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阳
不知不觉中,机器人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在中小学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世界各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神奇的模拟人类动作行为的机器人不断刷新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高体现。然而对于我们见到过的机器人,虽然外形和动作可以非常逼近人类,我们还是能一眼看出,那是机器,一架没有思想的机器。各种机器人专项竞赛中,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的笨拙。即使是软件形式的机器人,其“智力”表现也非常幼稚。常见的各种QQ聊天机器人,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它们并不能像人类那样思考问题。
1950年,英国数学家兼密码学家阿兰·图灵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探讨机器思维的概念。图灵指出,如果机器在某些现实的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至提问者在相当长时间里误认它不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被认为是能够思维的。这就是图灵测试。
2014年,俄罗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史上首次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考官相信它是一名13岁男孩。纽约大学认知科学教授盖理·马库斯指出,聊天机器人经常借助使幽默手段来将对话人引导至别的话题上,避免回答一些其无法理解的问题。谷歌知名科学家雷蒙德·库茨韦尔也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美通过,不过他2004年就曾在《奇点临近》中预言,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思维的“奇点”即将到来。
图灵测试目前已成为人工智能哲学不可或缺的概念,但亦受到不少批评和质疑,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约翰·塞尔在《心智、大脑和程序》中提出的“中文房间”理论。
其实我们并不能通过图灵测试来判断对方是否会思考。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也不能说就具有思维能力,图灵测试还需要改进(2011年已有新版图灵测试)。
人与机器的区别,除了思维,还有意识、情感、道德等。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可以看作高级人工智能的标志,但却是冯·诺依曼体系的局限。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存储程序控制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记忆和程序判断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思维问题。
人工智能采用高效的判断来代替了思维。根据经验,使用判断,进行策略选择,很难有创造性的对策产生,更别说演绎推理了。即使像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案例,也不能说明深蓝具有思维能力,它有的只是庞大的知识库和快速判断能力。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绎,仍是一种经验学习。塞缪尔的下棋程序可以在不断的对弈中改善自己的棋艺,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人人常常以为人类设计的东西,其能力不可能超过人类,其实没有任何逻辑依据。智能机器人将来是否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甚至威胁人类,实在不可预知。
2013年,帝金数据普数中心数据研究员S.C Wang开发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给计算机学会“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能。目前的计算机只能局限于应用人类创造的定理和公式进行运算,如果哪一天它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就可能创造出新的定理和公式,那时的计算机就完全可以超越人类。
科幻电影向我们描述了具有思维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的可怕,甚至到了人类无法控制的地步。但是对机器的控制,远比让机器思考容易得多。如果能够实现机器思维,对它们的控制早已不在话下。
大自然创造了可以思考的人类,人类为什么创造不了可以思考的机器呢?
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是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这不是机器需要接受的挑战,而是人类对自己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