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以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实教学中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取得满意效果。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传统的朗读教学,一般是由教师先朗读,再让学生跟读,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种训练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有些教师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学生将错就错,导致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兴趣就大大降低了,朗读教学的效率也就随之下降。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则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的录放功能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才能自主地去感知、模仿和思考。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结果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听录音的过程中主动模仿,积极性很高。当教师指名读时,有些重点段落学生基本能背诵下来,再做适当的点拨,全体学生基本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纠正发音 有些课文的录音和当地的某些方言差异很大,对学生影响也很大。为了让学生把这些方言纠正过来,可根据学生家庭中配备计算机的情况,让学生自制录音,以此促进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自主地去辨析发音,自主操作,自主纠正,提高朗读能力。
如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录音,上课时与课文录音进行比较,结果很多学生的录音在情感和语调上与课文的录音有很大差距。课文中的录音激昂悲愤,把闻一多先生对敌人的愤怒、蔑视、斥责及控诉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学生的录音却达不到这种效果。找出原因后,再让学生改制录音,结果进步很大。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 朗读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促进体验和理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先让学生听上几遍课文录音,激发兴趣,基本达到背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就容易了。对于一些优美的散文,如《听潮》一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听录音和自由朗读,使学生在听中体验,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展开想象,课文意境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有些课文有不少背景知识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如果用语言讲述,往往既说不全面,也不形象生动,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此时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通过播放有关沙漠的录像片,让学生理解沙漠的形成、沙漠的危害等问题,再讲解有关治理沙漠的方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同时对环境保护也产生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由于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缺乏了解,可让学生观看电影《上甘领》中的片段,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又能理解到战斗的残酷,从而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及高尚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教师需要分析语言及文字,帮助学生理解。但如果教师只是抽象地分析,就会把整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不能对文章形成整体的认识,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对这种空洞的说教失去兴趣,而不能深刻理解。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在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避免单调乏味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如关于《变色龙》一课的教学,可用课件来演示人物的前后变化,使学生在兴趣中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衣服一穿一脱、神态一怒一喜很快了解,进而对警官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走狗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又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一般是根据课文讲清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树和种草。这样讲解,缺乏生动形象,学生感觉乏味,不容易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感情。而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播放沙漠中风沙袭击农田的情境(如狂风怒吼,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而来,埋没了长势良好的庄稼),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认识到对沙漠的危害,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到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必须要治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优化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情境化,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信息化背景下,关键发展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搜集各种资料,如名人故事、名家名篇、天文地理等,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信息转化成知识,将知识转化成智能,不但能陶冶情操,而且能发展能力。同时开阔了视野,既能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学习灿烂的世界文明,实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标。
总之,作为一种目前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根据学校的实际,加大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优化教学结构,真正使课堂教学化枯燥为乐趣、化静为动,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