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落户来了,看北京如何欢迎你

2015-09-15 08:41贾春娟
人民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地人落户户籍

贾春娟

积分落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后的结果,是眼下可供选择的“最大公约数”,即便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只能优化,不能止步。

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0次会议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卢彦在《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出台居住证制度,研究制定积分落户政策,并将这项工作的完成时限锁定在今年12月底。此前6月,北京市政府法制办通报全年立法工作计划,备受关注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被列入其中。

这次,北京的积分落户似乎真要“动真格”了。所谓积分落户,是指通过设置一套指标体系,对外来人员落户本地的条件进行指标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当累计积分达到规定分值时即可申请落户。目前,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推出当地的积分落户政策。

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共有818.7万外来常住人口,这几乎相当于瑞士一个国家的人口数字,国人争相入京发展,很显然主要是看中了其优质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北京的GDP近2.13万亿元,其中朝阳一个区的GDP为4337.3亿元,超过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北京有54家三甲医院,全国107所“211”高校中,北京就占到23所;北京还有近170家博物馆,拥有博物馆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当这些资源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身上,它自然就成了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争夺的“淘金地”。

虽然一起在这座城市打拼,但对拥有北京户籍的本地人和没有北京户籍的外地人的要求和设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网民算了这样一笔账:附着在北京户口上的福利共有80多项,包括就业、买房、买车、教育、婚姻、生育、医疗、养老等等。粗略测算,有北京户口买房至少省46万,读书至少省8万,生孩子省5万,考入北京大学的概率比外省人高41倍。

鉴于优质资源和户籍福利的高度集中,这才有了北京户籍争夺的“白热化”,才有了京籍和非京籍享受权利方面的公平性之争。

户籍制度改革历来被称作改革的“硬骨头”“老大难”,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多少年来原地踏步,难以真正推进。原因便在于这是一个重新分蛋糕的过程,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动到某些利益群体的“奶酪”。

但积分落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是眼下可供选择的“最大公约数”,即便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后的结果。它让许多北京土著人缓解了焦虑,也让多少望眼欲穿的外地人看到了希望。如今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只能优化,不应止步。

然而,实现城市户口转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新增城市居民获得均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得到真正的实惠,各种保障、改革等一揽子计划是否能够同步推进。发展的不均衡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如何实现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利益均摊”需要执政者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还要拿出携手共赢的智慧。怎样让“新北京人”凭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光荣地留下、扎根,怎样让“老北京人”的生活因“新北京人”的加盟而更加精彩,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北京欢迎你”,不应该只是某个特殊阶段的宣传口号,更应该成为让人民群众有期待、有信心、有公开透明之衡量标准的动力源泉。

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可以实现自由迁徙,所有城市都放开户籍限制,但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的不均衡等因素限制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分流特大城市人口的关键在于给城市功能合理“减负”,减少产业和优质资源的过度集中,逐步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资源分配到中等城市,然后普及到小城市,增加中小城市吸引力,追求区域平衡发展。这恐怕是缓解“大城市病”、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治本之策,也应该是北京推行居住证制度,实行积分落户这一阶段性政策的终极落脚点。

猜你喜欢
外地人落户户籍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shock of THE NEW
海口出台积分落户新政打通保障房商品房转换通道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村里的外地人
村里的外地人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