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

2015-09-15 19:58曾长秋
中国德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互联网+德育

摘 要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它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不仅创新了学校的德育生态,而且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

关 键 词互联网+;网络德育;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行业。当前民众熟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都可视作“互联网+”的杰作。正如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在嘉兴乌镇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的,“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同样,“互联网+德育”即网络德育,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有力推手。

一、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

网络德育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革。作为研究人们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面临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德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虚拟环境中人们的德育素质和利用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的本质和影响为前提,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虚拟实践活动,包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针对上网者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的教育。[1]网络德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并逐渐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从上世纪末国内学者提出“网络德育”概念到2005年曾长秋教授与薄明华博士合作出版国内第一本《网络德育学》,以及2007年蔡丽华教授出版《网络德育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纵观网络德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韦吉锋博士在国内较早提出“网络德育”并进行持续研究,他提出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之必然的观点,积极探讨网络德育对策及管理模式等,其研究成果甚丰。中央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的李书华从网络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对网络受众的影响。她根据网络尤其是新媒体在学校日益普及的形势,发出了“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的呼吁。[2]从检索的文献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网络德育,把网络德育作为一个担负时代责任的重大课题来加以研究;而反对者则认为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发现只有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持这一观点。

网络德育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建立数量庞大而质量高的德育网站把德育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三者意思相近,其实质都是“互联网+德育”。网络德育或网德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政治教育,两个方向的内容有交叉重合之处。网络德育或网德教育侧重于学校,教育对象局限于受网络影响的在校学生;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对象是所有网民。网络德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领域,特指对学校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上了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所以说,互联网将会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各行各业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比如,传统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诞生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链接数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这些都是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的相结合,即“互联网+德育”就能创新德育生态;就能给学校德育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助飞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以“互联网+德育”创新学校的

德育生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革命性技术的采用,都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同步的。互联网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冲击更深远,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正在生成中,并将孕育全新的“人”和人们全新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研究社会成员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德育理论及其方法将面临着重构。

学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接触很紧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校园迅速普及,上网已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网络是柄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了福祉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随着网上考试、网上公布成绩单、网上公布录取名单等的增多,通过网络互通答案、抄袭论文、篡改成绩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为了招揽生意,以网络游戏或低俗内容来吸引学生顾客,进一步恶化了学校德育的环境生态。从当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来看,“网络成瘾”首当其冲,甚至还出现了网络犯罪。当前,我国网民已达6.5亿,其中以青少年占主体,因而网络德育的工作重点是在校学生。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对学生网民应加大网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其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要引导他们坚守网德,文明上网。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网络德育环境是环绕在网民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我们应充分地认识环境生态对学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在积极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生态。其实,在虚拟环境下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据调查资料,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网络失范行为。因此,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势在必行。这样做,不仅需要法制的、行政的他律,更需要道德的自律。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所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现实德育的环境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网络环境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陶冶作用,恶性环境会对德育工作和受教育者产生恶劣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趋利避害是个人发展和开展德育活动的共同要求,也是优化网络环境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确立“有利”“有害”的标准,然后再根据标准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兴利除害。“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这一新的德育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学校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3]对网络环境进行治理,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要坚持依法治网,健全网络制度。完善政策法规,国家先后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各地也制定了校园网络管理规定、学校电子服务规则、BBS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应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发布正确引导的信息。学校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利用校园网、校报、电视、广播等开展依法治网的宣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非文明等关系。

其次要规范主体行为,倡导网民自律。网络道德应建立在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传统道德的一般原则,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新规范。网络道德的非强制性,要求学生做到“慎独”。即在没有社会组织或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网德,自觉地按正确的准则和方式行事。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是对良知的自我保护。切实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既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网德建设的重点之一。学校在进行网德教育时,要求管理者和辅导员随时关注新动态、把握大方向,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注意传递正能量,更应该通过日常谈心、心理咨询和各种活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主动认识应该注意的地方,端正自己的网络不良行为。

总之,网络德育环境的优化,如同物理空间德育环境的优化一样,不是只靠一种途径就能够实现的。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必须构建由技术、法律制度、道德所组成的优化体制,再辅助以舆论、教育、文化等途径,就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性,在优化网络环境的过程中,要以道德提升为主导,并将道德提升与法律制度、技术控制、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协作配合,形成良性互动,还网络一个应有的洁净空间。

三、以“互联网+德育”助推学校

德育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德育的根本目标要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宗旨,在加强和完善网络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信息内容在传播中进行渗透、引导等作用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无产阶级情操、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各民族优秀文化来熏陶和培养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互联网+”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4]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发展网络德育也应如此,需要政府整合当地资源,以“互联网+”行动计划助飞学校德育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学校德育应该解决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问题着手,遵循主动灌输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地运用网络传媒这一载体,重点做好网络德育信息内容的创新工作

其一,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一是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随着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和自由性,德育工作者可以随意安排工作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应更注重课堂外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快捷地处理突发事件;二是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很的小范围内,而应放眼未来,跨出校门,走向社区、企业和农村,调查学生需要了解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过去德育工作者做思想工作,仅局限于使用国内的信息源,网络的出现使他们可以放眼全球,用更多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德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视野,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

其二,网络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使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对比和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丰富了德育资源。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对网络信息提高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三,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表达心声和创新创业的平台。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相继出现,网络已成为学生通向浩如烟海的知识、艺术和文化的入口。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的网校有200多所,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教师教案、备课笔记、教学重点、难点、例题分析、在线答疑、智力开发训练等目,其中也有一些栏目是进行科学的构想和创新的。[5]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也为学生广泛、快捷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老师专门设置的“心理日记”或“心里话电子信箱”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避免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宣泄心里存在的压力,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效果。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可通过网络创设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并互相协作共享网络资源和研究成果。

总之,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德育是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作为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德育网站的建立是为学校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要建设好德育网站,提高德育网站访问量,除了要在网站建设自身上下功夫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和改进网络信息内容,做到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我们深知:网络不可抗拒,我们只能因势利导。我们既要接触网络、学习网络、利用网络,也要防止网络成为“电子海洛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只要我们认识正确,善于处理,人与网络之间就完全可以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幸福”的网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第2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0-52.

[2]李书华.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J].人民教育,2000(6):50-51.

[3]王惠民.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04(5):7.

[4]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7(1).

[5]张丽芬.发挥网络优势 拓展德育渠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112-113.

责任编辑/高艺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互联网+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