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学会2015学术年会
2015年7月11日,以“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在中南大学举行,此次年会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出席大会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致欢迎词,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强等来自全国各机构的学者,以及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1600余人与会。
李培林在开幕式上指出,2015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巨轮仍在破浪前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若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强化社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必须全面系统地弄清楚,哪些社会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承担,哪些可以或者需要由它们各自分担,从而建立起高效、快捷、低成本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态势值得高度关注,包括城镇化发展、就业和劳动力供求关系、收入分配变化、职业结构变动、居民生活消费等。李强认为,社会学可以从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和谐社会与社会秩序等三大理论视角来应对社会建设的新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清华大学教授景军、南京大学教授吴愈晓等三位专家,分别做了题为《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人类健康的社会文化构成》《近年来社会分层研究的进展和未来的研究议题》的主题演讲。会议为期两天,设立了59个分论坛。
经济新常态阶段的到来,对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空间,社会各界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空前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将开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另一段新的更高水平的“黄金时代”。■
(文·图 / 周晴云 编辑 / 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