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耳
2015年7月的一天,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新房社区。
下午4点半,太阳依然火辣。
72岁的孙炳林换上白衬衫,准备出门。
本来,辛苦大半辈子的孙炳林可以好好享受一下退休生活,可他却主动给自己找了一件“麻烦事”。
“自找麻烦”
2013年10月的一天傍晚,孙炳林在社区老年活动室打完乒乓球,准备回家。
此时,楼上隐约传来说话声。
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朗诵课文。
“哟,是谁在读书呀?”孙炳林来了兴致。
孙炳林退休前是万盛红岩学校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他深爱着这个职业。
2004年从学校退休后,孙炳林的生活一下清闲下来。
“每天打打乒乓球、练练书法、拉拉二胡。”退休后,孙炳林的生活倒也多姿多彩。
循着读书声,孙炳林往楼上走去,打算瞧个究竟。
楼上社区学习室里有一位中年妇女和一男一女两个小孩。
孙炳林认得那位中年妇女,她正是新房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小红——她正在辅导两个孩子。
孙炳林跟黄小红打了个招呼,走进学习室。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在哪里上学呀?”孙炳林来到两个孩子身边。
“我叫杨敏,在红岩学校上二年级。”小女孩怯生生地回答。
旁边坐着的小男孩,是杨敏的哥哥杨廷杰。
兄妹俩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没念过多少书,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于是,黄小红便抽空过来看看。
“教书是我的老本行!”听了黄小红的介绍,孙炳林说,“这事以后就交给我吧。”
“爷爷课堂”
很快,孙炳林就忙碌起来。
一天,孙炳林正在辅导杨廷杰兄妹学习,一群小孩来到学习室门口。
“爷爷,我们也可以来这里学习吗?”家住附近的田浩腼腆地问。
这群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看到孙炳林在辅导杨廷杰兄妹做功课,他们也想来。
“可以啊,快进来吧!”孙炳林笑着招呼孩子们。
看着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睛,孙炳林的心思又活了:如果能把社区的留守儿童都组织起来,发动社区退休老师辅导他们做功课,不光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提高,也能让在外打工的家长放心。
孙炳林找到黄小红,向她汇报想法。
黄小红听了非常兴奋:“我们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
有相同想法的不止这两个人,还有新房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魏国联。
于是,三个人发动社区退休老师,一起加入“爷爷课堂”,为社区的小孩辅导功课。
孙炳林的号召得到社区其他退休教师的积极响应——
“我反正也没事,做点有意义的事也好!”
“老孙,算我一个,我也来教小娃娃。”
…………
没过多久,“爷爷课堂”便初具规模——18个老师,90多个学生。
教书育人
“爷爷课堂”的孩子越来越多,孙炳林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在孙炳林看来,教育是个良心活,再累再苦也必须认真对待。
退休多年后又重操旧业,孙炳林丝毫不敢大意。
为了更新和补充知识,他每天吃了晚饭都要看书备课。
拿着教材,孙炳林一字一句认真研读,细细分析。
解答习题,孙炳林一丝不苟,寻求多种解法。
“每天都可以看到他拿着笔和尺子,写写画画。”妻子笑他,“都70多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一样。”
“现在的教材改版了,我也得补充知识,要不然怎么教孩子啊!”孙炳林说,“这叫‘育人者必先育己。”
有一次,学生张宇欣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
“这道数学题的表格图,要求填分数,又要写成小数,怎么做哟?”张宇欣嘟着小嘴说。
“下面长方形中有十个小格子,可不可以看成是分母,也是否可以看成是一个整数,再看看表格外的弧线占了几格,你想想看?”孙炳林耐心引导。
“啊,我晓得了!”张宇欣嘟着的小嘴一下子咧开了。
“以后遇到这样的题,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哟。”孙炳林笑着点头。
这就是孙炳林的教书之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时候,遇到学生听不懂,孙炳林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孙爷爷教得真好,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张宇欣说。
特殊关爱
“爷爷课堂”的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安全感,敏感且自卑。
王薇(化名)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王薇身世可怜,父亲早逝,母亲也狠心地离家出走。为了支撑家用,年迈的爷爷只得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奶奶、王薇和弟弟三个人。
王薇刚到“爷爷课堂”来学习时,不爱讲话,做什么事都总是低着头。
孙炳林知道王薇的情况后,对她格外关心。
一次,王薇在解答一道算术题时遇到困难,孙炳林讲解了多次她都没听懂。
孙炳林鼓励王薇不要害怕,要多思考。
每当王薇把题解答出来或是考试有了进步时,孙炳林都要当着全部孩子的面夸她。
上课时,孙炳林也会有意识地锻炼王薇的胆识,时而点名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而让她带领大家读书,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渐渐地,王薇的话多了,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以前,王薇放学回到家,总是一个人呆着,没有人陪她说话。
现在,王薇一放学就到“爷爷课堂”写作业。
“这里有可爱的孙爷爷,还有很多同学,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学习。”王薇笑眯眯地说。
同王薇一样,社区里不少孩子都喜欢来“爷爷课堂”学习。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得到爷爷们的特殊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