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丽 卢振标
摘 要:高职院校共享型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正在我国各所高职院校开展,我院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及教学改革的探讨,阐述资源库及教学改革在我院实践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902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随着资源共享化校园的建设,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我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民办院校教师的流动性强、流失严重,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主要都是由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承担,但部分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课,缺乏足够的业务、经验的积累,更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的经验。
(2)教学资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课件、教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进度会因老师而异,课程考核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这样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不好。从教师方面看,备课、讲授内容常常只限于书本知识,很少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相联系,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学习的热情。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改革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强的环境下,保障教学质量。通过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研究团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教改方案,课程内容的改革本着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场真实的案例作为实践的项目。
3 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改革内容
在确定改革目标后,本课程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改革。具体的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将现有的教学与劳动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结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七大基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模块、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常用工具软件模块。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考核。
(2)建立共享资源库,为各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库所包括的内容有:①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等;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④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课堂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3)对以往上机考试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往上机考试为教师出一整套试题,每名学生都答一样的题,存在一些弊端。《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工作量大。上机考试改为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系统具有自动出题、随机组卷、计时收卷、实时评分和记录成绩功能,大大提高了考试以及教师阅卷效率。每名学生的考题是随机产生的,与周围学生的考题均不相同,所有考题均可由任课老师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抽取,具备针对性,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具备平时练习和正式考试两种使用方式,学生平时可以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
(4)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全过程贯穿了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建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任务前提下掌握知识。
4 课程改革特色
(1)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服务。
(2)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法设置课程体系,符合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宗旨。
(3)实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5 可行性分析
5.1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一直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在教研室工作会议中多次对公共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
(2)在教学资料收集方面,历时5年,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大纲改革为共享教案、完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整理;在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方面,目前课题组成员也已具备了研究和开发基础。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以往的上机考试改革为使用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考试。
5.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学校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10个,并且每个研究组成员均为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全面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并督促院系领导加强管理,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人力物力的需要。
课题组成员均在高職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此外,在课题研究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课题切合我院实际,立项依据充分,研究思路清晰,队伍结构合理,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际,可操作性强,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检核与教学改革可说是势在必行,也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从学院办校来,一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研究和观察,积累了大量实验素材和学生作品,可以对现有材料进行整合,并探讨案例模式教学及网络辅助教学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分析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的优缺点,讨论有关教学设计、课程规划、教学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指出引入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编审委员会组.计算机应用基础[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查东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2.
[3]冯播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