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环
摘 要:标准化战略是企业从自身条件发展条件出发,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赢得市场竞争力最大化的方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利用标准化战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迫切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标准化战略分析、标准化战略制定、标准化战略实施以及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4个方面指导中小企业进行标准化战略管理。
关键词:
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1702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小企业成为经济稳中求进的亮点,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中小企业自身面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创新成本高风险大、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弱、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等诸多问题。标准化正好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保障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支撑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标准化减少了管理中不必要的环节,促进了科研、开发、设计创新紧密结合,使之更加充分体现了市场要求,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此企业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出发,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赢得市场竞争力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企业标准化战略。为此如何利用标准化战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是擺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迫切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标准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关系
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可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从波特五力模型的五个主体来看,标准化可以作为技术壁垒提高新进入者的准入门槛,降低新进入者对企业的威胁;技术标准可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武器成为保护本国利益的有效手段;相反,采用或突破全球通用标准的标准化也可成为进入新行业领域或开拓新市场的敲门砖,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产品通过标准化在设计和生产效率上不断成熟,成本与价格不断降低,质量性能不断提升,通过标准化实质上提升了“性能—价格比”可有效降低替代品的威胁。对上游供应商而言,企业通过标准化,促进原材料接轨通用标准,提升整个生产系统的兼容性,可以避免对某个供货商的依赖,进而增加了企业讨价还价的砝码。对买方侃价能力而言,可以通过标准化研究,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提升产品的质量保障水平,树立企业产品服务的品牌形象,自然而然就在附加值上提升了抵御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同行业内的企业竞争而言,通过标准化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通过产品服务的标准化、系列化形成产品服务差异化降低了与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同样标准化也有利于同行企业间形成战略同盟,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技术、规模经济以及分摊固定成本的效应。
2 标准化战略管理过程
标准化战略管理和企业其它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是一致的,也可以分为企业标准化战略分析、标准化战略制定、标准化战略实施、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4个环节。通过标准化战略分析让企业明确自身技术和产品开发及相关方面的标准化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反映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功能需求、质量要求的企业标准及其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组织的层层保障下,贯彻落实各项标准化战略目标;最终通过标准化战略的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企业的标准化沿着动态的、循环反复的不断完善路径发展。
3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分析
对标准化战略分析环节,首先要分析企业标准化的环境及其标准化需求。标准化的环境分析包括目前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强制标准、推荐标准的分布及其要求,同行竞争者的标准化水平、主要差距、具体指标的考量因素、发展趋势,企业内部的标准制定、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等标准化要素情况。在标准化战略分析上,应贯彻全员参与原则,从标准化的角度,在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提出企业标准化需求,确定标准化的可操作性水平和重要性排序,为确定标准化战略的方向和目标打好基础。例如企业研发部门计划进行一项全新的技术研究前,应展开技术的产业标准化研究,在研究相关技术的寿命、经济特性、途径依赖性、市场扩散性、市场锁定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可行性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布局目标,展开相应标准的制定研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此在标准化战略分析阶段,企业最重要的是让标准反映市场的需求,找准企业的真正标准化需求,定义企业的标准准化战略。
4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制定
标准化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现有的条件下,制定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为了形成标准化战略的目标,可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框架,对照企业标准体系表梳理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战略因素,确定企业标准化的重点和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标准的水平及其在行业中标准化的地位,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的策略可采取跟随战略、标准领先战略和扩散战略。
4.1 标准跟随战略
跟随战略主要针对目前企业标准化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先进标准的战略措施。例如刚起步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开拓欧洲市场的需求,由于自身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进入欧洲市场的技术壁垒准入门槛,积极采用、推广国际标准,达到欧盟环保、安全等技术壁垒方面认证要求,是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在这个策略中,企业应当建立必要的标准预警机制,时刻关注欧盟在本行业的标准变化,分析预测行业和技术发展动态,以便及早采取调整和应对措施。
4.2 标准领先战略
标准领先战略主要是针对自身标准在行业中较为突出,或行业中还没形成强有力的标准的情形。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应先行制定出自身技术标准,率先开发出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自己的标准成为事实标准,推广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目前标准化领先战略中,特别突出了专利和标准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将自身专利纳入到行业标准中策略,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路径。长期的技术领先和技术扩散,可迫使后来者跟随自己的技术路径,进而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4.3 标准扩散战略
标准扩散战略,主要针对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优势,但标准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的情况。企业自身标准在未被市场认可为通用标准或树立领导地位前,企业标准化的利益还不能形成网络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市场锁定效应而获得超额利润,还不能称其为“做标准的一流企业”。标准扩张战略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营销方式获取,例如价格渗透、组建分销商联盟、预告产品吓退竞争者等方式,也可以采取适当开放标准、放弃许可费、增加兼容性、组建标准联盟、引入官方机构协调等措施,从而增加技术的使用基数、促进产业链间形成联盟、促进技术的扩散,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获得标准领导地位。
4.4 标准化支撑战略
标准化战略的制定还应考虑标准化贯彻实现企业其他战略目标的支撑保障作用。例如应提出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水平,促进企业内部的战略整体协调性,树立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辅助支撑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目标达成等目標和措施。为了有效的将标准化战略进行目标量化和措施具体化,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可采用SWOT(态势分析法)、KSF关键因素分析法制定战略方向,使用SMART法确认目标,充分利用BSC(平衡计分卡),WBS(目标任务分解表)等工具进行目标分解,使得公司形成完善的目标-绩效体系。
5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实施
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就是实施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贯彻落实,以及标准的推广的活动。在标准研究阶段,企业应当积极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技术、产品标准的动态,展开企业的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专利可行性分析、相关技术产品研发等标准化研究,形成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在标准的制修订阶段,应对影响产品技术研发、设计和生产水平的因素进行分解,将经验和流程进行标准化固定,确保公司按照流程能够顺利的完成企业的良好运转。同时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标准的规范文本,把企业的专利引入标准文本中,不断完善企业的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标准的贯彻阶段,企业应建立起企业的标准化组织,明确标准化专兼职人员的职责,形成全公司的标准化管理实施网络,在培训宣传、统一认识提升全员标准化意识的同时,利用目标管理工具将标准化战略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个人,保证标准化的目标层层落实。在标准的推广阶段,企业应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化组织,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审定、起草,联合标准盟友引导更高级别标准的制修订方向,让市场接受企业的标准。
6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
企业的标准化战略评价/控制过程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标准化组织对企业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以促进标准的贯彻,监督标准贯彻执行的效果,考核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通过标准实施的监督,随时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订标准提供依据,形成企业标准化战略监督考核的机制。整个过程应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查明和消除不合格因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7 总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让标准成为市场贸易新的游戏规则、市场竞争的主战场是大势所趋。加强中小企业的标准化战略管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企业在管理水平、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的提升,促进企业竞争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邝兵.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朱国华,倪天伶.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Z1).
[3]张静.浅谈实行企业标准化的意义及工作重点[J].山东农机化,2008,(04).
[4]蒲玉梅,刘玉兰,奚铁.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及选择和实施[J].安徽冶金,2011,(03).
[5]王英,孙贵爱.企业标准化建设与企业发展[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