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同德样本”

2015-09-17 11:32马丽文
中国扶贫 2015年18期
关键词:同德牧户青海

马丽文

金秋的青海同德县城,湛蓝的天空下,一条条整洁的乡村道路,一栋栋红瓦白墙的牧家新房,一片片规范的种植基地,讲述着变化,描绘着希望。产业园、部分住宅区等工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奔流远方的巴曲河将新、旧两个城区连接起来,欣欣向荣的宜居图景跃然眼目。

绝处求生

这里曾是海南藏族自治州乃至青海全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长期以来,因环境恶劣,基础薄弱,灾害频发,全境农牧产业几乎为零,全县75%的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比重多年居青海之首。2012年以前,这里还有30个行政村部分地区不通水,有2.3万人、44.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一半牧户看不到卫星电视,4630户不通电,无房户1227户、无畜户2901户。相对应的,更是没有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保障。贫困,如噩梦般困扰着这里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甚至人民的精神。

如此特殊的贫困问题迅速引起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下半年,12家省直部门成立省州县三级联合调查组,分赴5个乡镇、73个行政村,逐村逐户对同德农牧民贫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摸底。2012年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编制并启动实施《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集中力量,精准发力,采用超常规扶贫手段,投资42亿多元,三年内全方位改变同德县贫困落后面貌。

“这样的扶贫攻坚力度,在青海扶贫史上属首次。这三年,是同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告诉记者。据悉,《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保护6个方面。

“三年攻坚”树立同德旗帜

眼下,年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省级扶贫产业园已即将在同德建成。据同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玉林介绍,园区内产业紧紧围绕当地传统特色产业,且因同德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地区,产业必须为绿色环保项目,主要有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哈达加工等九个生产产业基地,可吸纳就业贫困人口1181人。

提起巴沟乡松多村村支书杨桑杰,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麦桑唔(好人)”。松多村全村有160户553人,耕地仅有2000多亩,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种养殖业为主。 2012年,村里有108户381人被列为贫困人口。在这一背景下,杨桑杰利用村里80%的村民都有缝制藏服手艺的优势,带领村民做起了散户藏服加工生意,并利用自己曾经在外打工做生意的资源优势,为村民们打开了销路,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现在,杨桑杰在政府的帮助下,带领村民成立了村级服装加工厂,一批批现代化的藏服加工机器已入住工厂,以“赛康”为品牌的商标也已注册成功,预计年制作藏服5万套,年销售收入750万元,年利润90万元,项目惠及全村村民,年户均增收2941元、人均827元,并带动202人就业。其中,140户村民将按一户一股的比例于每年年底参与分红。

34岁的多毛措与丈夫一起每天在家里手工缝制藏服已经有两年之久,夫妻俩每天缝制14-18套藏服,日夜赶工,杨桑杰按每套30元的价格收购并销往海南州、甘肃等地。正在忙着赶制藏服的多毛措一边裁剪布料,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忙不过来,有时候还让婆婆帮忙,每年纯收入能有6-7万元,只要肯吃苦,生活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今年年底就能买辆家用小汽车啦!”

“再过一段时间,全村从事服装加工的38户零散户都可以入住省级扶贫产业园区了,村民的就业、收入都会提高。截至2014年年底,我们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47户158人了,我敢保证,到明年年底,村里80%的村民都能买得起小汽车。”杨桑杰期待着能带领全村的藏服加工产业早日在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同时也对村民的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松多村,是同德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当人们将眼光从松多村移至整个同德县,会惊讶地发现, 2012年至今的三年间,同德县生产总值由 9.54亿元增加到13.66亿元,年均递增12%;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由9.08亿元增加到13.65亿元,年均递增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489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7469元,年均递增13%;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到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8073人,减少2.88万人。

如果说“两增一减”的数字,记录着同德扶贫攻坚的成效,映射出凝心聚力大发展的同德今日与明日之美好,那么一笔笔巨大资金投入,一项项优惠政策落实,一个个创新扶贫机制实施,把煦暖的阳光照进同德的每一个贫困角落,温暖着每位同德人的心窝,就是党和国家对老百姓最实惠的关爱。

“三分天下”战略创造同德经验

三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同德牢牢抓住增收这个核心,创办了2个扶贫产业园、3个农牧业示范园区和8大种养区。采用“三分天下”战略,即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在原有草场放牧,改变了以往的扶贫开发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的贫困状况。

三年间,同德县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县”:全省牧区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民灌溉用水问题;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第一个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

如今,坐落在尕日干河畔的新城正沐浴在高原的阳光中,精准扶贫的种子已经在同德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并已开始开花结果。有人认为,同德扶贫攻坚开创了青海省特殊类型地区扶贫攻坚的“同德模式”,做到了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这种全新的扶贫开发大格局,不但促进了同德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青海探索出了一条藏区扶贫攻坚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

而在马玉林看来,“拔穷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德要探索出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模式和经验,不断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才能为青海乃至全国树立反贫困的全新实践样本。

猜你喜欢
同德牧户青海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大美青海
基于草场生存评估模型的阿巴嘎旗北部牧户草场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牧户生计脆弱性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谈“同德才能同心”与“同心才能同行”凝聚力的关系
抗战老兵史同德:历史不能忘记
“同德”日光温室有机黄瓜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