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刘清华“用作品记录时代,用作品影响时代”的出版理想让湖南文艺社从一家并不起眼的地方文艺类出版社,上升至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五位、文艺类前三名的综合型品牌强社。
2015年3月21日,春分,世界诗歌日。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一扫北京灰蒙蒙的雾霾阴郁,吹来了蓝天,也吹来了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音乐会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此次音乐会的策划者“Be My Guest为你读诗”携手湖南文艺出版社发布了我国首部由各行业菁英人士和艺术家们共同参与的有声诗歌图书《为你读诗》(第一辑),给2015年的“诗歌热”加了一把火。在这个属于诗歌的春天里,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是那个默默耕耘、播撒种子的人。
从事出版30余年,担任湖南文艺社社长近12年,刘清华“用作品记录时代,用作品影响时代”的出版理想让湖南文艺社从一家并不起眼的地方文艺类出版社,上升至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五位、文艺类前三名的综合型品牌强社。湖南文艺社也被打造成中国原创文学基地、中国音乐教育基地与南方音乐码头。未来,刘清华将推出“诗享计划”,把“文学桂冠上的明珠”带给更多的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你读诗》系列出版物不是他在诗歌出版的开始,也不会是终结。
过去:快刀斩乱麻,渡过难关
2014年,在出版产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湖南文艺社取得了自建社以来经济效益上的最大丰收。全年,该社营业收入达1.9亿元,同比增长16.27%;利润3859.14万元,比2013年增长56.95%。开卷报告显示,201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以1.47%的码洋占有率在全国570多家出版社中排名第五,在文艺出版社中排名第一。其中,在细分市场上,音乐图书排名第三,小说类图书排名第一。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在2003年,湖南文艺出版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经济上也比较困难。时任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的刘清华临时受命,被派去帮助湖南文艺社“渡过难关”。但让所有人包括刘清华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在社长这个职位上一做就是12年,不仅解决了当时的一些矛盾和困难,还带领文艺社走向了品牌立社、稳步增长的发展道路。在刘清华看来,出版社的社长跟大学校长很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自己的品格、文化追求融入到其中”。12年中,湖南文艺社确也有了刘清华“追求文化品质、重视出版品牌”的品格,在音乐图书、音乐教材、原创文学等出版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湖南文艺社的合作伙伴欧洲朔特出版社是一家有230年历史的家族式的专业音乐出版社,让刘清华羡慕不已的是,在他们那里可以看到100多年前的乐谱和书稿。“这是一家出版社非常重要的财富”,他认为,出版社需要这样的积累,需要有自己的出版文化、出版理念和出版品牌。“这样读者才能认同,才能为出版社的延续发展奠定基础”。
进社之初,刘清华一边致力于遗留问题的解决,一边提出制度治社,发动全社上下参与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花了两年时间建立、完善了几十项制度。“要把一个出版社引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可以实现的,需要领头人把他整套的办社思想、理念贯彻进去”,他说,“而这与现在提倡的文化企业的理念是相通的”。
履新不久,湖南文艺社迎来20周年社庆,刘清华和领导班子决定把社庆的基调定为“光荣与梦想”,“作为文艺出版人,我们在创造湖南文艺出版社品牌过程中,要有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同时我们是有梦想、有目标的”。12年来,他一直重视品牌建设、文化建设,把自己的出版理念和思想潜移默化地融汇到出版社的发展之中,并号召所有的员工一起来考虑出版社未来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目标和方向,知道路在哪里。”
如何找到立社之本、确立核心竞争力、创建核心品牌,是刘清华一直思考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全国各省市的文艺出版社,最初的出版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出版范围都很相近,“抓到篮子里就是菜,什么书都出”也让文艺社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辨识度,就要有非常明确的发展理念,以品牌立社,用品质取胜”。刘清华想得很清楚。
现在:一刊三线形成出版社品牌
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形成一批标志性的产品,刘清华决定把湖南文艺社的一些“枝蔓”剪掉,重点规划出“一刊三线”的发展思路:大型文学杂志《芙蓉》和文化文学图书产品线、音乐图书产品线、音乐教材产品线。
湖南文艺社有一批艺术类专业人才,形成了以总编辑孙佳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出版团队,此前也出过不少音乐类图书。刘清华决定重点打造音乐图书出版,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他们打破了音乐图书市场一直以来被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瓜分的局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社里也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的音乐出版、发行、营销和服务队伍,构建起稳固的专业音乐图书作者群、用户群。在此基础上,该社顺应数字化潮流,开发了专业的音乐出版资源库,打造了音乐出版平台,也因此被业界誉为“南方的音乐码头”。音乐图书的读者忠诚度非常高,图书退货率比较低,基本维持在7%上下,而且重印率很高,成为了出版社稳固的利润保证。目前,湖南文艺社拥有音乐图书动销品种1094种,专业性、辐射力、资源储备等优势也让该社成为音乐出版中的翘楚。
刘清华认为,出版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本世纪初,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启动,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出版机构参与到教材的竞标中来”。湖南文艺社以深厚的音乐资源积累和号召力、影响力,参与了音乐教材的投标,进军音乐教材领域。在教育部审定的11套教材中全国市场份额最高的音乐教材有3套,分别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在湖南本土音乐教材市场上,文艺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依靠品牌和品质,“湘艺版”音乐教材还抢得了另外28个省30%的市场份额。
刘清华一直有一个愿望——将刚刚成立不久的音乐出版分社在未来打造成一家相对独立的专业音乐类出版社,并使之成为中国音乐出版的旗舰。
与音乐图书产品线的稳固发展不同,湖南文艺社的文学出版一路走来颇为不易。上任之初,刘清华发现,当时中国的一线作家与湖南文艺出版社打交道很少,编辑们也不清楚作家们在写什么。在外国文学方面,也没有专门的部门从事优秀作品的引进。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文艺社曾是中国的五大外国文学出版基地之一,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外国文学图书。刘清华决心“重新获得文学出版话语权”,2004年,在原创乏力的现实困境下,文艺社启动吸引一线作家创作的“大风原创出版工程”和扶持新晋写作者的“犀角”系列出版工程,力图建立中国原创文学的出版基地。“文艺出版社存在的价值在于文学,出版文学图书是文艺出版社的天职和使命。”刘清华说。对原创阵地的坚守,让湖南文艺社重新获得了一大批一线作家的认同,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柳建伟、周大新及曹乃谦、王跃文、阎真、严歌苓、陆天明、韩少功、浮石、肖仁福等一线作家与湖南文艺出版社先后建立了合作关系。
让刘清华感到欣慰的是,湖南文艺社没有成为市场的奴隶。与发行量动辄以十万、百万计的网络文学相比,严肃文学作家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写出的作品,可能印1万册都发不出去。但在刘清华看来,“出版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够留存、沉淀下来、记录这个时代的严肃文学,是一个文艺社应有的担当。”湖南文艺社最初给“大风原创文学”取的名字叫“尺度”,在刘清华看来,有市场价值的原创畅销书,有传承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文化类图书,一个都不能少。
据了解,两个原创文学工程迄今已出版《青瓷》《红袖》《命运》《机器》《一个女人的史诗》《爱历元年》等50多部作品,很多都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性产品。2014年,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年就突破70万的发行量。《爱历元年》《活着之上》等一批有水准的原创文学也陆续推出。
在经营好名家资源的同时,湖南文艺社还与几大原创文学网站签订了线下出版深度合作协议,关注和培植新的原创力量。同时,刘清华有意识地将《芙蓉》杂志、《读有所得》系列打造成一个团结作家、聚集资源的平台,为重点作家提供经纪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吸引更多作家加盟。
十几年来,湖南文艺社坚持在文学图书、音乐图书、音乐教材范围内做产品和规划,经过积累,这些产品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合力打响了湖南文艺社的品牌,“重品质、走市场、求效益”的九字方针帮助湖南文艺社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
未来:摘取“文学桂冠上的明珠”
2015年,随着诗人余秀华的走红,诗歌再度引发文学界、出版界热议。而在余秀华“刷爆”朋友圈之前,去年11月份,湖南文艺出版社就率先签下了她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那时的余秀华还只是一个喜欢写诗的寂寞诗人。
刘清华一直对诗歌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中文系毕业的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整日写诗,在进入出版业后也曾为新乡土诗派摇旗呐喊。上世纪80年代,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不少诗集。每年《青春诗历》的出版成了全国读者翘首以待的事件,《诗苑译林》更是影响了几代人,是烙在读书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标志性书系,是一代人间读记忆中共有的诗意辉煌。在1980年代,诗人是很荣耀的一个称呼,让刘清华不解的是,到了1990年代,诗歌忽然不再被看重,诗集几乎无人问津,诗人甚至几乎成了一个骂人的词汇。因为各种原因,《诗苑译林》也在这个时候被暂停出版。在诗歌沉沦的年代,刘清华内心对于诗歌的热情却一直未曾泯灭。
2012年,诗歌出版依然不景气,但刘清华决定重启“诗苑译林”,并且抱定了不放弃的决心。此后的两年间,从精选、修订、重组老版内容和增加新的代表性品种入手,湖南文艺社陆续出版了《图像与花朵》《叶芝诗选》《安德拉德诗选》《索德格朗诗选》《维多利亚时期诗选》《庞德诗选》等诗集。2014年,湖南文艺社成立了由王家新、北岛、田原、刘文飞、陈黎、树才、姚风、高兴等组成的新的“诗苑译林”编委会,借助强大的诗人、诗歌研究专家、诗歌评论家和翻译家的队伍重新规划所有的选题。接下来,巴勒斯坦的达尔维什、日本的高桥睦郎、罗马尼亚的斯特内斯库等世界一流诗人的作品将陆续推出。刘清华认为,在全民阅读呼声日渐高涨的时代,如果大家都只热衷于网络文学,“文化的品位是培养不起来的”,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人“仰望星空”,总要有人“有浪漫的情怀、思想的高度和文化的追求”。“诗歌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在刘清华心中,作为有担当的出版人,有责任推动这项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更精准地面向读者群,2015年,湖南文艺社开始启动“诗享计划”的诗歌出版计划,全面打造诗歌出版品牌。规划中的“诗享计划”包括三个平行的系列,从诗歌阅读需求的三个向度展开;分别指向专业写作与研究、诗歌教育、大众欣赏。“诗苑译林”即是面向诗歌写作者和研究者的系列。诗歌教育类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古典诗词类《古典素描》系列,目前已经出版了《唐诗素描》《宋词素描》《古诗素描》等品种,深受读者欢迎;其中《唐诗素描》每年都要重印四五次,销量已达十几万册。在面向大众诗歌爱好者欣赏阅读的诗歌类图书中,海子精品结集《那幸福的闪电》、辛波斯卡《万物静默如谜》都成为了畅销书。2015年,诗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春节前上市,不足一个月,销售已过四万册。
湖南文艺出版社还将目光转向新媒体诗歌互动和出版,与影响巨大的微信公号“为你读诗”达成了紧密合作关系。3月21日世界诗歌日,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在北京举行,湖南文艺社出版的有声诗歌图书《为你读诗》(第一辑),在绚丽的光影中首发。“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和为你读诗平台的合作,争取做成按辑出版的MOOK读物。”刘清华说。
“未来说来就来,但一个出版者的未来必须相伴着优雅与从容、理想与情怀。”刘清华的目光自信、淡定,更多记录这个时代、影响这个时代的作品还将从湖南文艺出版社源源不断地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