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15-09-19 08:08吴建喜贺艳红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设置经济

吴建喜,贺艳红

中央多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在1998年5月4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教育部在2006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说“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现代大学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大学是社会的引擎。高等教育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充分实现高校职能,从而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任,还需要担负起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其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自身做大做强的内在需要。但近年来我们过于注重体育自身的独立性和完备性而不注意融合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和主动融入其他学科的惯性,整个体育系统逐渐游离于社会中心,导致体育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如何将体育院校的各种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地方经济与自身发展,这是体育院校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院校、地方经济、服务与路径等作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和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其整理与分析。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研究的内容拟定较为具体的访谈提纲,向相关专家咨询,听取他们体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相关问题的意见,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1.3 逻辑演绎法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观点。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体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

2.1.1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门性的体育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规模、结构、层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单位由专门的体育院校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等多途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层次由原来的本科发展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格局;培养领域由最初的教育专业拓展到管理、经济、艺术、医学、新闻等专业领域,其专业培养目标的涉及领域也不断延伸,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培养教育类人才的局面,为当地培养出更多与体育相关的专门性的体育人才,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表1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单位、层次、领域

2.1.2 促进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多,越来越重视其精神需求,体育休闲娱乐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社会将进入休闲时代。体育院校将在“休闲时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院校为地方和国家培养出许多的高水平竞技人才,满足了人们对高水平竞技观赏需求,促进了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各种体育比赛可为企业进行宣传,促进地方企业经济发展。人们在闲暇时间观看一些体育赛事和比赛,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促进了地方体育消费。

体育院校具有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他们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可为社会提供体育健身指导和信息咨询。在许多的健身俱乐部中担任教练的大部分都是体育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人自费参加一些体育俱乐部并为自己请私人教练进行科学的锻炼。体育院校拥有完善的场馆设施,且这些体育资源时有闲置,可以为社会提供场地设施,满足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体育院校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兴办体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1.3 促进地方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体育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课题的研究,了解地方体育发展现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地方的经济问题,参与地方体育发展战略的策划与制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后盾和依托。高校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地,引导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体育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地缘、人才和科研优势,对地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将地方民俗文化成为群众健身,对外宣传及开发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高校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如:哈尔滨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开展,为周围社区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促进地方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2 体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且不具地方特色,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科学方案和计划的总称,可以说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来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从全国的体育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在我国137所体育院校开设的体育教育专业占99.27%,几乎达到100%,社会体育专业占67.88%(见表2)。可见,体育院校开设的专业偏重于教育类,且专业设置类型偏少,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虽然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几所专业体育院校设置了市场营销、体育新闻、播音主持、艺术表演等与体育专业相关的一些方向,但是从全国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这种新型的专业设置还是偏少的,大多数专业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以体育教师培养为目标的传统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另外,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重复、交叉,专业结构单一,且专业设置脱离地域优势和特色,使体育院校办学失去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如湖北省有11所体育院校专业设置中在所有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雷同,没有根据湖北省或者地区特色制定特定的专业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

表2 全国137所高校体育院系(含专门性体育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2.2.2 体育院校科研工作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体育院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这不仅是其职能所决定,更是体育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赋予体育院校的神圣历史使命。体育院校的科研发展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体育院校科研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大部分科研以基础理论为主,注重创新性,而忽视了成果实用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低,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政府及企业与体育院校的合作与支持程度低,技术成果孵化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的经济效益低。

笔者通过网上检索近三年部分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发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几乎没有关于体育的立项项目。而在社科基金项目(见表3)中,体育学科立项的数量较少,尤其是直接用于社会发展的立项更少。如湖北省2011-2013年的社科基金项目连续三年只有8项立项,与总数816项相比,可谓沧海一粟。这种情况在江苏省、云南省、陕西省、浙江省、福建省也存在。体育学科得不到资金的资助,其成果显然得不到重视。且体育院校科研工作科技观念比较落后,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够,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满足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3 2011-2013年部分省市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情况统计

2.2.3 社会服务性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体育锻炼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及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严重出现无场地,无器材、无指导的现象;群众体育赛事缺乏专业裁判和专业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这些都严重制约地方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门增设社会体育专业,在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试办,1998年教育部将此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随着中国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育蓬勃发展,教育部在第四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休闲体育专业》,并在2013年开始进行招生,由此可见,国家在不断被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需求。

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做保证,也就没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流向其他的领域。天津体育学院近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依次是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公务员等。385名毕业生就业状况:教育部门38.5%、公务员19.8%、企业10.6%、俱乐部10.9%、酒店3.15%、其他17.1%。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约占30%,而毕业生中转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却占38.5%。湖北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流向体育产业经营领域,而社会指导和社会服务这个领域很少人涉及。

3 体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专业设置自主性,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质量也发生改变,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同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体育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结构,并结合地方特色和利用资源优势创办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一方面根据地域特征进行专业设置,如沿海城市体育院校应大力设置滨海体育专业、北方城市体育院校多设置冰雪项目、湖泊较多的城市体育院校设置水上项目、山区较多的的城市体育院校设置登山攀岩项目等等;另一方面根据本校特点开设富有特色的专业,如中国地质大学根据本校专业优势开设的登山攀岩专业,近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诸多的登山队员,使中国红旗屡屡飘扬在世界巅峰。中国海洋大学利用学校优势开设的运动训练专业以游泳、静水救生、浮潜、帆船运动为核心课程,培养了大批水上项目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秉承与发扬传统项目,创新与开发新的运动项目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加强政策制度设计,保障体育院校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现在我们面临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指导的需要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矛盾。虽然教育部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中心任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项正式的职业。但是在我国,由于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的缺乏,我们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严重的流失现象: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另一方面是付费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还没有被我国居民普遍接受,这些都是制约体育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因素。

因而,国家应加快相应社会岗位的设置步伐,尽快落实社区居民健身的组织管理机构,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将全民健身的重点深入到城乡社区,在社区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中心,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固定编制,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健身的需求,提高体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3.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体育科研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横向联系

社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体育科技创新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体育院校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体育科研与地方经济双赢。

体育院校科研工作应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提高体育院校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体育院校要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目标,促进地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地方与政府在法律与政策上给予保障,地方政府为体育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使体育院校更加了解社会及企业需求,使科研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体育院校的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及企业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制度,保障体育院校科研顺利进行,提高体育科研解决经济发展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3.4 发挥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强,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资源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必需。但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长期对高校体育设施进行投入与建造,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且拥有较完备的体育设施。体育院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这些场地设施大多只用于平时的体育教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利用率较低。

体育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满足师生教学、训练和休闲娱乐的基础上,在平时场地空闲时间以及节假日期间将闲置的场馆设施进行对外进行有偿开放,为社会服务,提高场地利用率,缓解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矛盾,满足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实现与社会的资源共享。体育院校应树立服务社会的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制定合理的社会服务计划,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体育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 吴玉鸣,李建霞.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2(9).

[2] 周春明,杜 宁,常运琼.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 易剑东.对中国体育学科发展中两个问题的审视[J].体育学刊,2013(4).

[4] 高松山,张文普.对我国本科体育院校布局与体育专业规模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

[5] 辛送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体育学刊,2014(4).

[6] 姚 琼.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6).

[7] 黄聚云.对体育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8] 郭依正,崔海源.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

[9] 余学峰,蔡文菊.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10]魏东明,闫万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J].体育科研,2009(2).

[11]刘 亮.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

[12]赵 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13]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3).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设置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