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解析文化密码

2015-09-15 13:54张岩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风流人物沁园春密码

张岩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前分析

众所周知,本词的作者毛泽东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把自己的胸襟、抱负和斗志都注入了诗词当中,写出了诗词的“大气磅礴”。

本节课的设计灵感源于《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一书。

1.词内看词:(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可以把词的某些细节看得真切。但仅仅“词内看词”,难免流于琐碎,甚至“因小失大”,看不到词的全貌。

2.词外看词:(文化之美)可以看到词的全貌。但仅仅“词外看词”,难免流于浮泛,甚至主观臆断,经不住推敲和时间的检验。

3.“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二者相结合。“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没有“词内看词”的功夫,“词外看词”就会显得空洞浮泛,主观臆断;没有“词外看词”的本领,“词内看词”就会显得琐碎杂乱,了无生气。

●教学流程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共同去解读它的文化密码(教师板书思维导图——黑板中间画出一个红色五角星,标注“沁园春”字样)。首先,请大家看一下《诗词赏析鉴赏歌谣》(生读:诗词赏析很重要,双看四美要记牢,词内看后词外看,一语三文真美妙)。

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赏析诗词,请各组组长以最快的速度到我这领取工作任务。(8个小组长领到本课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生先按照自己小组的题签调动手里的学习资料找寻答案,后商量最终答案,授课教师做个别学生指导,如强调字音、指导朗读等。)

一、大气磅礴的语言密码

师:《诗词赏析鉴赏歌谣》中有一句叫“双看四美”,什么叫“双看”?

生:词内看词,词外看词。

师:“四美”呢?

生: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教师板书思维导图——双看、四美。)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读一下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这首《沁园春·雪》。经常听人们这样说:红杏枝头春意……

生:闹!

师: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

生:弄影。

师: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那么,今天就把王国维的这句话稍稍改动一下:著一“领”字而境界全出。谁能找出上阕的一个“领”字。

生:望。

师:下阕的一个“领”字呢?

生:惜。

师:太妙了!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节课明确作者诗词中所蕴含的气势。(第一组学生全体起立,诵读作品《沁园春·雪》。)很棒,哪一小组认为自己读得更有气势。(学生自觉站起,各个精神振奋,气势高亢,齐声诵读。)非常好。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可不是一般的诗人,他还是领袖人物,因此他的文章中多了一种意境……

生:大气磅礴。

师:我们在朗诵这首词时,要细细体会这种感情基调,解开这首词的语言密码。

二、时空转换的文章密码

生:我们抽到的是第二个题签。北国指我国的北方;风光指景色、风景;冰封意为冰冻覆盖。

生:我们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是:它概括描写了北方的壮丽景色。

生:北国风光强调的是北国;千里冰封是指辽阔的大地被大雪覆盖。“千里冰封”和“万里雪飘”这里是互文的修辞手法。这三句话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

生:我觉得,“冰封”是静态描写;“雪飘”是动静描写,这里是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且“北国”强调了所在地。

师:对,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生:前三句略写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是互文。

生:“北国风光”这句是总写。

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了北国冬天时的壮丽雪景。

生:我们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指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大河上下”指整条黄河!“顿失滔滔”指黄河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这几句话具体描写了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也抒发了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

生:这句话还运用了对偶的写作手法。

师:对偶的修辞手法。你能不能再讲一讲哪里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生:“长城”是“静”,“大河上下”也是“静”,“顿失滔滔”也是“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是动态。

师:对,这里是动静结合。

生:“原驰蜡象”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除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还有其他种类吗?

生:拟人。

师:这里是说“谁”和“谁”欲与天公试比高?

生:群山和高原。

师:对,是“群山”和“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真的仅仅是群山和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吗?

生:不是,是作者。

师:下阕还有三句呢?

生:这三句的意思是:等到晴天看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样子格外艳丽多姿,写了雪后天晴的景色。

生:这句话是虚写。疏通词义:须,是等到;晴日,是晴天的日子;红装素裹,是白雪与红日交相辉映的样子;分外妖娆是格外的艳丽多姿。这句话是写想象后的雪景。

生:这三句中的“红”和“素”是借代,表现了毛主席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生:这三句是虚写,与前文的“望”字照应,然后引导我们展开想象,欣赏了一幅绚丽的景色。

师:太好了,她刚刚提到了写作手法、内容照应和自己内心的感受。“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段描写:大家可以想象冬天的景色尚且如此,春天将会怎样?

生:将会非常美好!

师:北方的景色如此。那么,南方的景色将会如何呢?endprint

生:江山如此多娇!

师:艾青曾经说过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毛主席笔下的北国风光如此壮美,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下面请我们齐读这首词的上阕(生读)。

师:如果说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那么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将我们带入了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作者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看下阕。

生:“折腰”的意思是鞠躬和倾倒,这里有生动和赞美的意思。然后,“江山如此多娇”起过渡作用。

生:“江山如此多娇”和上文的“红妆素裹”起对称的作用。

师:你的意思是说相呼应。

生:这句话是由描写景色转换到评论历史人物。

师:它是一个起什么作用的句子?

生:过渡。

师:它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我们来看,“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那么,“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

生:引起下文。

师:江山既然像一位美人如此多娇,那谁见到美人竞折腰?

生:英雄、帝王。(学生们各抒己见。)

师:英雄们见到美人争相倾倒。

生:我来讲一下中间的七句:“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文采”和下文的“风骚”都是指文学才华。

生:“唐宗”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是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指天所骄纵宠爱的人。

生:“成吉思汗”是指元太祖铁木真。“雕”是一种凶猛的鸟,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生:这几句话评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为下文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做了衬托。

师:铺垫。

生:“惜”字是这个段落的领字,引起下文。

师:它领了几句?

生:七句。

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有针对性地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只识弯弓射大雕”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师:那么你从哪几个字看出来是批评?

生:略输、稍逊。

师:有一点不足,对吧,还有吗?

生:我认为“一代天骄”运用了欲抑先扬的修辞手法。

生: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他采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并不都是批评。

师:从哪看出不全是批评?

生:他写成吉思汗的时候写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师:这里面有一个“惜”字,它是一个领字,着一“领”字而境界全出。正因为“望”和“惜”这两个领字,把上下阙区分开来。我们再看这里面的“惜”是什么意思。

生:惋惜。

师:惋惜、可惜。但他首先肯定他们都是英雄,还有一点委婉的批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段描写除了有褒义和一点点惋惜的意思,还为下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作了铺垫。

生:“俱往矣”是都已经过去的意思。“俱”是都的意思。“数风流人物”是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

师:做得非常好。

生:歌颂革命者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精神,是点睛之笔。

师:可以在语文书旁边画个小眼睛,给它标上。

生:“俱往矣”说的是历史都已经过去。

生:包含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必将超越历代英雄的伟大志向。

师:那是一个炮火纷飞、日寇肆虐的时代,那又是一个风流人物辈出的时代。在作者眼里,哪些人是风流人物呢?

生:无产阶级革命者。

生:盼望着和平的老百姓。

师:想想看,多年后风流人物又会是谁呢?

生:我们!

师:那么老师在这里想到了梁启超的一段话: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生激情呼应。)

我们再有感情地齐读下阙(学生读)。

三、中国气派的文学密码

师:我们刚刚解读了诗词中的文章密码,还有文学密码需要我们来了解。

生:描写运用了刚与柔、动与静、实与虚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师:哪里是刚与柔的结合?

生:“刚”是上阙中的“北国风光”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有感情地读课文)。“柔”是“须睛日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还有哪些诗词具备刚柔结合的特点?

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这里有一个词外看词,讲的是文化之美,说的是毛泽东其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再看一下写作手法,除了大家总结的这几点,我们还可以补充上哪些修辞手法?

生:对偶、夸张、比喻等。

师:回首往昔无数风流人物出生入死换得中国的今生;放眼今朝,风流人物无私奉献赢得巨龙腾飞。我们要读出作者的自信,要让未来听到我们的呐喊!(学生大声诵读。)

师:最后我们共同对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的密码进行破解:

1.语言密码——“大气磅礴”;

2.文章密码——“时空转换”。

上阙是空间的,下阙是时间的;

上阙是壮丽山河,纵横千万里;

下阙是风云历史,上下几千年。

3.文学密码——“中国气派”。endprint

上阙是“望”字引领的七句,空间的叙述,静中有动。

下阙是“惜”字引领的七句,时间的叙述,夹叙夹议。

上阙是泱泱大国之壮丽山河任其夸赞,下阙是悠悠历史之英明帝王任其评说。

四、化雪为诗的文化密码

师:雪的形貌、雪的神态、雪的气魄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熔铸为诗的形象,则显然融入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因此,我们通过诗篇所看到的雪,就具有了一定的特色、一定的性格。

●课后反思

一、以“读”为主要授课形式

诗歌的语言必须是饱含情绪和饱含思想的语言,必须是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的语言。诗的魅力特别要从它那精确而调和的语言色彩中显现出来。一首好诗,固然取决于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又必须依靠着精美的语言技巧。人们吟诵一首好诗,一唱三叹,击节称赏,往往不只是看它反映了什么,还总是要看它怎样反映的。正因为这样,从最严格的要求来看,诗是不能翻译的。由于译文的蹩脚而使原诗受到损失,相形减色,这是很自然的,有如描摹之于原画,有如模型之于雕塑,其真赝高低的差距,是难以避免,不能弥补的。

二、以“雪”为主要文化意象

这是一首咏雪的词,也就是所谓“咏物词”。而所咏的雪,不是一般的雪,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是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所见所闻所感的雪,且是伟大诗人、革命导师在此时此地所见所感的雪。如果说之前教学中我借助“月”这种文化意象来品析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蕴含的乐观旷达的创作风格;那么,今天我们也同样可以用“雪”这种文化意象来品析毛泽东的咏物词《沁园春·雪》,探讨出其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

三、以“大气磅礴”为主要创作风格和研读线索

毛泽东的“词”,在气势上,继承了豪放派的风格,但在用词上也与婉约派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作者从两派长处中吸取营养,把作品锤炼到更高层次。而且他的个性本身具备那种复杂性,所以由个性喷涌出来的词自然具备与众不同的格调。同时用词上大胆采用现代汉语,表现出一种超越两派的延伸和阅读的新鲜感。

四、以“语文味”为主要授课模式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思想的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流人物沁园春密码
密码里的爱
喜迎建党百年书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赞中原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
密码抗倭立奇功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风流人物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夺命密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