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建设探讨
——以三亚南山为例

2015-09-16 02:53:26陈展川
福建林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佛寺佛教文化南山

胡 蓉,陈展川,张 娟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建设探讨
——以三亚南山为例

胡 蓉,陈展川,张 娟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从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研究意义入手,结合三亚市南山佛教文化苑现状,对佛寺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分别从景观脉络整体性、清幽环境的营造、文化内涵的提升、地域特色的突出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对佛寺园林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可为现代佛寺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佛寺园林;景观建设;海南南山

佛教自2000 a前传入中国,与传统文化融合、渗透,形成佛寺园林。其分布广,服务对象众多,但关注度却远小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随着现代社会需求改变,旅游业发展,其关注度得到提升,迎来了现代佛寺园林建设发展的机遇。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保护佛教文化完整性,保持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并且能够反映地方景观特色,是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问题。

1 佛寺园林景观及其研究意义

1.1 佛寺园林景观涵义

佛寺园林属于寺观园林的一种,对于“寺观园林”的界定,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明确表述:“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1]。佛寺园林景观则可以理解为佛寺建筑及其周围视觉环境的整体[2]。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可以是在传统佛寺园林基础上改建、扩建,也可以是运用现代施工技术完全新建一座佛教场所。同时将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及形式融合到佛寺景观建设中,既保持佛教文化内涵,又符合时代需求[3]。

1.2 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迫切,佛寺园林以其文化感染力在现代社会得到重视,同时结合宗教旅游开发以及传统佛寺保护,佛寺园林建设空前繁荣。佛寺园林的功能也从举行宗教活动、烧香拜佛逐渐转变为集宗教朝拜、佛教文化传播、生态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但在建设过程中已经出现过度商业化、景观意境缺失、无节制开发、佛教文化不足等现象,给佛寺园林景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寻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建设相当必要。

2 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景观建设现状

图1 南山佛教文化苑核心景区

2.1 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概况

图2 南山佛教文化苑整体布局

南山佛教文化苑位于三亚市西南40 km处的南山南麓,是完全新建的现代佛寺园林。不仅基于旅游发展开发,而且也是对“鉴真东渡”、“东海蓬莱、南海观音”等当地历史传说的挖掘[4]。景区骨架由自然山水构建,属于山岳型佛寺园林,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的现代佛寺园林典型代表。整体规划面积约50 km2,其中海域面积10多km2,园区经营面积3 km2。发展经营原则为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目前已建成核心景区:海上观音苑、南山寺、吉祥如意园、长寿谷、慈航普渡园、小月湾等[5](图1)。

2.2 主题定位及功能分区

南山佛寺园林建设突破传统佛寺园林格局,不再单独以佛寺的形式建立,而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热带海洋风光、福寿文化为辅的大型佛教主题公园的形式出现。功能性趋于多元化,从传统佛寺主要服务于佛寺内部的佛教活动、僧侣生活,转变为兼顾香客、僧众佛教活动和游客旅游观光、以及满足旅游商业需求[6]。根据不同功能划分为5个区域。①佛教弘法区:以南山寺为主,是僧人讲经诵经,举行佛教法会,供香客烧香拜佛的重要场所;②佛教文化景观区:包括“不二法门”、慈航普渡园、海上观音苑、吉祥如意园等,佛教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园林景观浓厚的文化氛围;③福寿文化区:围绕福寿文化、民俗文化展开,包括长寿谷、长寿廊、祈愿树等景点;④自然生态区:包括自然形成的海岸沙坝以及原生态酸豆林,展示自然生态景观的质朴;⑤休闲文化区:以休闲、娱乐、住宿、餐饮为主,包括:南山休闲会馆、海景会馆、素斋餐厅、购物一条街等具有休闲功能的场所(图2)。

2.3 景观建设现状分析

2.3.1 建筑风格及布局 鉴于唐代鉴真东渡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苑建筑以唐代风格为主(图3),同时融合其他建筑风格。如南北朝风格的“不二法门”,日本佛寺建筑风格的空海纪念堂,佛教发源地建筑风格的天竺圣迹景区。在建筑外在表现上,摒弃了传统佛寺中繁琐的外观装饰,造型更加简洁大方,体现出庄严感和秩序感。

从整体布局来看,各个功能分区与现有自然资源有机融合,依地理环境随山势布局。从主入口的“不二法门”连接海上观音苑形成轴线,西侧的区域没有明显轴线关系(图2)。作为文化苑核心的南山寺及海上观音苑依照传统佛寺布局习惯,建筑呈纵轴式分布,佛寺殿堂或佛教文化景观都位于主轴线上,其余殿堂及其他景观则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体现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图4)。

2.3.2 理水置石 理水方式丰富多样,既有天然的海滨水景,又有苑内人工开凿的水景及放生池,突出了佛寺园林的山水风貌。山石运用以置石形式为主,根据周边环境需要,或随山势置于山脚下,或藏于植被之间,或散于疏林草地,或与花坛搭配布置。此外,为突出热带滨海景观,引入观赏性良好的石灰质、花岗岩质假山石,结合地形改造,利用挡土护坡等方式丰富周边景观效果,进一步突出了南山寺“海天丛林”特色[7]。

图3 唐代风格的南山寺图4 南山寺建筑布局

2.3.3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按其功能不同可划分为美化装饰、休憩服务、指示标识3类。美化装饰类以佛教文化小品为主,如:经幢、石灯、香炉、小型佛教雕塑等,除具有美化装饰作用外,也为佛教法会、祈祷、供养等活动服务,增加了佛寺园林的景观趣味性。休息服务类、指示标识类景观小品以功能性为主,外观未做过多处理,与普通的服务类景观小品无异,细节处理不足,缺少可观赏性。

2.3.4 植物景观 植物多选用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树种,如菩提树(FicusreligiosaL.)、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Thunb.) Sweet)、文殊兰(CrinumasiaticumL.var.sinicum (Roxb.ex Herb.) Baker)、高山榕(FicusaltissimaBlume)、槟榔(ArecacatechuL.)、糖棕(BorassusflabelliferL.)、莲花(Nelumbonucifera)、竹柏(Podocarpusnagi(Thunb.) Zoll.& Mor.ex Zoll.)、佛肚竹(BambusaventricosaMcClure)、贝叶棕(CoryphaumbraculiferaL.)、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地涌金莲(Musellalasiocarpa(Franch.) C.Y.Wu ex H.W.Li)等,为佛教氛围的营造增添了便利条件。尤其是南山寺周边种植大量菩提树,其作为佛教“圣树”与主体殿堂相协调,形成充满佛教文化的有机整体(图5)。其他景观区域则根据区域性质、建筑特色等多方面考虑,多选用乡土树种,突出当地景观特色。

植物景观突破传统植物表现形式,增加了模纹花坛(图6)、屋顶绿化、花境等植物景观形式,更加注重乔、灌、草之间的层次搭配,展示出现代佛寺植物景观的特色。

3 佛寺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海南旅游形式;周边独特自然环境的无缝融合,实现了佛寺园林与生态景观的结合;功能多元化发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对于提升海南旅游文化内涵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园林风格稍显杂乱,景观路线不清晰

文化苑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结合南山特色开发福寿文化,园林风格及景观形式多样。如:长寿谷以福寿文化为重点,结合热带雨林特色;如意吉祥园将中西方园林特色融为一体;佛教文化景观区内空海纪念堂以日本园林风格为主,园林风格总体稍显杂乱。佛教文化景观区以海上观音苑最为突出,形成主要游览路线,其他景点以及佛教弘法区由于景点相对分散、没有明显景观轴线,间接导致景观序列不完整,没有形成明确的游览路线,整个游览过程稍显被动。

3.2 商业气息过重

佛教文化苑主要基于旅游发展而开发,少不了佛寺商业化发展,但毕竟是佛教圣地,仍然需要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尺度。纵观各个功能分区,除自然生态区外,均有佛教纪念品商店分布其中,使得佛寺园林景观受到现代旅游活动冲击,难以保持佛寺园林景观结构以及功能的完整性。破坏了佛寺清幽怡人的环境,与佛教的“净化人心”、“寻禅悟道”等宗旨背道而驰。

图5 群植菩提树图6 景区入口模纹花坛

3.3 过分追求气势

佛寺园林与旅游结合,必然会存在旅游与园林景观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传统佛寺园林景观追求的空间变幻韵律美、意蕴美,逐渐被现代旅游观光追求的新奇美所替代[2]。因此,追求气势、宏伟的景观效果可以说是现代佛寺园林的标志。

追求气势主要体现在大体量的雕塑和广场上。海上观音苑大量的硬质铺装,形成“大而空的广场”(图7)。佛教雕塑如:108 m海上观音(图8)、金玉观世音、33观音群像等雕塑造型精美、气势恢宏。通过广场、雕塑的大体量以及建设材料的珍稀程度来吸引游客、香客,忽视佛教文化内涵,难以满足游客、香客精神体验,不能激发其进一步探寻佛教园林的兴趣,容易造成“走马观花”的游览形式。

图7 海上观音苑广场[8]图8 海上观音雕塑[8]

4 对现代佛寺园林景观营造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景观建设让传统佛寺园林融入到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景观品质,满足佛教文化传播和人们旅游观光需求。然而在三亚佛教文化苑景观建设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从中总结现代佛寺园林景观营造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4.1 保持佛教文化以及景观脉络整体性

佛教文化作为佛寺园林的灵魂,是与其他园林类型区别的重要特征。由于佛寺园林本身的特殊性,保持佛教文化完整性、景观脉络整体性可以说是佛寺园林建设的首要原则。

针对园林风格杂乱,景观路线不清晰的问题在佛教文化苑后期的建设中,应从景观全局出发,对当地历史、文化、宗教等人文资源以及自然环境、气候等自然资源进行深入了解、综合考虑,在保证人文脉络主线的基础上,探寻适宜当地的景观模式。把握景观主体脉络、空间序列变化、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突出佛教文化主题,明确主要游览路线,做到“形散而神聚”。

4.2 控制商业点数量,营造清幽佛寺环境

佛寺内商业点过多,不利于佛寺环境营造,难以满足现代人精神体验的需求。针对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具体来说,从佛寺规划开始,就应该为佛寺清幽环境的营造打下基础,重点在于把握商业活动的“度”。佛教文化景观区应设置于相对独立的视觉单元内,一切与佛教文化冲突或毫无关联的旅游服务设施都布置于佛教文化区之外,在次要区域或者佛寺园林外集中开辟佛教纪念品商店,并严格控制其数量。其次,佛寺内应设有免费请香处,提供环保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朝拜用品商店数量。类似斋菜馆、休闲会馆也应尽可能布置于景区非核心区域,还景区一片宁静氛围。

4.3 提升文化内涵,减弱对气势的追求

根据目前现代佛寺园林发展状况来看,短期内佛寺园林建设对气势追求的弱化可能还存在较多阻碍,但也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改进建议。

4.3.1 佛教文化支撑景观 从本质上来说,过分追求豪华宏大是由于没有完全把握佛教文化内涵导致的。因此,减弱对气势的追求要回归到保持佛教文化整体性的层面上。不仅是景观设计师需要多对佛教文化进行挖掘,同时建设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佛教文化,寻找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对佛寺园林进行适度开发。将佛教内涵、故事贯穿于佛寺园林景观之中,以文化来支撑景观,避免景观空洞、乏味。多增加佛教相关的小品,如佛像、石灯、经幢、佛教意味的铺装等(图9),不仅突出佛教文化内涵,也对佛寺园林意境营造起到关键作用。

图9 石灯、佛教雕塑、铺装

4.3.2 “减法”返璞归真设计 社会高速发展,环境恶化等现状,使得人们的审美开始趋向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因此对佛寺普遍追求豪华宏大的问题,可以采用“减法”的设计方式,尝试从返璞归真的审美角度来进行中和。

佛寺园林的豪华气势除了通过高度、体量来体现外,材料也是佛寺凸显气势的一方面,如南山佛教文化苑中使用黄金、玉石等材料用于佛像雕塑。因此,除了减少大体量的雕塑、广场之外,还应该尽量减少奢华材料的使用,可选用当地常见的基础材料或者自然朴素的材料,既能让人感觉亲近、舒适,体现佛教的朴素精神以及当地特色,又符合生态性原则,贴合现代社会返璞归真的审美需求。

4.3.3 重视植物景观,加强意境营造 避免建设“大而空的广场”,过多的硬质铺装,不利于意境营造。以海南来说,炎热的气候条件不宜有太大面积的广场,长时间的游览,会给游人带来不适,不符合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增加植物景观,利用植物自身的特点改善小气候、加强园林意境营造。

4.4 突出地方特色、保护历史文脉

佛寺园林景观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提升园林景观特色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现代新建佛寺园林多半缺少历史沉淀,文化特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尊重地域特点,保护历史人文景观,保持佛教文化延续性,提升景观价值。南山寺二期建设中,对鉴真东渡的历史进行挖掘,以雕塑、祖师殿等来延续三亚佛教历史文脉。其次,运用当地特色的热带植物景观以及滨海景观,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塑造了现代佛寺园林新形象。

4.5 尊重自然景观,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2方面内涵。一方面,现代新建佛寺园林多半属于山岳型,周边自然环境良好,通常都具有生态功能的斑块和廊道,无疑促进了佛教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另一方面,佛寺园林与旅游的结合,旅游开发、游客活动对自然环境会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度开发,保证景观整体有序,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园林环境。

5 小结

我国现代佛寺园林建设兴起,为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其景观建设是以现代景观手法体现传统园林风貌,也是现代佛教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并且还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等多项功能。因此,为传承佛教文化,提高现代佛寺园林景观品质,提升佛教旅游感受,就需要处理好现代旅游开发与佛教文化保持之间的矛盾,保持佛教文化完整性,丰富佛教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宗教、景观、旅游、自然等方面的共赢,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贴合时代需求、富含佛教文化的现代佛寺园林景观。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俞孔坚.寺庙景观保护与现代旅游活动的矛盾及协调——以广东飞来峡风景区为例[Z].北京,1990.

[3]张朝阳.当代我国汉传佛寺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2:64.

[4]王致兵.从鉴真探三亚佛教文化源头[J].教师,2010(9):127-128.

[5]陈海鹰,黄崇利,曾小红.生态旅游景区“四位一体”式经营管理模式——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案例[J].经济管理,2012(8):121-128.

[6]李新建,朱光亚.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J].建筑学报,2007(8):68-71.

[7]张德顺.海南南山佛教文化区植被调查及景观构建[J].中国园林,2012(7):75-79.

[8]陈宁,潘丹,潘鄱.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规划解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4):92-94.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ddhist Temple Garden Landscape——to Nanshan Temple Garden as an example

HU Rong,CHEN Zhan-chuan,ZHANG Juan

(CollegeofHorticul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HainanUniversity,Haikou570228,Hainan,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meaning of modern Buddhist temple garden landscape researching,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by combining with Sanya Nanshan Buddhism cultural garden construction.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landscape context integrity,quiet environment,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 garden landscap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ddhist temple garden.

temple garden;landscape construction;Hainan Nanshan

2014-03-26;

2014-04-22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园林专业真题真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QJI11542)

胡蓉(1987—),女,云南玉溪人,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景观设计研究。E-mail:429587604@qq.com。

陈展川(1969—),男,广东汕头人,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景观规划研究。E-mail:466495583@qq.com。

10.13428/j.cnki.fjlk.2015.01.043

TU986

A

1002-7351(2015)01-0204-06

猜你喜欢
佛寺佛教文化南山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南山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8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中华戏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48
梦回南山(外四章)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4
在深秋,共南山
红岩(2017年6期)2017-11-28 15:31:37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民族大家庭(2016年3期)2016-03-20 14:52:26
悠然方能见南山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6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