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彦军 周俊林 罗永军
女,3岁。因间断性腹痛2 d入院。患儿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疼痛以脐周为主,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无腹胀及恶性、呕吐,无发热。腹部超声检查:腹腔实性占位。左侧腹腔等回声占位,内可见线样高回声影(图1A),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探及血流信号。腹部CT平扫:左侧腹腔实性占位,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约53 HU,大小约6.0 cm×5.0 cm×4.5 cm,肿物后外侧部见门样凹陷,脾门与肿物门之间见索条样结构相连(图1B~D)。CT诊断:畸胎瘤。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腹腔,呈球形,直径约为6 cm,质韧饱满,边界清楚有包膜,色泽较暗淡,有一扭转的蒂状结构经横结肠脾区系膜由脾门下行与肿物相连,腹腔可见少许血性液体。术后病理:镜下见肿物大部分区域出血、变性坏死,残存少量淋巴滤泡影,邻近被膜下见血窦(图1E)。病理诊断:副脾蒂扭转并脾组织出血坏死。
图1 女,3岁,左侧腹腔实性肿物。超声显示等回声病变,内可见索条样高回声影(箭,A);CT轴位平扫,降结肠前方可见一蒂状结构(箭,B);CT轴位平扫,肿物外后侧部可见一门样凹陷并有索条样稍高密度影延伸至其内部(箭,C);曲面重组示完整的索条样结构由正常脾脏处延伸至肿物凹陷处(箭,D);病理镜下见残存淋巴滤泡和血窦(HE,×100,E)
副脾多位于脾门、脾蒂或胰尾部位,较少见于下腹部及盆腔,大小1 cm左右者常见,张丽荣等[1]报道1例15 cm的巨大盆腔副脾蒂扭转的病例。因为副脾是由胃背系膜中间充质芽的不完全融合形成,之后向左侧旋转,所以副脾多位于腹腔左侧,内脏反位者可位于右侧,但均和正常脾脏关系密切[2]。副脾未发生病变时无临床症状,常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偶然发现。正常脾脏能发生的疾病,副脾都可以发生,如破裂、梗死、感染、扭转等。但由于副脾位置多变,副脾发生病变时很容易误诊。副脾扭转时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也有文献报道病程为1个月的慢性反复性脾扭转的病例,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腹痛[3]。副脾扭转的内因可能是副脾体积较大,有一定的重量,缺乏韧带结构的固定活动度大,副脾蒂较长,偏离副脾重心与副脾相连;外因可能是突然的体位变化、剧烈的运动、肠管的蠕动等。副脾扭转后,脾组织首先发生淤血肿大,如果不能及时复位,脾组织会梗死出血、液化及囊变。结合本病例并复习以往文献[1-3],总结术前CT诊断副脾蒂扭转的经验:①患者多为儿童、青少年,起病急,多以急腹症就诊;②病变多与脾脏关系密切,多位于左侧,当副脾较大时,正常脾脏体积可较小、形态欠规则;③超声检查回声多与正常脾脏相似,多层面扫描可见副脾的门样结构,未探测到血流信号,可能提示副脾蒂扭转致副脾血流中断;④CT上密度多和正常脾脏相似,也可以高于或低于正常脾脏,取决于扭转时间的长短,增强后副脾的强化模式和正常脾脏一致,但如果副脾蒂扭转致血流完全中断时,增强检查副脾可以不强化;⑤应用三维重建仔细分析CT征象,多可见一索条样结构由正常脾脏处延伸至副脾门。
[1] 张丽荣, 任方远, 牛娟琴, 等. 盆腔副脾蒂扭转误诊1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11): 833.
[2] Grinbaum R, Zamir O, Fields S, etal. Torsion of an accessory spleen. Abdom Imaging, 2006, 31(1): 110-112.
[3] Pérez Fontán FJ, Soler R, Santos M, etal. Accessory spleen torsion:US, CT and MR findings. Eur Radiol, 2001, 11(3): 5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