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俊,姚旭东,勾天兵,崔铁花,胡长群,山广茂,邹建军,任宣百,王文涛,王宝晖
(1.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2.蛟河市天岗林场,吉林 吉林 132501)
冬眠是东北林蛙生活习性,是长期自然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本身固有节律性行为,是其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1]。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林蛙唯有冬眠,才能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尚不能打破其原有冬眠习性,而应依据林蛙越冬生态习惯,创建安静、适宜的林蛙越冬环境[2],让林蛙在人工环境中顺利冬眠、安全越冬。
根据文献报道,林蛙在越冬时,溶解氧质量浓度(DO)是其存活重要因素。在其处于活跃状态时,消耗溶解氧速率远大于其处于冬眠状态时速率。作者从此方面入手,探究林蛙在越冬过程中死亡时环境中溶解氧质量浓度(DO )。
靖宇县3 龄林蛙,电子温度计,溶解氧仪(HI-98186)。
将林蛙放入2.3L 塑料盒中,每盒6 只,并注满2℃自来水。设计4 种不同越冬方案,对照组不放入林蛙,为空白试验组,每组试验重复5 次,放入美菱YC-300L 医用保温箱中,设定温度2℃,并逐一检测记录。
①非冬眠越冬组。将林蛙雌雄参半放入密封盒中,每隔2 h 进行光照、噪音打扰,观察林蛙活动状态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
②半冬眠越冬组。将雌性林蛙与雄性林蛙分别装于不同密封盒中,雌蛙为A 组,雄蛙为B组,每组3 盒。每隔2 d 进行光照、噪音打扰,记录林蛙活动状态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
③冬眠组。将雌性林蛙与雄性林蛙分别装于不同2.3 L 塑料盒中,雌蛙为C 组,雄蛙为D组,分为C1、C2、D1、D2组,C1、D1为密封式,C2、D2为开放式,在没有林蛙死亡情况下每隔5 d记录林蛙状态,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当发现有死亡现象时及时进行测定记录。
④人工增氧冬眠组。将雌性林蛙与雄性林蛙分别装于不同2.3 L 塑料盒中,雌性为E1、E2组,雄性为F1、F2组;E1、F1为密封式,E2、F2为开放式,当出现林蛙死亡时,加入0.2 g CaO2进行增氧,测量记录方法同冬眠组。
1.3.1 林蛙耗氧速率耗氧量公式为:
式中:C——每日消耗溶解氧(mg·d-1·pc-1);
ΔP实——对照组每段试验DO 差值;
ΔP对——试验组每段试验DO 差值;
V——注入水体积;
T——试验时间;
N——试验组林蛙数量。
平均耗氧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C——平均每日消耗溶解氧;
Cn——每段试验日消耗溶解氧;
Nn——每段试验存活林蛙数。
1.3.2 越冬林蛙死亡率
越冬林蛙死亡率计算公式为:
N死/N×100%
式中:N死——该组试验在对应DO 下死亡数量;
N——该组试验林蛙总体数量。
在不同越冬环境下,越冬林蛙耗氧速率不同。整理各试验组耗氧速率,结果见图1、表1。
表1 各组林蛙消耗DO 速率、存活数量与天数Tab.1 The DO consumption rate,survival amount and days of each groups of Rana chensinensis
图1 各试验组DO 变化Fig.1 The DO change of each experiment groups
从图1 可以看出,雌雄林蛙消耗DO 速率基本相同。在不换水情况下,林蛙所产生排泄物,随着时间延长会滋生更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消化一定溶解氧,为了得到准确DO 消耗数值,本试验只采用水质良好时段内林蛙对溶解氧消耗值,计算平均DO 消耗速率,消耗DO速率见表1。结合图1 及表1 可以看出在密封情况下,光照及噪音频繁干扰非冬眠组林蛙消耗DO 平均速率为0.53 mg·d-1·pc-1,半冬眠组为0.34 mg·d-1·pc-1,冬眠组为0.28 mg·d-1·pc-1。
由此可见,非冬眠组消耗DO 速率远高于其他两组,而半冬眠组消耗速率也略高于冬眠组。这说明林蛙在受到干扰时,将处于活跃状态,在活跃状态下林蛙消耗DO 速率要高于冬眠状态下的林蛙。当水中DO 下降到一定质量浓度,有林蛙出现死亡现象后,林蛙会自行降低活动频率,以确保自身最基本代谢需求,这也是当林蛙出现死亡后其消耗速率变慢的原因。而林蛙在进入冬眠状态时主要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再活动,代谢速度下降,消耗DO 速度就会变慢。水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状态,从而保证在DO 相对低值情况下尽量延长存活时间。
2.2.1 各试验组死亡临界DO
林蛙在越冬时,出现缺氧致死现象时DO称之为死亡临界DO。各试验组出现林蛙死亡现象时DO 见表2。
表2 各组林蛙刚出现死亡现象时的DOTab.2 The DO of each groups of Rana chensinensis when it appeared dead
从表2 中可以看出,无论林蛙在何种环境下越冬,当DO 低于1.6 mg·L-1时,各试验组林蛙开始出现死亡现象,因此林蛙死亡临界DO 为1.6 mg·L-1。
2.2.2 不同DO 条件下越冬林蛙持续时间与死亡率
不同DO 下越冬林蛙死亡率见表3。
表3 不同DO 条件下越冬林蛙持续时间与死亡率Tab.3 The lasting time and death rate of hibernation Rana chensinensis under different DO condition
从表3 中可以看出,当DO 为1.6 mg·L-1以上时,林蛙死亡率为0;当DO 处于1.3 ~1.6 mg·L-1时,各组林蛙均开始出现死亡,其中非冬眠组在此DO 范围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半冬眠组,再次为冬眠组,人工增氧组死亡率最 低;当 质 量 浓 度 继 续 下 降 至 1. 0 ~1.3 mg·L-1时,各组死亡率均有升高;而当DO 降低到1.0 mg·L-1以下时,试验林蛙全部死亡。当林蛙处于活跃状态时,由于其快速消耗DO,故其存活时间相对较短,死亡率相对较高。当林蛙处于冬眠状态时,即使DO 低于1.6 mg·L-1时,也会相对延长林蛙存活时间,但是如果长时间不进行补救措施,当溶解氧质量浓度继续降低,林蛙也会全部死亡。
在DO 达到死亡临界质量浓度时,以CaO2作为增氧剂进行补氧,每盒放入0.2 g 后,林蛙短期内不再继续死亡。增氧效果如图2 所示。
图2 不增氧处理与增氧处理各组林蛙死亡趋势Fig.2 The death tendency of each groups of Rana chensinensis with non artificial aeration and artificial aeration treatment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开放冬眠组林蛙存活时间较密封组延长4.0 d,说明在开放环境下水体表面能溶解部分空气中的氧,进而适当补充水中溶解氧浓度。用CaO2增氧后密封组DO在1.6 mg·L-1以上时存活时间延长至15 d,开放组DO 在1.6 mg·L-1以上时存活时间最多可延长至18d。在不进行增氧措施情况下,密封组第5 ~8 d 林蛙全部死亡,开放组林蛙9 ~12 d全部死亡。进行增氧措施之后,密封组在第16 ~17 d 全部死亡,非密封组在第18 ~20 d全部死亡。由此可以看出,人工增氧可以明显改善林蛙越冬环境,延长其安全越冬时间。最终全部死亡原因,一是没有继续采取增氧措施,二是在测定时对林蛙深度冬眠有影响,在受到打扰后林蛙会进入活跃状态,从而消耗大量DO,也违背林蛙越冬期间需要深度冬眠的生理需要。
光照及噪音频繁干扰的非冬眠组林蛙消耗DO 平均速率为0.53 mg·d-1·pc-1,半冬眠组 为 0. 34 mg·d-1·pc-1,冬 眠 组 为0.28 mg·d-1·pc-1。非冬眠组消耗DO 速率远高于半冬眠组和冬眠组,而半冬眠组消耗速率也略高于冬眠组。林蛙在受到干扰处于活跃状态时消耗DO 速率要高于冬眠状态下林蛙。有林蛙出现死亡现象后会自行降低活动频率,以确保自身最基本代谢需求。林蛙死亡临界DO 为1.6 mg·L-1。人工增氧可改善林蛙越冬环境,进而确保其安全越冬。
林蛙越冬需要安静、避光环境。在林蛙下山越冬前,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宜环境建设越冬场所,避免受到外界干扰,确保越冬林蛙尽快进入冬眠状态,有助于提高越冬存活率。
林蛙越冬水体中溶解氧是影响林蛙能否安全越冬关键因素。为安全起见,越冬水体中DO 值在实际生产中不得低于2.0 mg·L-1,特别在严冬季节要经常检测水中溶解氧情况,出现缺氧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在选择越冬场所时应首先考虑水源条件,即在严冬季节也要有活水进出越冬池,活水补氧既经济又能保证水质。如果没有适合的野外越冬场所,也要通过修建蓄水池和越冬窖进行窖内越冬,供水需经充分曝气后供窖内林蛙越冬。
人工增氧补救措施推荐投放CaO2,其具有释放氧气速度缓慢、持续时间长、净化水质等特点。投放CaO2量要根据越冬池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按越冬池水面20 ~50 g·m-2投放,如水质和地质有机负荷过大时,用量取高值,反之取低值,以确保林蛙安全越冬。
[1]蒋超.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越冬技术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车轶,崔勇华,陈松乐,等.中国林蛙越冬管理与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19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