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珺
向理想致敬钱小华:我的生命必将以书而告结束
文 王珺
先锋书店历经多次倒闭和场地危机,但钱小华没有放弃,因为书就是他的生命
钱小华很像他的书店。低调,但精气神十足。他穿着黑色的棉布衬衣,身材不高,黑瘦,基本不精于言辞,内敛而专注,但在某些时刻,他的描述充盈着大块的色彩和诗意。
他这样描述书店装修那年的气候,“整个城市一片雪国,我手上脚上全部生满了冻疮,像故乡里红红的小山芋。”他形容自己为,“一个佩戴着桂冠的文化乞丐,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异乡者,在通往精神的诗与思的途中,书生意气,至死不渝。”
他的先锋书店也是这样。入口狭窄,格局幽深,地面的黄色停车线一边延伸,一边爬升,回望时,能看到书店的标志,一只散发黄色光芒的十字架,钱小华说,它的作用是“在上坡的时候引导你向上,下坡的时候引导你向善”。
这家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书店,已经存在了超过10年。而先锋书店,已经在南京存活了19年。从国内书业受互联网影响纷纷倒闭,到现在开书店又成为一种梦想,钱小华的书店一直保持着理想主义的气质。
著名作家叶兆言是钱小华的好朋友,他曾说,在先锋“喝那么好的茶,又看那么好的书,不随手带走几本,书店主人无所谓,关键是对不起自己”。先锋的老顾客、作家苏童后来也说,“开书店在他不是一件简单的谋生糊口的事,钱小华似乎是在书店里完善他的理想。”
然而,一家民营书店的各种艰难总是突如其来。前年7月,南京在亚青会之前清理全市地下停车场,城管勒令钱小华在7天之内将书店恢复成停车场,还要缴纳巨额罚款。钱小华送走来书店找麻烦的人后,心情黯淡,转身便写了一首诗,诗名叫《这个城市在下雨》:听不到外面的雷声,不见天空的雨滴,在一个人的心里,默默地哭泣,这个夏天,死亡击碎了头颅,灵魂刻上了悲伤。后来,在南京市委宣传部长的相助下,先锋书店才逃过一劫。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先锋书店搬家的次数足有七八次,有时因为被房东驱赶,有时因为经营不善,一次,甚至是因为醉驾的司机将车开进大门,彻底撞碎了书店。
我的整个人生就生活在书中,我的生活完全被书所统治
诗歌成了钱小华和自己相处的方式。书店里的字“大地上的异乡者”来源于诗人克拉特尔。书店最显著位置,同时放着流行和冷僻的诗集。钱小华甚至在中山陵景区开了一家以诗歌为主题的先锋书店“永丰诗舍”,在露天的铁质书架里,放上了普希金、聂鲁达、博尔赫斯和茨维塔耶娃。
萨特说,“我的生命是从书中开始的,它也必将以书而告结束”,说的也是钱小华的人生。在钱小华的一篇叫做《我就是我的书店》的长文里,他写,“我的整个人生就生活在书中,我的生活完全就是被书所统治,我清楚地知道,我成为了书的俘虏,我仅仅是一架运书的货车。”
钱小华用了“贫乏”两字来形容自己的童年。常州金坛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可是钱小华的家在山区,条件艰苦,因为眼睛不好,他初中就辍学去茶园工作。
钱小华还记得和妈妈去茶园锄地时候的场景。“我妈妈手上开了很多口子,都贴满了无数的橡皮膏,如同天上的星那样多。”
工作两年之后,乡里招聘干部,钱小华考中了通讯报道员。之后县里提拔基层干部,钱小华被调到了金坛纺织厂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非常认可自己的厂长,得到了一个去南京大学作家班进修的机会。“那个时候肯定也有一个作家梦,因为觉得作家在人们心中受到尊重。”钱小华说。
在钱小华的记忆中,那是一个疯狂求知的年代,他记得排队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场景。“1989年夏天,天气很热,在新街口天桥,排了几百米,把天桥都堵死了。当时我的后面有一个姑娘说了一句话,很重要,她讲买书比买衣服好,这句话我印象特深。”
80年代的钱小华疯狂地买书,书店老板出外采书,钱小华便打听返回时间,然后第一时间在书店门口排队买书。有次南京民营书店耕耘的老板采购书时缺钱,钱小华甚至自己借钱给老板,然后用书来抵。
钱小华称自己是“佩戴着桂冠的文化乞丐”
毕业后,钱小华没有回金坛,他去了纺织厅政策研究室做宣传工作。那时,他连续熬夜写出的关于无锡红豆厂的一万一千字的报告文学被年轻的编辑部主任删掉了六千多字,钱小华觉得同事并不懂文学,完全是外行在指导内行,十分愤怒,这成了他辞职的导火索。钱小华再一次回到金坛。“夕阳西下,用一个板车拉了两箱行李,非常悲情。”
“那个时候我30多岁,一个人单身,我并不是叛逆的人,但是我这个人就是不服输,我记得那天父亲骂了我之后,叫哥哥嫂子到他床前,好像临终告别一样,讲人家小孩这样,你们怎么这样。”第二天,钱小华就冲去堂姐夫家里借了600块钱,买了20斤茶叶,开始出门贩茶。
茶叶生意也异常艰辛。带着大把现金去农村收茶,然后去茶厂加工,把干茶拖回来进行包装,包装之后再推销。钱小华像长途司机一样,南下北上,拖着一车车几千斤的茶叶,连夜赶路。山区二三十年前并不太平,晚上睡觉,枕头下面都藏着一把大刀,钱小华把钱藏在茶叶桶下面,惊险度日。
无路可走的时候,钱小华想到了开书店的主意,钱小华的妈妈很早去世,深爱着妈妈的钱小华想开一家书店,来纪念母亲。在采访中,钱小华两次红了眼眶,都是因为谈到妈妈。钱小华的母亲并不识字,12岁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很多年前,妈妈自杀离开世间,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灾难”。
“我一生当中只记得一个人,她就是我的母亲,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她就是先锋书店,我的书店在,我的妈妈就存在。”明年,钱小华计划出一本新书,书名就叫《失去了妈妈》,钱小华的老友、书籍装帧家朱赢椿听了大受震动,一直劝说钱小华将书交给自己来做。“因为我母亲尝尽了世上的一切苦楚,她在我生命当中是最重要的人,所以说书店在我的母亲就存在,她善良、朴素,还勇敢,我自己人生当中也继承了我母亲这样的基因。”
1996年,先锋的太平南路店开业。第一家店选址在南城,是因为南京的民营书店“耕耘”和“三联”都在大学附近,钱小华觉得太平南路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但缺乏一家好书店。
这年冬天,先锋书店在圣保罗教堂对面开业,17平的铁皮房放进了10个书架。那一年的圣诞夜,去圣保罗教堂的人过多,挤不进教堂的人涌进了钱小华的书店,钱小华记得那一刻的场景,“差一点把屋子挤破,人的手都在书架前够书,看到一双双手够书的感觉啊,有一种喜悦,非常有满足感。乖,先锋也是教堂了,成了一座精神的教堂了。”
钱小华说自己做书店的本事得益于两点,一是肯吃苦,二是善学习。
先锋书店开业时,钱小华去了云南、桂林、上海采购旧版图书,4天跑了3个城市,一个地方都没有玩。他带着3万块现款出去,然后带了一批3折的书回来。其中有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丛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丛书,是这些旧版书慢慢做出了先锋选书的口碑。
钱小华精于日常的自我管理。他用于睡觉的时间不会超过6个小时,却运动量惊人。早晨5点起床,祷告完毕,他就出门跑步。旁人的午觉时间,他要在书店隔壁的五台山体育场再跑上10圈,晚上下班后,还要去游泳馆游1000米。
这样的锻炼节奏维持了10年。“跟自己赛跑”,钱小华这样解释自己对运动的执著,“做事情总是要有体力的,做一件事情不灌注你一生的力量,我想这件事情你也做不好。”
每天早晨,除了处理书店琐事,钱小华要看几份指定的报纸,《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很多新思想、新思维会从广东那个地方过来,那边最具改革创新意识。最最重要的是,它的副刊做得非常好,很多的稿子都是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去报道,可以让人看到他们那里新的文化活动,新的人文事件。”
另一个学习途径是剪报。他剪的报纸有两类,一类就是对企业管理有用的素材,另一类是文学素材。20年来,钱小华的剪报册已经等人高。
1999年,先锋书店搬到了南大外的广州路。因为“想做一家纯粹的书店”,钱小华把书店开在了广州路上的一个二楼里。从那时起,他将自己对于理想书店的想法付诸实验。他在店里免费提供茶水,并在靠窗摆上了一排宽大的书桌。一年除夕,南京下着大雪,一个乞丐就睡在了二楼门口,独自在书店守夜的钱小华开门迎进了乞丐,两人共度了这个夜晚。钱小华说,“书店是我最好的一种乞讨方式。”
一年除夕,南京下着大雪,独自在书店守夜的钱小华开门迎进了一个乞丐,两人共度了这个夜晚
2003年,先锋书店夫子庙店开业。开办这家书店是钱小华在上海考察书店途经徐家汇地铁时产生的一个梦想。之前,书店所在的160米长的地下通道是一条低档服装街,“小商小贩聚集交易的场所”。钱小华让这个长160米、宽14米的先锋大道,成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书店。
先锋书店内景
书店的装修设计着力体现“大地、异乡、精神”的主题,突出黑白两种颜色,展示着钱小华的人文理想。书架上不到顶,下不落地,取其中间五档,便于读者取书阅读,书架之间镶嵌的艺术大师人物肖像,灰色凝练,闪烁着艺术的光芒;白色墙柱正面一盏盏壁灯像威武雄壮的战士,墙柱侧面雕刻一首首著名诗人杰出诗歌,大厅两侧平台中间摆放48张红黑相间的沙发,买书人看书人累了,可以坐下来阅读,“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可是,两年后,夫子庙店就因为经营不善倒闭,钱小华写了一篇文章《智慧在大道上哭泣,无人认识她》,在文章里,他痛苦地反思了“夫子庙多年积蓄起来的市井文化以及腐朽文化观念的病根酿造出的苦果”。撤离书店的那天,钱小华“眼泪潮水般朝外涌,一阵一阵,我无法用手挡住那眼泪,那片刻的眼泪仿佛能淹没整个南京城……先锋大道逝去了,像我的父亲母亲,卧躺在荒郊的山坡上安息,那里又多了一块墓碑”。
钱小华甚至想到了回到乡下去,“过寻常人的生活”。可是他和书纠缠太久了,钱小华无法放弃。“我在这个城市没有姓名,我的姓名熔炼在先锋和读者的血肉之中,书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是不会放弃的。”钱小华要的是,“建立书业的人文理想世界,重建书业的一种启蒙精神”。
2004年,钱小华在报纸上幸运地看到了五台山地下停车场招租的消息,考虑到五台山附近的大学区和白领人群,钱小华又一次投入进去。店的设计依旧延续了夫子庙的先锋感,相识多年的老朋友、艺术家欧宁为钱小华设计了一枚店标,一个倾斜的繁体“书”字,像一具前进的躯体。
虽然,钱小华不止一次表示过,“我的内心是和商业决裂的”,可先锋的生意却是好了起来。经过了新街口店和夫子庙店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的经历,钱小华扩张得十分谨慎,他在南京人流大的景区开了主题先锋书店,他拒绝了政府官员上门的邀请,也表示对时下大热的风投不感兴趣。
2008年,先锋开始经营文创产业,文创产品的经营收入可以占到营业额的60%。钱小华预估,未来几年,书店还会是一个创业着力点,“很多年轻人喜欢在书店当中完成自己生命的旅程”,可是“现在开书店越来越多泡沫”,“一定要有手艺的人”才能开好书店,做一家“纯粹、凝炼”的书店。
钱小华的新书店已经不往景区开了,他未来的理想是“乡村乌托邦模式的文艺复兴”书店。去年,钱小华的碧山书局开门接客。钱小华发现在书局旁边有一个祖祖辈辈养牛的房子,他计划着保留夯土墙,屋顶用当地的树皮,建造一个牛圈咖啡。
“七八岁时候,早晨要去拣牛粪,拣猪粪,拣鸡粪”,钱小华说,牛粪拣回来之后,“妈妈把牛粪一块块地搭在墙上,牛粪在墙上的时候非常美丽,好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阳光照射在上面,斑斓的色彩非常非常的美丽。”
钱小华在碧山购置了住处。他把这家人60年以来的家具都留在了宅子里,想通过一屋子旧家具来呈现那个年代一家人的私人史,钱小华觉得,每个人都是“大地上的异乡者”,都要“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
“经营书店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你的生命。”钱小华说,“所以,我把先锋看成我的一切。”
20年来,钱小华写的日记,都是“那些在苦难当中、在挣扎当中呐喊的人”,钱小华的摄影技术在朋友圈中很受认可,他拍了很多很多照片,尤其在农村、在村庄、古村落当中,在破烂的老房子当中,他说那些都是“在那生活的母亲的缩影”。
2007年开始,钱小华信奉了基督教。他至今未婚,也没有女友。钱小华说他自己从基督教中学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更多地去爱别人”。
“实际上《圣经》最重要的就是爱,如果这一生没有爱情,那么我的母亲就是我最大的爱情,书店也是我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