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昆
(1.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2.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哈尔滨 150001)
英语副词中有一类副词专门用来表示频率,这类英语副词称作频度副词(adverb of frequency)。频度副词被用来表示事情、行为、动作等发生的频率,因此其具备较为明显的客观性特征。频度副词又分为定期频度副词(adverb of definite frequency)和不定期频度副词(adverb of indefinite frequency)。在语义上,一些不定期频度副词表现为肯定的含义,另一些表现为否定的含义。前者以always为代表,后者以never为代表,二者形成肯定与否定的两个频度等级连续体。[1]52作为现代英语中肯定性不定期频度副词的代表,always不但可以表达客观意义(例1a),而且还可以表达负面评价(例1b)或正面评价(例1c)等主观意义:
(1)a.I always have a boiled egg for breakfast.b.John is always complaining about his boss.c.John is always helping me with maths.
例(1)表明always一词兼具表达主观性意义和客观性意义两种功能。那么这两种意义表达之间是什么关系?主观性意义与客观性意义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尽管 Quirk,et al.(1985)以及Swan(1980)等在其经典语法著作中有所察觉,但是均未给出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主观性概念考察always一词主观性意义与客观性意义之间的演化关系。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是指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是指语言为实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语言结构和策略,或者经历相关的演变过程。[2]268在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占支配地位的时期,语言学家关注的是语言的结构系统和语法规则系统,而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一直为人忽视。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学科的兴起,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近年来,国外对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多侧重于词汇解读、二语习得和话语随意性等。[3]69[4]191很多学者试图为主观性寻找形式上的验证,探索发生主观化的典型语境,讨论较多的验证项目有主语人称、时体因素、及物性(transitivity)、语义极性敏感度(semantic polarity sensitivity)等。尽管当下国内对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侧重于词汇间主观程度比较、主观性与主观化区别以及主观性哲学归因等,但很少对单一副词进行主观性的历时考察。[5]9在现有的词汇主观性程度比较研究中,虽然注意到研究对象在主观性程度(即“量”)上的区别,但是大多依据既定对象的客观意义推演至主观意义来完成主观性嬗变研究,而忽略了主观性嬗变的另外一条路径——既定语言结构的主观性可能会逐渐减弱,趋向表意的客观性。[6]38至于此间涉及的主观性的不同类型(即“质”)上的区别更是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概言之,能够兼顾主观性的“量”(主观性的双向演化)和“质”(主观性的范畴分化)的系统研究尚属鲜见。因此,本文拟就英语中肯定性不定期频度副词always为研究对象,基于具体的历时语料,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探究频度副词always的主观性演化情况,从而尝试确定其主观性意义和客观性意义之间的关系。
语言成分中的主观自我意向往往表现为说话人的观察视角、认知态度和情感极性等维度,不同的主观性语言结构所表达的主观意义也往往有所不同。[7]62例如,与其他代词相比,第一人称代词因其从说话人视角出发而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因而其主观性较强;与一般动词相比,认知动词因其常常表达说话人的某种认知态度,故而其主观性更为明显。因此,考察always主观性演化情况时,如果能够结合这些可能表征主观性的语言结构进行质性与量化分析,从语义韵的角度讲就更为可信。为此,本研究主要尝试回答如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英语频度副词always的主观性演化表现出哪些特点?第二,英语频度副词always的主观性演化说明了什么?
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文章选取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历时语料作为研究主体。十七世纪的语料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代表,其中共有各类戏剧35部,总词数为85万词。本文从中选取出现always的例句60例。十八世纪的语料以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其中共有作品8部,总词数为77万词。本文从中选取出always例句340例。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语料以美国近现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Historical America English)为主,它收集了1810年至2009年10万篇不同类型的英语文章,总共涉及40,000万词。本文从中选取出现always的例句3000例。从语料时间跨度上讲,上述语料跨越400年,满足了本研究的历时考察需要;从语料规模的角度讲,上述语料总共有40162万词左右,这满足了语料的观察充分性。总之,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英语语言的变化情况,为研究always的主观性演化情况夯实了研究基础。
下面我们基于具体语料考察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与主语人称、认知动词、否定算子等主观性验证项目的共现倾向以及always的文体分布情况,进而细致地交代always主观性演化的具体轨迹。
1.人称代词
就人称维度而言,一般说话人对概念客体的感知距离越近,所表达的主观性就越高,就越倾向于用近指代词,即第一人称进行编码 ;反之,则倾向于用远指代词,即非第一人称进行编码。[8]126C.Nickerson(1996)、Christiane(2005)以及宋协毅(2000)等学者认为:第一人称表现自我,具有较强主观性;第三人称的使用使叙述者能以旁观的角度来叙述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感觉,具有较强的客观性。[9]743[10]43[11]19因此,通过观察与always共现的人称代词分布情况即可反映其主观性变化轨迹。有关always与不同人称代词的共现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人称代词与always的搭配情况
续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always与第一人称搭配的频率(分别为 30%和26.5%)远高于第二人称(分别为18.3%和 1.2%)和第三人称(分别为23.3%和34.1%),这表明:在初期always虽然作为一个客观频度副词,但却表现出一定的人称主观性。可以说,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always更倾向于与第一人称进行搭配 ,表现出说话人自我指向的特征和较强的现场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十八世纪语料反映出always与第一人称搭配的比例在下降。此外,十分有趣的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always与第三人称搭配的频率(分别为 34.5%和 37.2%)高于第一人称(分别为 14.9%和 15.6%)和第二人称(分别为 4.5%和 5.6%)。这说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语中always更倾向于与非第一人称进行搭配,表现出明显客体指向特征,这使得always更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客观频度副词。上述历时分析表明,四百年的时间内,always在人称维度上反映出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变化,其主观性程度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减弱,并表现出明显的客体指向性。
2.认知动词
就always所在句子的谓语动词而言,其中一部分是认知动词,即表达心理活动的词语。认知语言学认为,与该类心理认知动词共现的词汇往往同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征。[12]347根据 J.Nuyts(2001)等学者的研究发现,认知动词(epistemic verbs)和感知动词(perception verbs)使用较多时,认知程度和虚化程度较高 ,语言主观性较强。[13]383因此,通过考察always与该类动词的搭配情况,就可以得知always的主观性程度——如果always总是与认知动词搭配使用,那么其主观性程度就高,反之则低。本研究语料中所涉及的认知动词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认知动词与always的搭配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十七世纪,always更多地与love,think,believe等词进行搭配(认知动词总数为23.1%),表达一种主体认知情态。这说明,在十七世纪时always更多地用于表达心理活动,体现出较高的主观性,具有明显的认识情态特征。相比而言,自十八世纪以来的三百年内,always与认知动词搭配的频率有所降低(认知动词总数分别为7.8%、6.2%和5.5%)。这表明自十八世纪以来,always主观化程度逐渐减弱,表达心理认知活动的比例也变得不太明显。这充分说明,英语频度副词在谓词搭配上日益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特征——搭配谓词由主观认知动词向客观非认知动词转变,这同样反映出其主观性程度降低的宏观走向。
就微观维度而言,在谓语动词中还有一类动词对心理活动的表现力较强,它就是系动词 be。虽然目前对该系列动词的相关研究较少,但是统计结果证明,always与系动词的搭配同样表现出客观化倾向。如表3所示:系动词am的使用频率呈递减趋势(从十七世纪的1.7%到二十世纪的1.0%),系动词is的使用频率呈上升状态(从十七世纪的5.0%到二十世纪的8.5%)。因为系动词am的搭配主语为第一人称I,所以该词多用于表现自我,主观性较强;同时,系动词is多与人称代词he/she等搭配,用于表现他人,客观性较强。所以,always与共现谓词am和is的搭配比例递减这一趋势也反映了always的主观性在减弱这一事实。同时,表3还显示出系动词was(从十七世纪的5.0%上升到二十世纪的9.3%)和were(从十七世纪的0.0%上升到二十世纪的2.9%)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鉴于孙文栋(2009)等学者认为过去时态往往表意的客观性较强,所以always的客观性相应有所增强。[14]3通过以上两点看出:与always搭配的be动词客观性增强,主观性减弱。
表3 系动词be与always的搭配情况
3.否定算子
否定词如not,nothing等表达较强的感情意义,对主观性具有很强的影响力。[15]476通过考察always与否定词的搭配情况可以体现always的情感极性,进而表明其主观性的极性特征。如果always与否定词搭配较多,则表达较强的负面情感,否则表达一种正向情感。在本研究语料中always与否定算子共现的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否定算子与always的搭配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整体而言,always倾向于表达一种正面情感。就负面情感表达而言,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always与否定词的搭配频率(分别为3.3%和 4.7%)不及十九世纪(7.5%)和二十世纪(5.2%)。这说明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always的负面情感特征少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时always的负面情感标记性。因此,上述历时考察表明,always在负面情感意义表达上,表现出增加的趋势,更多地用于表达负面情感。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过度肯定世界的人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不确定与焦虑,相应地否定的比例可以反应出语言使用者的客观认知程度。正如表4所示,always与否定算子搭配的比例呈现增多趋势,这可以看做是always主观性蜕变的证据之一。
4.文体特征
就文体维度而言,不同的文体中语言特点有所不同。一般学界认为,口语体因其现场感较强,因此建构的话语主观性较为明显,而书面语的对话性较弱,因此其中所建构的话语主观性则较弱。[16]705[17]169据此,如果 always 更多地出现在对话语体中,那么其主观性则相对较强;如果其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则主观性相对较弱。本研究语料中always出现文中的文体情况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频度副词always所在文体统计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文献以小说和戏剧为主,因此always出现在书面体中的频率为100%。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科普文、杂志等文献增多,always使用的文体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尽管always在小说(频率分别为60.1%和60.7%)和杂志(频率分别为 20.6%和 20.7%)中的频率基本保持不变。然而二十世纪与十九世纪相比,always在科普文中的频率降低(由17.3%降低为11.3%),在新闻中的频率升高(由 1.9% 上升到7.3%)。上述分析表明,always出现的文体由以往的叙述性对话体逐渐转变到书面性非对话体,这说明其表意的客观性有所提高,而主观性相应地有所下降。
以上根据人称代词、认知动词、否定算子和文体四个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以从主体特征、认知特征、虚化程度、情感特征和文体特征五个方面对always的主观性演化路径予以分析,这与邓川林(2010)针对汉语中“老/总”的研究发现基本相似。其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频度副词always功能特征总表
由表6可以看出,always的主观化不仅体现为程度上的变化,还体现为明显的范畴分化特征。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判断既定词汇的主观性是否增强有如下两个标准: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将其看做是既定词汇主观性降低的判断标准。[18]47下面我们逐一予以讨论和说明。就言谈功能向命题功能转变而言,我们的确发现always从十七、十八世纪的正面或中性情感特征转向负面情感特征,这表明always不仅仅表达命题内容,而且传递一定的语用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always的主观性程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性质在逐渐地改变。过去往往将主观性研究锁定于程度变化范畴之内,但本研究的这一发现证明,主观性变化不仅仅涉及的是程度,还可能是不同的语境化范畴,例如语用态度。就主观意义向客观意义转向而言,本研究语料中always的主体特征的确证明了这一点——always的主观性蜕化,而客观性有所增加。这一点同样证明了主观性演化往往并非一味地朝着增强的方向,也存在着减弱的情况。此外,无论是always的谓词所体现出的认知特征,还是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均说明always的主观性演化判断不仅仅是一个程度变化问题,而是一个基于多重因素的范畴干预问题。
Traugott认为,主观性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意义变得越来越根植于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说话者在说话时总是倾向于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不仅包括命题意义,而且包括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这说明主观性的演化过程中的干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其演化轨迹并不一定总是表现主观性的增强也就可以理解,因为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涌现性(emergence),具备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属性。
以上我们给予语料库对于英语频度副词always的主观性进行了历时考察,结果发现:在语言结构层面,频度副词always会与人称代词搭配并体现出主体特征;与认知动词和系动词be搭配并体现出虚化特征;与否定算子搭配并体现出情感极性。同时,always所在文体的离散性特征体现了它的语境依赖性以及语境信息的主观与客观之辨。在对这些语言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always主体偏向受话人,认知特征和虚化程度降低。同时,always在口语或对话中的出现频次增多,体现出更具客观性的语境信息。总而言之,always客观性并非像学界所预设的那样总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变化,而是体现出一定的范畴分化特征。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语言结构演化的特性颇具启发意义。当然,由于受到时间与精力所限,本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续研究可以考虑扩大十七、十八世纪语料的规模,从而完成等量语料的有效对比;考虑结合对母语为英语者进行访谈,从质性角度深入了解主体的主观性认知与解析情况,等等。我们相信,随着学界对always的语义主观性演化的诸多语用制约的进一步探讨,我们对于always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发展前景也会日渐清晰。
[1]韩景泉.英语不定期频度副词的语义特征与位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52.
[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 ”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2001(33):268.
[3]Virginia LoCastro.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ttitudes, learner subjectivity, and L2 pragmatic norms[J].System,29(2000):69.
[4]Jose Sanders.Responsible subjects and discourse causality:How mental spaces and perspective help identifying subjectivity in Dutch backward casual connectives[J].Journal of Pragmatics,44(2011):191.
[5]刘瑾.语言主观性的哲学考察[J].外语学刊,2009(3):9.
[6]詹全旺.英语增强词 terribly的主观化: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2009(32):38.
[7]邓川林.“总”和“老”的主观性研究[J].汉语学习,2010(2):62.
[8]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C]//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126.
[9] C.Nickerson.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grammar and pragmatics:A comprehensive study ofthe personal pronouns and other forms of address in Dutch and Italian.Language Sciences,18(1996):743.
[10]Christiane Marchello Nizia.Deixis and subjectivity:the semantics of demonstratives in Old French[J].Journal of Pragmatics,37(2005):43-45.Angelika Athanasiadou.On the subjectivity of intensifiers[J].Science Direct,29(2007):554-565.
[11]宋协毅.论日语主观性形容词的客观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19.
[12]Richard J.Whitt.(Inter)Subjectivity and evidential perception verbs in English and German[J].Journal of Pragmatics,43(2011):347.
[13]Jan Nuyts.Subjectivity as an evidential dimension in epistemic modal express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33(2001):383.
[14]孙文栋.论历史事实及其认识[D].济南:山东大学,2009:3.
[15]Stavroula-Thaleia Kousta, David P.Vinson.Emotion words,regardless of polarity,have a processing advantage over neutral words[J].Journal of Pragmatics,112(2009):476.
[16]Yu-Fang Wang,Pi-Hua Tsai.Objectivity,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Evidence from qishi(actually')and shishishang( 'in fact')in spoken Chinese[J].Science Direct,42(2010):705-727.
[17] Ninke Stukker,Ted Sanders.Subjectivity and prototype structure in casual connectives:A cross linguist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agmatics,44(2012):169-179.
[18]罗耀华.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语言研究,2008(2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