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志++++金琦
〔摘要〕目前中学的生涯教育普遍以“人职匹配”的传统生涯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而许多研究发现,“人职匹配”这一假设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在生涯教育中应慎作规划。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应该成为中学生涯教育的重心。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适应力;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8-0010-03
生涯教育也称为生涯辅导、生涯规划教育等,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德于1971年1月23日在德州休斯敦全美中学校长联席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生涯教育的演讲,此为生涯教育在美发展的开端。马兰德接下来的几次演讲又提出对生涯教育的实施构想与计划,自此生涯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如风起云涌,迅速普及各州郡。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作为课程,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得较早,并且作为课程开设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大陆进行生涯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在大学和职业中学里展开,鉴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普通高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
2014年上海、浙江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两地更加重视生涯教育。2015年5月19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专门指导和规范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有了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生涯教育势必会发展得更加迅速与成熟。
生涯教育重点是指导学生职业与人生发展,因此只有拥有正确的理念才能保证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部分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更新观念,仍旧因袭传统的生涯教育理论,致使生涯教育过于强调“规划”,而忽略了“适应”,可能会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与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生涯教育工作者务必引以为戒。
一、生涯教育应慎作“规划”
在生涯教育领域,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你要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及早作规划”,这种说法几乎成了生涯教育领域老生常谈的观点。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够科学的。
(一)“规划”的理论基础并不成熟
为学生作“规划”时,一般遵循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生涯教育理论,但是这种传统的生涯教育理论并未经过科学的验证。过去生涯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助人们发现切合个人特质的职业角色,人职匹配即为其主要理念。不过,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人职匹配的职业决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职业决策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认为匹配性并不是优化的职业决策结果的良好预测指标。
可见,实证研究并不支持“人职匹配”这一假说,而“规划”的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尚未得以证实,以此为基础的“规划”的科学性何来?
即使“人职匹配”这一假说成立,仍旧要慎作“规划”,因为有些测试已经比较陈旧,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最常用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是由霍兰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编制的,经过国内的心理学家引进并几经修订,逐渐传播开来。笔者查找文献,发现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中文版最近的一次是1996年由龙立荣修订的,至今已经接近20年的时间。这20年间社会发展变化风起云涌,新的职业层出不穷,而测试版本及结果解释仍旧停留在1996年,不得不说给人一种“刻舟求剑”的感觉。
(二)“规划”赶不上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处在急速变化之中,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比如,人们的工作变动性越来越大,生涯发展路径更加难以界定和预见;工作环境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意外事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个人的生涯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等等。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人类生涯是一种新的生涯形态,有人称之“无疆界生涯”,也有人称之为“无常生涯”,以区别于传统的生涯形态,其意即开放的、弹性的、变化的、个人驱动的和自主的生涯。
因此,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涯心理学理论——生涯混沌理论。
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心理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影响个体生涯心理的内外部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它们构成了个体及其生涯发展背景的亚系统、系统和超系统。它们既可以在不同的普遍性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普遍性水平、以不同的方式被解释。这使得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并将个体生涯心理置于复杂的关系网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它。
生涯混沌理论对生涯教育的启示是,内在和外在世界都是复杂多变的,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生涯发展。因此学生不一定要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而是对未来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三)“规划”忽略了人的发展性
人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而非静止的。而“规划”以个人目前的自我状态为基础确定一个若干年后的职业目标,忽略了人的发展性。尤其高中生还处在可塑性比较强的时期,价值观、人生观都尚未定性,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尚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过早的“规划”反而可能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二、“适应”应是生涯教育的重点
(一)“适应”更加符合社会现实
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大学毕业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从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安居乐业终老一生。这就是按照传统的生涯教育理论设计的一生,听起来很美,但是不太现实。高考竞争如此残酷,不可能人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这么多,就业岗位如此少,能顺利就业就不错了,如果一味追求要适合自己,不太现实。如果抱着“适合”的心态,对很多人来说只能“高不成低不就”;反之如果抱着“适应”的心态,先稳定下来再作打算,可能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适应”可以促进个体成功
按照传统的生涯教育理论的观点,只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个人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导致自己的生涯不成功。
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忽略了人的适应能力的功能。
因为传统生涯教育理论的缺陷,越来越多的生涯心理学家开始关注适应力,发展出了生涯适应理论。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生涯成功准备的核心就是其生涯适应力的发展(Savickas,2005)。许多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水平高的青少年,在面对生涯转换过程时都有较好的生涯决策、规划、探索或自信。因此,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个体生涯成功的一个关键能力(Hirschi.2009)。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他对全世界100名在各行业取得成就的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个让人十分惊讶的结论:其中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他们的兴趣并不在那上面。
在以后的陆续走访中,艾尔森发现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想法都大致相同。既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被安排到了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了并不十分理想的工作,那就不该有任何的抱怨、消极和懈怠。唯有把正在从事的这份工作当做一种不可推却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
正是在这种“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的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这些成功人士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艾尔森的研究也表明了,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兴趣,而是适应能力与高度的责任感。
(三)“适应”也可以伴随积极情绪体验
在生涯教育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不喜欢的职业,不但会阻碍你的生涯发展,而且还会导致你消极情绪的产生,甚至造成悲观厌世。这样的观点同样忽略了人的发展性,兴趣并非一成不变的,对某一职业的兴趣既可减退、消失,同时也可以培养、发展,而且人的心态也是可以调整与适应的。
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如Skorikov和Vondracek(2007)针对美国中学生的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涯定向和较好的生涯准备能够预防问题行为和提升其幸福感,同时减少一些消极情绪。Hirschi(2009)的研究也发现,生涯适应力与个体的健康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的生涯适应力能够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可见,适应力高的个体不但容易在生涯发展中取得成功,而且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水平也较高。
综上所述,强调“规划”的生涯教育不但脱离实际,而且也不利于个体发展;而强调“适应”的生涯教育不但有利于社会,而且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
三、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既然在生涯发展中,适应力是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呢?
(一)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生涯教育理念
生涯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理解还不到位,误以为生涯教育就是职业规划,所以“生涯规划”的叫法比“生涯教育”更流行,足见“规划”理念的根深蒂固。正如上文所述,过于强调“规划”的生涯教育不但不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反而会阻碍他们的生涯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正确的生涯教育理念,向学生强调“适应”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的道理,从而树立“随机应变”的生涯应对之道。
(二)允许学生在生涯探索中出现失误
生涯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更非做几个测试、量表就可以完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尝试,并且也允许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有些生涯教育教师动不动就向学生灌输“选错了专业会后患无穷,选错了职业会遗憾终生”的思想,让学生束手束脚不敢选择。其实,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选择,如果真的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或职业,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无止的痛苦,还有其他许多可能。
(三)利用校友、名人的例子为学生树立榜样
真实的经历往往比较有说服力,因此,经常邀请一些校友、社会精英到校做讲座或者提供一些名人真实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所启发,有利于他们适应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校曾经邀请全美温州博士协会会员,毕业于加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已在谷歌公司就职5年的校友叶绍志为学生做生涯发展方面的讲座。他读高中时,从来没想过将来自己会成为电脑工程师。他在清华大学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后来读博才转攻计算机。所以他说:“如今很多同学觉得现在学什么,以后一定就要干这一行。但在我看来,现在定性还太早,不要过早地给自己贴上标签,往往最后做什么比学什么要重要得多,而最后做什么,就应该去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最合适自己的事情。”他以自己真实的经历,让学生明白不断探索、积极适应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适应的重视。
(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适应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涯教育本身是一门和实践关联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无疑是本末倒置。因此,高中生涯教育应重视其实践性,实践性是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与理论性学习相比,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丰富生涯教育的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增加学习的实效性。生涯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走进企业、社区、机关等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当今社会与现代企业;二是指导学生运用生涯规划的知识解决自己在高中三年中遇到的困难,走出人生的迷惘,坚定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通过这些实践,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生涯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它的理论基础并未发展成熟,还处在不断地发展与革新之中。因此,生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接触新的理论与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生涯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小云,薛桂英. 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2]沈洁.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0.
[3]姜飞月. 生涯混沌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新视角[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赵小云,郭成.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1510.
[5]刘鹏志,金琦.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5(3B).
[6]丁林兴. 高中生涯教育应处理好的五对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71-74.
[7]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1.浙江省温州中学,温州,325014;2.浙江省温州市九山学校,温州,325005)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