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布罗西亚
随着“权力的游戏”电视剧第五季的热播,全球的冰火粉丝们都随之抓狂,影视改编对原著如此大刀阔斧的改动究竟为了那般?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马丁老爷子自己才能揭晓。
经典原著与改编作品的差异似乎永远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HBO投资拍摄的《权力的游戏》可能是近几年来全世界最流行的电视剧之一。借着电视剧的春风,本在世界范围内就极受欢迎的原著《冰与火之歌》再次掀起了流行的浪潮,并创下了数千万的销量纪录。但在影视与书籍双丰收的同时,不少“两栖”粉丝发现,随着剧集的进展,电视剧中的情节与原著里相比已经出现了些不小的偏差,而最新一季的《权力的游戏》中更有不少桥段与原作南辕北辙。
想在一篇文章里说清楚原著与剧集的区别,工程实在太过浩大。由《冰与火之歌》资深粉丝们所建立的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百科中,单单第五季与原著的差别便多达数百处,近万字。甚至有戏言说,与其问二者差别有多大,不如问到了第五季还有多少情节仍忠实于原著来得简单。
与原著相比,第五季电视剧中几乎所有角色的情节都有了大幅度的精简,事件的改动更是数不胜数。主要角色中,琼恩·雪诺、瑟曦·兰尼斯特以及艾莉亚·史塔克等人的情节基本符合原著的描写,但细节着墨不多;丹妮莉丝与书中一样一团混乱,但她的左膀右臂巴利斯坦在剧集中早早死去;詹姆·兰尼斯特本应代表君临前往河间地收拾战争留下的疮痍,却莫名其妙地去了多恩;“美人”布蕾妮本是书中引领我们一览河间地平民惨状的引领人,剧集中她却跟着波德瑞克到了北境……但争议最大的当属珊莎·史塔克,她本应在谷地学习如何参与“权力游戏”,在剧集中却成为了人称“小剥皮”的拉姆斯·波顿的新娘……
全球的冰火粉丝们都抓狂了,如此大刀阔斧的改动究竟为了那般?图书和电视剧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理解?问题恐怕只有马丁老爷子自己才能揭晓。
鸿沟巨大,是无奈还是懈怠?
电视剧的改动如此之多,在笔者看来,可能存在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电视剧的改编本身存在限制。
G·R·R·马丁的原作《冰与火之歌》是当今小说界难得一见的鸿篇巨制,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名有姓的人物更是汗牛充栋。要用短短的剧集来表现这种关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根据外国网站的一项统计,即使是颇具人气的角色如提利昂·兰尼斯特或者琼恩·雪诺,他们在整部剧集中出现(露脸)的时间其实也不过区区数个小时,如果编剧和导演按照原著中的描写,将书中出现过的错综复杂的家族与人物全部呈现出来,那么电视剧可能会变得冗长无味,大量的时间恐怕只能用于介绍家族和人物了。这种“还原”显然不是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做的事情。
笔者在第一次阅读《冰与火之歌》这部作品的时候,曾经花了数十个小时,甚至动用了笔记本和便签纸,才把书中的几个大的家族之间的关系搞清楚,而纷繁复杂的角色们之间跨越数代人的恩怨情仇也令很多读者头大。而HBO的剧集每周只有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间。在原著第一二卷,剧情还没有较大的发散的时候,剧集拍摄还能按照原作的步调缓缓推进。但当剧集拍摄到第三季之后,进入原作的第一个大高潮《冰雨的风暴》,各个故事情节同时展开,到处都有事件发生,事件与时间点交错奏鸣,看成一场激情的盛宴;而到了第四、五卷,则演变为多条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故事线齐头并进——对于电视剧来说,完整地展现威斯特洛大陆以及厄索斯大陆上发生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样看来,在创作电视剧的时候,将看起来并不太重要的线索删除,将那些出场寥寥,对剧情影响也不太大的次要人物合并,可能是在改编过程中相对理性的选择。
其次,则是编剧能力所限。
《权力的游戏》与《冰与火之歌》原作之间鸿沟的不断扩大,并不仅仅能用电视剧改编的“客观限制”来解释说明。时至今日,《权力的游戏》剧集在粉丝口中评价的两极分化,编剧难逃其咎。如果你是一个《冰与火之歌》的书迷,同时也一直关注《权力的游戏》电视剧的拍摄以及播出的话,你一定能够发现一个问题:电视剧从第一季第一集开始,就存在一个非常具有大众吸引力的卖点,即大尺度的暴力及性场景——甚至有人戏谑地将这部作品称为“杀与性之歌”。随着剧集在全世界产生轰动效应,这些大尺度的场景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部剧集的标签。
在第一季“大获全胜”后,大概是看到了这些花边有利可图,编剧们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标签发扬光大,甚至刻意地在剧集中插入了有关的内容:例如臭名昭著的妓女萝丝——这一角色在原著中根本没有出现过,但在剧集中却时常出来惹人眼球,甚至被评为剧集中最令人讨厌的角色之一,除此之外书中主要角色相关的性场景更是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剧集被命名为《权力的游戏》,这也让原著中的权力斗争戏份被进一步加强。然而,原作中真正算得上权力游戏的“玩家”的角色其实只有寥寥数人,编剧们为了让“权力游戏”这一主题时时彰显,不得不给几个阴谋家添加更多的戏份,有时候这些戏份就有些弄巧成拙,比如阴谋家“小指头”,这一角色本应隐藏幕后,低调行事,但剧集中他过于惹眼,并时常有惊人之举,这种改动就有些不合角色的行动逻辑,显得画蛇添足。
就笔者个人来看,无论是“权力游戏”还是情色与暴力,其实只是《冰与火之歌》煌煌巨作的冰山一角。某种程度上,原著表现的其实是人性在混乱之中的成长、蜕变以及对自我的发现。琼恩·雪诺尽心竭力想守护同袍和王国,却不被同袍理解,最终身死人手;艾莉亚颠沛流离,多灾多难,想要复仇并拯救自己,却走上黑暗之路,丧失自己的名字;“弑君者”詹姆背弃誓言的外表之下,其实是比所有人更为诚挚的骑士之心……这些才是《冰与火之歌》最大的魅力。但剧集显然没能很好地表现出这些令人感动之处。
有些诛心地说,编剧对原著所做的改动,其实是由占比例不小的一部分观众所“惯”出来的。阅读需要细心体会,你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并且时时回味之前提到的线索;相比之下电视剧更注重紧张的情节和感官的刺激,要在一个小时内为观众烹调一道视觉盛宴,就势必要放弃对原著中细节的重现,转而用更简单的手段——即阴谋,暴力与性——来填充剧集时间,以便争取更多数的观众。这种方案显然更为划算,也更为简单。这可能是当代大众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造一个艺术品叫好不叫座,还是争取收视率,制造话题博人眼球?在这个有些浮躁的年代里,选择后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未免有些令人遗憾。
最后,剧组对原作熟悉程度有所欠缺。
早在电视剧拍摄之前,改动原作时增添或者删减内容就是书迷们可以预见到的事情。但是我们得承认,《权力的游戏》剧集中有些改编实在看起来有点拙劣。原著作者马丁老爷子反复强调书与剧集是两个位面,恐怕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剧集中一些跟原著差距过大的改动不得不让我们怀疑,编剧在研读原作的时候有些偷懒。
以原著中的角色巴利斯坦·赛尔弥为例。原作中,“无畏的”巴利斯坦是维斯特洛最为出色的剑士之一,但是他与刚刚登基的乔佛里发生争执并被其侮辱,愤而出走离开维斯特洛,前往东方投奔丹尼莉丝,并为这位坦格里安家族的继承者立下汗马功劳。在原著第五卷《魔龙的狂舞》中他甚至成为了pov人物(视点角色,决定着将从哪个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担任女王之手,坐镇弥林,解决丹尼莉丝留下的烂摊子。然而在电视剧中,巴利斯坦过早地退场,死在了一群乌合之众的手中。在一次采访中,饰演巴利斯坦的演员伊恩·麦克尔希尼甚至抱怨说“事实证明,最好不要先看书。我读过原著,所以觉得自己这一季中还有很多戏份,对此很是期待。等从经纪人那拿到日程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完了……因为如果按照原著来拍的话,我不可能在这里待上仅仅几周而已。他们肯定是把我写死了。”
另一个例子虽然不是pov角色,但在读者群体却有着相当人气。他便是史坦尼斯·拜拉席恩。原著中,此人是一块“生铁”,生硬古板但是公正坚强。但在剧集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他的刻薄、固执、狂信以及莫名其妙——他甚至死在了本不该出现在北境的美人布蕾妮的手中。有趣的是与巴利斯坦的演员者一样,扮演史坦尼斯的演员斯蒂芬·迪兰也委婉地表示了不满。
不仅是死去的角色,剧集中一些至今存活的角色的安排也体现了编剧对原著的不熟悉。比如珊莎·史塔克:她本应同小指头一道,在谷地躲避凛冬的寒风,并在宴会舞会的觥筹交错之中,在追求者的目光与反对者的视线之下对抗谷地群雄们的暗流。要知道,谷地并非一个无关紧要的地区——在维斯特洛大陆此前发生的“五王之战”中,谷地闭门自守独善其身,并未卷入战火。在之后可能发生的更大混乱中,谷地必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在目前已经释放出的第六卷的珊莎pov中我们已经能明显地看到这一点。然而,编剧为了精简情节居然将珊莎与珍妮·普尔的戏份合为一处,送到北境充当拉姆斯·波顿的新娘。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与拉姆斯·波顿以及席恩·葛雷乔伊的对手戏,的确增添了电视剧的戏剧张力,但是这与马丁的创作思路显然不太符合。同时,拉姆斯波顿与珊莎之间发生的强奸戏在读者群体里更是惹了众怒——这显然得不偿失。
至于之前所说的,布蕾妮莫名其妙地到了北境,詹姆和波隆掺和在一起前往多恩丢人现眼一类的改动,也是不折不扣的减分项。在读者看来,一整条发生在河间地的故事线被删去,令人困惑不解;而对于只看过电视剧的观众来说,这两处改动也没能做到扣人心弦,甚至连鸡肋都算不上:食之无味、快进也不可惜。笔者在与几个没有读过原著的剧迷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纷纷表示,这两个角色的戏份并不足以吸引他们——当然第五季中多恩的处理本身就算不上优秀。
清茶烈酒,其实各有魅力
顽固的小说读者们往往希望自己的爱好保持“小众”,很难接受将他们钟爱的作品改编成影视游戏或其他介质,以面向更广大的人群进行传播;但对于受到欢迎的作品而言改编几乎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权力的游戏》遭受的这些改动,在影视改编史上并不算罕见,相反,很少存在完全忠实于原作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对原著情节的改编是否得当,往往是影视剧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指标。很多我们熟悉的作品在改编之后也曾遭遇大量的非议和争论,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金庸作品的改编。每一次金庸剧的播出总免不了遭到吐槽或挑刺,国外大作当然也逃不了改编的魔爪,鼎鼎有名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就常常受到原著读者的批评。
原著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差异是否真的不能调和?显然不是。《冰与火之歌》的译者屈畅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与原著相比,改编作品其实是吟游诗人口中的歌谣,或许它的叙事过程不如原著那样严谨、底蕴深厚,但本质上来说,原著和改编作品其实是一段故事的两种“写作手段”。正如三国故事,我们从电视剧、游戏或评书中听到、看到的三国故事与真正三国历史并不是一回事,但我们并非不能从更为大众化的传媒之中得到享受。
《冰与火之歌》原作与《权力的游戏》同理,虽然笔者在前文对剧集多有批评,但不可否认《权力的游戏》本身制作的精良,演员的出色都注定了观众能够享受这样波澜壮阔的故事。清茶回味悠长,烈酒也自有烈酒的魅力。说到底,无非是受众的兴趣、选择而已:能让更多人享受同一个故事,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当然,就《权力的游戏》而言,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诸如人物过早相遇、过早退场、不起眼但重要的人物被删去、整合等,对整部剧集的剧情发展脉络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如所谓的蝴蝶效应一样,小小蝴蝶翅膀的扇动尚有可能引起一场风暴,重要角色命运的改变很难不让电视剧与原作分道扬镳。在第六卷尚未出版的今天,电视剧失去了原著光环,而剩下的情节急需收束整理,两位编剧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接下来的第六季也将举步维艰。
不过从现在我们能够得到的消息来看,剧组在进一步推进当前故事线的同时,也将拍摄《冰与火之歌》“正史”之前的故事。原著中令人感兴趣的“错误的春天”赫伦堡比武大会、劳勃·拜拉席恩掀起的“篡夺者战争”,扑朔迷离的极乐塔之战等,都将出现在荧幕之上——这也不失为剧集延长生命的办法。然而,在原著之中,这些有关过去的历史仅仅存在于当事人的回忆、转述或者游吟诗人的歌谣之中,如何将这些壮阔的场面以及凄美的记忆相对完整地重现,将是编剧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推进故事与挖掘过去间如何寻得平衡,也是第六季剧集将面临的极大挑战。
或许回归文本,挖掘更多的细节,并虚心地听取马丁以及观众的建议,是编剧们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