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军 白翔宇
摘 要:研究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其信仰和思想动态状况,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研究生信仰的形成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从研究生信仰现状的分析入手,找出影响研究生信仰形成的因素,并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结和提出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议。
关键词:信仰;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02-03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可以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研究生阶段更是树立科学信仰的关键时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塑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纷至沓来,使得研究生的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交融,这对于研究生科学信仰的形成有利有弊。那么,当前研究生的信仰状况如何,影响研究生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又怎样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树立研究生的科学信仰呢。
一、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状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着经济转轨、社会变革、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研究生的信仰也随着变化。根据课题组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等几所高校的实际调查,目前研究生的信仰状况表现为以下基本特点。
首先,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研究生群体中,有近50%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比较认同的。他们认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学到科学的方法论,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选择自身的人生道路,以及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些研究生对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比如开始思考人的价值问题、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开始对社会现象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分析等。他们之所以会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有着坚定的自信,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尤其是研究生中的中共党员相对于非党员而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比例较高,研究生党员整体上能够呈现出比较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加上近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表现出以下问题。
1.对马克思主义一些结论的质疑引发对信仰的怀疑
在本次社会调查中,部分在校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结论表现出了困惑。比如: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论断是正确的吗?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灭亡但苏联却解体了?为什么必然灭亡的资本主义,其经济实力总体上比中国强大?这些问题直接引发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结论的质疑。从而使一些研究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已经过时”的怀疑。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前的某些结论或许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基本内容。
2.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甚至缺失
除了对一些结论质疑,还发现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缺失。有同学直言自己没有信仰,或称信仰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以及归属感正在逐渐走向弱化。这样下去,一旦社会出现重大困难和危机时,他们就会失去人生方向,甚至走上迷途。
3.信仰中的功利性增强,并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的两难抉择,成为研究生选择信仰时考虑的因素。现实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研究生思想浮躁,功利主义意识日益增长,出现了信仰目标选择的浮躁性和盲目性。有些研究生虽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功利化直接导致了人生选择的功利化。当然,还有部分人选择了宗教信仰,或拜金主义甚至资本主义信仰,信仰多元化趋势明显。
二、研究生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
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必然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信仰的形成也是如此。根据调查分析,研究生信仰的形成,主要受到教育、社会、家庭、网络等方面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旨在培养研究生坚持正确的立场,培养科学的信仰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具体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激励着研究生努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需要正确的人生价值信念做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质是帮助研究生们实现由“个体的我”转变为“社会的我”的过程。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要遵循当代研究生的社会属性,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的环境里展示自己,并接受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以及共同信仰,最终被社会所接受。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他们理性对待个人信仰问题,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个人信仰符合社会先进性和规范性。
二是有助于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2]28-29。这其中首位的“信念执着”,就是要确立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必须在高校贯彻和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纲要》同时指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6-18因此,从战略高度考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质上是对于研究生群体在这一阶段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其中,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构等,这些内容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不断向外拓展,符合科学追求与人文素养共存的教育理念,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时代精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三是契合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方向。从本质上讲,研究生的信仰教育是引导研究生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培育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实质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因此,通过信仰教育,能够培养研究生的信仰选择能力,自觉接受积极的文化,抵制腐朽的消极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
2.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信仰情况,会直接反应在日常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在孩子成长的早期,这些都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差异性,我国的家庭基础教育水平和层次都不相同。如果家庭主要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类学生就会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家庭,尤其注重对下一代成员社会主义信念的培养。而有些信仰宗教的家庭,会在潜移默化中向下一代灌输宗教思想。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家庭,对于宗教信仰接受程度是很高的。例如有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从孩子出生,就接受伊斯兰教的洗礼,并一直生活在宗教环境下,其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都折射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也就会影响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变换也会对其信仰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1989到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政治格局的变动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共产主义覆灭论的思潮甚嚣尘上,这些思想的流行导致有些研究生开始否定和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对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动摇。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融合,也会产生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有些别有用心之人总是把矛盾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不强,借以引发社会思想的混乱。在这种混乱中,部分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个人主义开始滋生。他们用审视甚至是“挑刺”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党内部分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这又激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容易轻信敌对势力的言论,削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4.多元文化的影响
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相对来说更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和培育就越来越受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观点也纷至沓来,相互交融,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总是试图以所谓的“价值”“平等”“人权”等思想向中国文化领域宣传其合理性和优越性,这就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还不深,对社会现象观察还不细致的研究生们,容易轻易接受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正是通过这种文化洗脑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使大学生和研究生们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同化,从而淡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
5.网络普及的影响
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也开始影响着研究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尽管互联网为我们搭建了快捷方便的知识获取平台,但是在互联网信息开放丰富的平台上,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和虚假信息的侵蚀,使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模糊和迷茫。网络传播的开放型和即时性使各种文化思潮同时存在,良莠不齐,再加上我国网络监管的不足,纷繁复杂的网络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诋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激言论,大肆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增加舆论效果,吸引大众的眼球,不惜宣扬与社会主导价值相违背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研究生对我国主流思想意识的认识,也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和培育。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研究生科学信仰的建议
从以上研究生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有些无法改变,比如家庭,国际环境变化等。有些则可通过努力来加强影响。除了保证网络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外,高校可以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培育和影响研究生形成科学的信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来说,具有理论性较强,联系实际较弱的特点。这样即使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无法让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无法确保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为此,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内外热点问题相联系,使研究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内外热点问题背后的规律,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从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现实问题,让研究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既能开阔研究生眼界,又能切实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加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研究生自身困境相连。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研究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愈发明显。我们必须把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化成他们实际问题的理论武器,帮助他们总结和发现解决困境的办法,使他们内心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
2.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
研究生普遍具有情感丰富、想法独立、展现自我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接受程度。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时,要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真实情感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他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信任感。还要结合相关心理疏导,在扩展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发育,加强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信任感。
3.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第一,引进网络等新媒体来拓展教学手段。这样既可以随时更新教学内容,还能添加视频、动画、图片、音频等丰富多彩的视听内容,提升学生上课兴趣。第二,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倾听学生的见解和想法。第三,增强实践教学,让同学们走出课堂,结合社会实践来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新的理论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冯培,王靖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4]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赵野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