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适应了,科学、良性的产业结构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加之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型城市必须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要解决之前的低效、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问题,而且要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只有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型城市才会有新的发展道路,才可以避免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
【关键词】产业结构;资源;产业调整
我国能源和原材料大部分取于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它们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长期粗放型发展模式和单一的产业结构都对这些城市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对新兴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一、产业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在生态系统允许承载的能力之内,保证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最小化。资源型城市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强要素市场建设、重视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培育等综合性措施推动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主导产业集群的培育、形成与强化,立足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至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是依靠单纯的开发资源和粗加工经营的发展道路来支持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样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资源的短缺逐渐的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可持续发展更是受到威胁。打破发展的瓶颈,践行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通过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与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在后危机时代,只有推动开放型经济叠加创新型经济,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只有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转为集约型经济才能转变发展模式,使每个城市的开发区、新型产业基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阵地。使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模式的推动力。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型经济提供保障,加快支柱产业升级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提升产品的科技质量,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和帮助。让新产业的种类和发展方向更加的丰富,优待政策更加全面。
其次,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要求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转型。一国的国民经济总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存在,其根本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即综合国力的稳定上升。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整体协调,而整体系统是由各区域、各经济部门、各行业产业和各企业构成,其中,资源型城市无论是其数量还是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贡献,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资源型城市作为能源、原材料或机器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源型城市中的企业向国家缴纳了大量利税,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同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全国同类产业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力量,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由此看出,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占据了突出位置。
最后,资源型企业的继续生存要求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转型。资源型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支柱,其中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厂一市的“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一般是先有企业再有城市,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些资源型企业中打有很深烙印。由于企业办社会、企业办城市,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混同,政企不分,实际上是企业控制着城市。这种城市与企业相互间的高度依赖,往往一企可以兴城,一企也可以衰城,足见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在城市产业转型所占的重要位置。
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首先,有地方特色、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转型。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的同时要继续发展经济,这样其主导产业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从增强竞争力的角度来说更要避免结构相同,发展模式、方向相同。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模式的转变不能都朝着高利润和附加值方向走,西部的城市虽然与其他有一定基础的城市有一定的劣势。这样更要充分对本地进行考察,进行市场调查,评估自身的优势、劣势,合理的规划和配置自身的资源,朝着集约、科学的发展模式转型。
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的减少,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替代性产业,必然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新兴起的产业必将有利于城市合理的发展,在逐步淘汰过去资源型的企业后,逐步波及周边其他地区的结构调整,配合大型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处于区域经济增长级的位置,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决定着区域的发展趋向。
其次,加大人才的利用。在资源型城市里人才是重要的因素,没有人才产业结构就会是空谈。因此人才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引进、造就人才到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资源型城市产业模式改变的根本保证。人才作为资源城市中的重要资源,更是城市活力的主体。人才的衡量关键是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人才应该具备时代的特征,不能依照守旧的选择人才的标准,按照学历、职务进行选拔,把选择的重点放到技术和管理水平上,避免高学历低素质的人员,彻底改变传统的政府统管人才的引入机制,使选拔人才的自主权在基层得到真正的贯彻。
在产业转型期每个用人单位都要科学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通过公开公平的招聘原则将各类人才吸引到企业内,专门去市场、高校、研究所招聘,提升人才的质量,同时提高人才的待遇,给予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资源型城市人才匮乏主要是因为人才流失严重造成的,而资源型城市的大环境对留住人才十分重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资源型城市的政府应该提高城市的环境,改善人才的生活、居住、工作环境。具体可以表现为要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引进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回报较高的企业,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文环境,企业自身要深化用人制度,健全激励制度,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提高工资待遇,稳定人心;注重人才的培养,给员工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到高等学府深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在资源型城市内部人才体系中,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再次,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有效地产权制度是鼓励企业组织进行创新的关键,之所以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摆在资源型城市转制的首位,是因为资源型城市是国有大企业和特大企业的聚集地。从前而对体制束缚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在转型中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单一的国有经济模式,建立适应产业转型需要的新体制。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进入,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既能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又能形成产业聚集优势,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化资源型城市产业管理
第四,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更多的替代产品。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可以倾全国之力给予支持,而且是能够做到的。而一个资源型城市由于财力薄弱,调控产业布局或吸引产业入驻的能力有限,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根据市场需求,创造有利于多数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大庆市在推进产业转型过程中,曾经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但事实上,高新技术发展的并不理想。淮北市并没有将电子工业作为产业转型重点,是因为浙江的横店集团在那里投资办厂,结果淮北市的电子工业发展起来了。强资源型城市宏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一是自主创新观念较陈旧。主要是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在逐年提高煤炭产量上,忽视产品的高附加值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新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技术创新的专业带头人;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校人才跟进不足,难以补充人才需求,或者高校本身实力不济,或者人才流向外地,政府和高校领导者应该对高校自身做一个调研,找出实际原因,或提升自身实力,或改善环境。资源型城市本身发展速度缓慢,高校如果在落后,距离就越来越大,高校思想封闭不求进取,人才自然实力不济,城市发展就会阻力加大,最终造成高校、人才、城市产业三者都受到负面影响。三是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为顺利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府应在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保证资金投入、抓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实施、人才开发等诸多方面,实施自主创新、宏观管理对策。
最后,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投资、税收、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支持。政府在投资上应该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投资的力度,设立特色的产业基金,为特色产业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合理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就像鄂尔多斯的专项资金等就是政府重点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特点的服务业品牌。金融政策上也加大了对特色产业的支持,比如加大对特色产业的信贷帮助,建设周期长的特色产业,延长贷款期限。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融资形成的风险,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偿,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瓶颈。在税收政策上,对特色产业应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对本市重大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企业,施行财政扶持政策。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应鼓励外商投资于特色产业,并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方式。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应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并在出口退税、出口配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总之,产业结构关系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由于历史、国情原因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这一问题,而且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特点,必须认真考察出自身的特点,找到解决途径。可以说,不进行改革,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今天来看是经济的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长远看来就是城市的衰退和毁灭,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有将结构调整科学,城市才可以有前进的动力。如今资源型城市已经走在十字路口上,怎么选择和选择什么道路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支撑,产业调整好,城市从居民到整体经济都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特别是良好的发展前景会吸引各地的人才前来,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
[2]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和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2001.
[3]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4]汪小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
[5]刘芳,倪浩.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
作者简介:
徐晓秋(1979.8—),女,博士,浙江科技学院经管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学、人口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