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予欢
李明灏是民国时期高级将领,知名军事教育家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领导人。多次出任军校教职,先后主持筹办成都分校(第三分校)、武汉分校(后为武冈分校)等,对于军校教育与训练多有奉献。
崛起广东,北伐名将
李明灏(1897-1980),别字仲坚,湖南醴陵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3期步兵科毕业。1897年9月19日,生于醴陵县板杉乡苏家村一个耕读家庭,父亲李文挈是乡里为数不多的秀才之一,曾任教于县立渌江中学,左权、李立三等都曾是他的学生。李老先生在家乡有“舍家办学”之举,为解决贫穷学生读书难,早年在家里开办了“务本学堂”,办至1949年后改名为横田小学,如今当地乡民为表达对其家族的景仰,特将横田小学改名为“明灏希望小学”。因为人耿直,热心公益,颇受乡民敬重,1926年,苏家冲村成立农民协会,他被乡民推举为主席。李明灏的母亲左老太太,是左权的姑母,一生勤俭持家,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李明灏8岁起从父读私塾,1909年至1912年,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并毕业,后在家务农一年半。1914年,考入渌江中学学习。1915年9月,转入直隶省保定私立中学就读。1917年11月,考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4期学习。1918年7月毕业,再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学习。1918年10月,考取留学日本资格。1919年8月,获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冈山陆军第17师第54联队步兵大队当兵一年。1920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3期学习。1922年7月毕业。回国后在北京等待分配赋闲一段,后应姚藩、周日昇介绍返回湖南,任设立于长沙的陆军讲武学堂教官,兼任步兵队队附。1923年6月,应程潜邀请赴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铨叙科科长。7月,任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堂长程潜兼)教育长,负责招生及训练事宜。1924年11月,负责将该堂撤并入黄埔军校,198名学员编为第1期第6队,该队一批赫赫有名将领如陈明仁、李默庵、宋希濂、郑洞国、丁德隆、刘嘉树、刘詠尧、刘璠、王劲修、陈大庆、袁仲贤、刘勘、彭杰如、萧赞育、李文、李铁军、张镇、贺光谦等曾为他的学生。1924年12月,任大本营驻广东坪石攻鄂军司令部参谋,不久返回广州,任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上校监督。1925年9月,任东征军第3纵队司令(程潜兼)部参谋等,随部参加第二次东征作战。1926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程潜)第18师(师长胡谦)步兵第54团团长。7月,率部参加北伐湖南、江西等省战事。1926年12月,任北伐军江右军总指挥(程潜)部第6军(军长程潜兼)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代理参谋长,率部参加攻克南昌战役诸役。其间与中国共产党接触,曾通过该师团长李隆光(中共党员,李立三堂弟,黄埔1期生)向党代表林伯渠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考虑到他在党外可以起更大作用未被批准。1927年5月30日,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程潜兼)第17师师长,率部驻防湖南长沙地区,后率部参加对湘军许克祥部和叶开鑫部的作战。1928年1月30日,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第1军团(总指挥鲁涤平)第6军代理军长。1928年4月1日,被桂系集团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该军集训衡阳时,被桂系集团收编。1928年6月23日,因部队编遣及任命政府职务被免职。1928年6月10日,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委员。1929年4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训练总监(何应钦兼)部步兵监(贺国光)监员、主任监员,参与步兵操典、条例的研究制定。1931年8月因病免职。得何成浚邀请并聘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汉口行营(主任何成浚)高级参议,后经何成浚向蒋介石举荐,说李明灏是训练部队教育军官的良材,遂得以出任军职。
再任教职,致力训练
1931年10月,李明灏奉命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钱大钧)部分教职学员并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编为第8期第2总队,并被任命为校本部教育处处长,重操旧业,致力军校军事训练与教育。后续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教育处处长,其间曾出任北路军庐山军官训练团兵器组主任。1933年9月4日,再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教育长张治中)教育处处长,任职期间负责训练第8期第2总队,第9期,第10期第1、2总队,第11期第1、2总队,第12期学员,还有军校附设的高等教育班、参谋班、德文译述班等,学员共约一万多人,还曾兼任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兵器教官。1934年,奉教育长张治中命参与筹备并主持“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纪念活动,参与编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还主持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规章汇编》。其间著有《都市防空之研究》,刊载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月刊和训练总监部主办的《防空》杂志,例举欧美国家防空设施,及时指出战时我国都市防空之准备要领,当时已享有“军事教育家”美誉。1935年4月1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同批叙任的有邹作华、林柏森、朱怀冰、祝绍周、张亮清、门炳岳、郜子举、涂思宗、刘培绪等28名,均系北伐时曾任军长职务老资格军官,李明灏名列任命状第三位,而此时其军职已回落了,故列入军事委员会叙任少将军官的第三批名单。
1935年8月29日,李明灏被训练总监部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主任,主持该校筹备及教育训练事宜,选择校址于成都市内原四川陆军小学堂(早期为四川武备学堂)旧址,该校的设置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筹备建校到正式成立历时4个月,经历了整修旧址校舍,铲除长年荒废蒿草杂物,分校建成后初具规模。并主持招生事宜,招收学员以四川、贵州部队的初级军官为对象,初期分为第1、第2期,前后共考选军官学员6121人,后获准列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1期序列,于1935年11月1日入校训练,1936年4月正式开学,他在该校创建期间为抗日战争爆发后本校迁移,打好了校园建筑先决基础。在他主持开办高级军官短训班时,亲自授课《兵器运用》,川军著名将领刘湘、刘文辉、杨森、潘文华等都曾到席听讲。其间他结合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与教育,撰文《新生活运动与革命军人养成》,刊载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黄埔》特刊。在成都分校任期届满时,校方与学员钦敬他,制作“公正清廉”纪念金牌赠送给他。在此期间还兼任庐山中央训练团少将兵器主任教官,四川峨眉山军官训练团少将兵器教官。
1936年1月,出于军事形势之考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根据蒋介石意图,将设置于武汉的陆军整理处军官教育团,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任命他为主任,主持筹备与建校事宜,该校主要训练单位有学员总队、军官教育队和练习营等。1936年7月9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1936年10月5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中将,与同时叙任少将的多名军官一同晋升,从同批晋任名单分析,其位适中不为过,至于后来没能晋任高一级军衔,是因为再未担任相应主官军职。1937年1月1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30日,发表为太湖警备司令部司令官,不久续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主任。1937年12月,主持将该校迁移湖南邵阳、武冈等地,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主任,在武冈期间,主持培训了第14至18期学员万余人,先后培训23487人,这些学员主要分发到第六、九战区所辖部队及新编第1军、第6军和第71军、第73军等美械装备部队里充任中、下级军官,为战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后备人才。1940年,他与叶剑英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主任李默庵)副主任,培训了一大批敌后游击干部。第二分校迁移武冈后,他为解决随军家属千余人、青少年子弟数百名的就业、就学问题,在当地政府和开明绅士的支持下,于1939年秋,主持创办了私立和平小学和私立洞庭中学(即现武冈二中的前身),由他出任两校董事会董事长,面向军校教职员子弟和邻近县武冈、新宁、城步、邵阳、新化等招生。1939年至1940年为初级中学,1943年升级为完全中学。这是一所在抗日烽火中创立、在国难中成长壮大的学校,为武冈的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洞庭中学自创办之初就以教育教学质量高而享誉省内外,1942年、194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毕业会考第一名,现武冈二中系省属重点中学。第二分校原来校刊为《军人魂》,到武冈后改名为《战斗日报》,李明灏亲自题写报头,为四开四版日报对外公开发行,初印1000份,后印行5000份。该报第四版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开辟了《抗日副刊》,先后编辑出版过“战时青年”、“战时文艺”、“燎原”、“军人魂”、“国际问题”、“敌情研究”、“抗战论坛”、“三民主义研究”、“社会服务”、“官生天地”等。1940年11月,该报改名为《党军日报》。1945年5月,该报编辑部遭遇日军突袭,总编辑刘锡畴遇害终刊。其间因战局一度危急,1943年2月13日,李明灏被任命为陆军第97军军长,统辖陆军第166师(师长王之宇)、第196师(师长刘超寰)及第二陆军补充训练处兵员,准备应战日军新一轮攻势。1943年10月5日免职,续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刘峙)部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4年7月23日,获颁三等云麾勋章。1945年2月7日,任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第一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胡宗南)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文)部副总司令,所部驻陕西西安,过去的学生如今成了顶头长官,因此并没真正赴任到职。
脱离营垒,和平建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1946年7月,任中央训练团庐山训练分团主任。1946年9月免职。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部军官训练团教育长。1947年9月,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白崇禧)部附。1948年夏,在香港与中共港澳工委副书记连贯取得联系,由周恩来电邀赴华北。1948年11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入石家庄华北军政大学高级班学习,两次到西柏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1949年1月,参加和平解放北平军事工作,他与当时驻军北平的李文、袁朴等都有师生关系,一部分担任师、旅、团长军官,对其亦有好感,因此,他开展工作比较顺利。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叶剑英兼)第3总队总队长,负责对原东北、华北起义将领的教育改造事宜。1949年5月,奉命赴长沙,参与湖南和平解放的军事斡旋工作。1949年8月,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任程潜)委员,兼任秘书长,参与整编起义部队与剿匪工作。1949年8月31日,与程潜由长沙启程同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林彪)委员,兼任民政部副部长及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1951年1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任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副总团长。1952年11月,任政务院劳动就业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任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李雪峰兼)副主任。1954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列入委员名单第13位;1959年4月,再次当选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名列第31位;1965年1月,续任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名列第42位。1955年1月起,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在12年任期当中,先后分管过政法、交通、民政等工作,还主持过汉丹铁路的修建工程。1955年9月,获颁“一级解放勋章”。他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10月,被推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与迫害。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1月,任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0年8月25日,因病在武汉逝世。湖北省政协于8月30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明灏著有《大革命以后解放以前我的历史概况》《奉命去长沙商谈起义》《黄埔之光》等著作,译著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野营演习笔记》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李明灏将军》(姚思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