有,结果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只有学生几个歪歪扭扭的书写。而这堂课上,老师似乎成了一个操控电脑的解说员、学生只是个观众而已。笔算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写的,一步一步都有相应的程序和格式,只有教师自己亲自动手一步一步地、边讲解边写下来,才能给学生更好的直观的映像。我认为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依然有着其它媒体不能替代的作用,书写板书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而这些时间恰好是学生吸收和思考的时间。因此选择何种教学媒体,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决不能盲目赶时髦。
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却不尽人意,并没有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有这样一句话“请大家拿出年历表,在小组中讨论,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在这样一种笼统的要求后,学生随后组成四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估计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
首先,合作学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有。要合理、恰当的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合作学习,不要片面的去追求形式,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合作时再安排。比如不会了;一个人干不了了;对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或有成就要展示时才有合作需要,若没有需要的安排,那就是形式。
其次,学生合作之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比方说,通过合作要解决一个什么具体的问题。小组里谁先讲,谁做记录,谁是小组负责人,这些以上那位老师都没有交代清楚。合作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交流的正常进行,而不只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假象,喧闹的讨论场面绝对不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只会让一个班的纪律变得乱糟糟。而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千万不能盲目追风,为了活动而活动,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了。教师要时刻反省自身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