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教育,学在包河

2015-09-16 20:00王富丽
中国德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学校

王富丽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共有6位老师执教的德育精品课入选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在这次评选中,合肥市共有14节入选,包河区报送的课例占全市入选作品的46%,这个成绩只是包河区坚持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作为安徽省教育第一强区,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真正实现了教育上的“善治”。

课程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从德育的角度讲,显性课程又分为专设德育课程或活动和其他学科课程。包河区在充分挖掘课程自身含义的同时扩展和深化,在德育课程及活动、学科课程及隐形课程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将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贯穿其中,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根本,形成了具有包河特色的课改典范。

德育活动课程要有“魂”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包河区教体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中,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德育活动课程有了“灵魂”。

2015年3月,包河区探索研发一门综合性实践地方课程——“森林课堂”。由全区各中小学语文、数学、品德、美术、科学、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的一线教师们组成编写团队,历时一年,以培养和树立学生自由、平等的自然生态观和环保意识,学会并践行与自然友善、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结合包河区独有的自然景观、生态特点共同编写一套区本绿色活动课程教材《森林课堂》。通过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爱包河的情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森林课堂”通过社会与自然这两个“大课堂”,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体系中。如在《插秧生态课堂,体验农耕生活》一课中,让孩子们到田间体验“浅插、退步、插齐”的农耕技能,在一个小时的劳作中,“敬业、友善、和谐”的价值观已悄然播种于孩子心间。孩子们边学习边填写研学单,不但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也坚定了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信念。

全区多所中小学校结合本校春游、研学、工业游等活动逐步实施该课程。“在课堂的选点上,‘森林课堂也相当有合肥特色。”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对记者说,“例如教材中出现的探访南淝河、巢湖研学记、游览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合肥粮仓大圩镇里说丰年、走进家门口的著名学府、探秘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新能源汽车等,我们充分利用本区的地理和人文资源,教育下一代要怀揣建设国家,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学习的梦想,从小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素养。”

经过试点,包河区将把“森林课堂”排进全区中小学课表,每个学校每学期完成1-2个主题。目前,包河区的“森林课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此外,包河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程,以更加多样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合肥屯溪路小学的“博雅教育”是以追求“博”“雅”“情”“趣”为核心的“博雅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其中,“情课程”让学生通过研学体察社会生活,逐渐成长为博学儒雅、人格独立、有担当意识、心灵自由的少年,使他们具有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担当的价值品质。“情课程”分为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校内活动包括仪式庆典与学生活动,校外活动包括研学课程、家教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学校别出心裁,发给学生们“研学护照”,学生可以手持“护照”参观学习、积分盖章。小小“护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双休日去研学成为“学生最期待做的家庭作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还具有深刻的本土文化印记。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开设了徽剧社团课程,从引导学生欣赏徽剧到教授学生徽剧的基本步伐和唱腔,让徽剧真正近距离与孩子们接触,在水袖轻摇、低吟浅唱、群歌齐舞、铿锵雄壮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家乡、爱祖国。学校创作的徽剧《小小滨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徽剧中,用孩子的话语解读深刻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点燃火苗,而不是灌满瓶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有灌输,包河区将其融入德育活动课程中,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自此,有了更加明确的人生方向。

学科课程注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下,学科教学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包河区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2年12月,时任合肥实验学校校长叶传平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办学实践研讨会,做了《引导学生“自育自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题报告,创造性地发展了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和“小先生制”,推进“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改革,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究性。学生在《3的倍数》“百数图”中找出了十几种有趣的“规律”,诠释了其中深奥的道理;学生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能说出“质数”;在《生命的林子》课堂上学生发出“难道只有名寺才能成就名僧”的疑问,并指出“这与和谐社会、均衡发展是否相违背呢?”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思考未解,有空间放飞疑问,有精力探究未知,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上合作,在自主的课堂上探究。

在合肥市南园学校的课堂上,“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物理课堂上,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实验和论证,教师只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在学习“近视的形成”时,生物老师让学生调查分析学生近视的现状,通过眼睛的模拟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视的形成原因;英语老师在讲解各地的肢体语言时让学生当堂演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南园学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在多年办学历史中,凝聚出“启迪心灵,照亮人生”的核心价值,不断完善自主选修课程和成长体验课程,最终形成了育人目标的五个方面: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尚、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设计了以“健、乐、尚、惠、博”五字命名的课程架构,形成了“明慧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推出了体育健康课程、心理拓展课程、科学素养课程、操作体验课程、文化历史课程等12类自主选修课程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儿童哲学、国际理解、寻根文化、快乐成长营等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快乐成长的奥秘。

“土壤是一切作物的生长基础,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得为其培育土壤。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沃土,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成长为有中华民族精神,有梦想、守规则、善合作的‘方正少年!”合肥四十六中学校长黄先银对记者说。学校组织优秀语文教师编写了《国学方正教育课程》校本教材,倡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立中国心、铸民族魂,教育学生从小要有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如何接纳自己和他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合肥二十九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七年级课程表中,开发了校本教材《聆听花开的声音》,每班每两周1课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同时针对八、九年级开设团体主题大课,努力让每一位二十九中学子在初中三年都能做到: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和接纳自己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把握升学方向,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更应该是知识的生长地,生命气息的焕发地。

隐性课程要用“心”

学校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实践中对受教育者和教育实施者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这是一门隐形课程。

道德教育,短期来说,是用显性的活动育人;长远来说,则是用隐形的文化育人。包河区教体局深知这一点,在打造学校文化上处处用心,2011年4月,出台了《关于遴选包河区学校文化建设试点校的通知》,由北师大专家团队帮助各试点校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策划方案,指导学校建立核心价值理念下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一系列学校教育实践体系。每所试点校根据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将学校文化与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成长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隐形课程。

“爱”的氛围是要由千万种色彩各异、个性有别的鲜花装扮而成的,合肥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既是“爱”的花团组成者、享有者,又是“爱”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营造“爱满校园”的良好教育环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和学生做朋友,“捧着一颗爱心,爱学校、爱学生、爱同伴”。教师的力量感染了学生,有的高年级学生认低年级学生为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这所一贯制学校里,学生们年龄相差10岁,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有的只是融洽和爱护,此情浓浓,也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爱”的精神,也在实验学子中代代相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张东娇教授在为合肥第四十八中学文化建设成书《发现自己,创造未来》作序中说:“四十八中的学校文化透着一种细腻和诗意。听听楼馆园厅亭泉的命名和解读,就知道我说的不虚。综合楼命名为蕴华楼——蕴,聚也,出自《广雅》,蕴华即蓄积精华;图书馆名为撷华馆,取自黄宗羲的掇菁撷华,是采集精华之意;位于综合楼与教学楼之间的景观为‘馨园,取‘惟吾德馨之意;园中有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故做楹联:一园隐三友,两华映四君。体育馆名为弘毅馆,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南报告厅南侧是竹林,习风吹送,竹影婆娑,取‘且听风吟之意境,故名之为‘吟风厅。北报告厅为‘瞻月厅,外墙为科技创新主题浮雕。悠然亭、蹊园、慕云楼,处处皆是景,景景有心思,思思有诗意。”

望湖小学是一所“建在图书馆里的学校”。学校坚持“阅读,教育的核心”“阅读力就是学习力的基础”的思想,开设“全阅读”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为了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做到了“让书无处不在”:近800平方米的学生图书馆大气而温馨,廊读吧巧用楼梯洞的空间,4个连廊则分为“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爱科学”4个主题阅读区;从校园总导视牌到散落在各处的宣传栏、卷轴型的阅读廊架,公共空间视觉形象全是以“书”为设计元素。走在望湖小学,就像沉浸在“书”的海洋,学校以最直观的视觉印象让学生们喜欢书、爱读书,从小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全面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其承担着吹响新世纪教育改革号角的使命。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肥市包河区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品德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给“课程”打上了“包河烙印”。如今,“善治教育,学在包河”已经成了包河教育人的梦想与追求,他们在改革的春风里,描绘着更加宏伟的蓝图。

责任编辑/邱 璇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自行车的发明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