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标准,为孩子的创造力松绑
人们习惯用“对”或者“错”来评判孩子的行为,希望孩子符合“对”的标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标准的制定者,是家长、老师或者社会,而不是孩子。
当家长、老师和社会代替孩子做出这样、那样的决定,制定出这样、那样的标准时,是否真正符合了孩子的生长需求?这需要跟孩子进行沟通、探讨和明确。而很多时候,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标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甚至于有些标准的制定已经为孩子造成了禁锢。
教育性戏剧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处理的办法。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会去评判孩子做的“好”“坏”“对” “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看到他们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他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结果,他们愿意为这样的结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际是完成了提出假设——付诸实践——检验实践——思考结果的创造过程。
同时,当一个课程中,不再有权威和唯一的标准,教师并不是事先知道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与孩子们共同探讨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会为了寻找一个既定的答案而走向同一条思路,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当教育的关注点放在孩子们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而不是说得对、做得对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表达,主动地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缔造孩子的创造力。
例如著名的英国童话《三只小猪》,在抓马宝贝教育戏剧引导者的设计中,孩子们看到只有最小的那只小猪活了下来,而老大和老二则都被狼吃掉了。由于戏剧创造了极端,把事件推向了极致,孩子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老大老二没能逃离狼口?为什么老三能幸存?通过对物品稻草、木头、砖头的探究,通过再现三只小猪搭建房子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孩子们发现独立生活是需要准备的,思想上的准备和体力上的准备。
而这些准备意味着延迟享乐,需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计划、练习、实践、总结,而非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准备什么,如何准备是孩子们在集体协商和经历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经验,而非被告知。在教育戏剧中,孩子们的框架是帮助新出生的三只小猪如何面对即将独立的生活,而这种经验,将会帮助他们自己将来面对需要独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