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黄戈晗
南岭的伯乐树
广东黄戈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这位历史传奇人物,在韩愈的名篇中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植物界中,有一种美丽的植物有幸与这位相马大师同名,不仅如此,它还跟伯乐一样“不常有”,是一种很珍稀的植物,还出现在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它就是伯乐树科伯乐树属的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伯乐树虽具有美丽的树形和花朵,但伯乐树的“伯乐”却迟迟没有出现,这种遗世独立的植物一直静静地躲在深山无人识。关于伯乐树的第一份标本甚至连采集日期都没有记录,也许在它的采集人爱尔兰植物学家Henry看来,这种具有羽状复叶的乔木也只是什么无患子之类的东西,在他采集过的千万份标本中不值一提,在它生长的地方——云南蒙自那片物种多样性极高的森林中更是不显亮眼。直到进入20世纪,这种植物才第一次被公开发表出来,让世人所认识。1901年,伯乐树的伯乐终于出现,美国植物学Hemsley根据这份采集日期不详的标本,鉴定出这是一个新物种,而且与以往已知的任何植物都有很大差异。Hemsley最终认定,它不属于已知的任何一个科。就这样,伯乐树独树一帜地站出来了。伯乐树成为了伯乐树科唯一的一个物种,可能早在数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就出现在地球上,而跟它同科的其它物种在漫长的年代中都逐渐灭绝了,只剩下这一根独苗。
Hemsley给这种树起名为Bretschneidera sinensis。种加词sinensis是“中国的”的意思,因为伯乐树产于中国;属名Bretschneidera则是纪念一位曾在中国工作的俄罗斯医生,也是一位汉学家与植物学家。至于“伯乐”这个名字的来历已无从考证,这个名字最早可能在于1957年出版、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嵘所编著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中首次使用,据说“伯乐”是从属名音译而来,虽然总觉得这个音译还是脑洞大了一点。不过,伯乐树常用的一个别名“钟萼木”则显得很形象,伯乐树的5片花萼连在一起,形状就像古代奏乐的钟。此外,它有“山桃树”等别名。
久闻伯乐树大名,我心里也一直对这种神奇的植物期待又敬仰。于是,在查阅众多资料之后,我决定进山寻找伯乐树,地址选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岭是我国南部最大的山脉,也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风景秀美山高水阔的地方一直受到较好的保护,蕴育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据2012年出版的《南岭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南岭共记录到了3760种野生植物。在良好的栖息地被破坏而日益减少的今天,南岭成了伯乐树最后的家园之一。于是,在春光灿烂的4月,伯乐树的花期中,我们走进了南岭,寻找这一种美丽而高贵的树木。
伯乐树虽然总体分布范围较广,在我国中南部与越南北部等地都有记录,但由于天然资源稀少,个体分布非常零星,在自然状态中相邻的两株大树之间的距离往往超过1000米,偶尔能见到相距较近的植株组成的小种群,通常也只有2~5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一大早出发,一路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各种形态的兰花在石崖与林下盛开,各种姿态的昆虫跟着我们如影随形,但关键的主角却一直没有现身。直到当天下午,我们沿着一条山谷旁边的道路下山时,在谷底的淙淙流水声中,第一棵伯乐树赫然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这是一棵大概有18米高的成年植株。伯乐树通常可以长到10~20米高,我们眼前的这一棵,差不多已经到极限了。跟它的同类一样,它有着优美的树形与硕大的羽状复叶,而此刻正处花期的它满树鲜花怒放。伯乐树的花组成长达40厘米的总状花序,生长在枝条顶端。粗略看来,我们遇到的这第一棵伯乐树大概开着70~80枝花序,从上到下覆盖了至少12米的高度都是它的花,确实是非常壮观。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就在我们离开它不久,走了不过100多米后,我们又见到了第二株伯乐树。相比之下,第二棵树显得瘦弱一些,树高目测起来差不多,树冠面积则明显较小,可能跟生长的位置有关系。第一株树是生在在谷底的溪流旁,水源充足,周围也没有多少竞争者,而第二株长在山坡上,与各种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的乔木混生。由于伯乐树是一种喜光且不耐旱的树种,显然第一棵树的生境对它来说更加有利。另一个不同点是,第一棵树的花序大多是挺直向上或斜向上伸展,而第二棵树的花序多是弯曲或平展的,有些还呈下垂的迹象。伯乐树是落叶树种,每年3月初在枝顶长出混合芽,叶芽与花芽同时伸出,在叶接近完全展开时花序开始迅速生长,此时如果花芽受到可能来自各方面的压迫,就有可能导致花序的生长方向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这两棵伯乐树都是很完美的,能见到它们已经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了。
第二天,在听说南岭的亲水谷有一株长得离道路很近的伯乐树之后,我们又再次上路了。亲水谷是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景区,沿途同样盛放着各种野花,不时能见到独蒜兰、黄花鹤顶兰、翘距虾脊兰等花朵艳丽的野生兰,尽管都生长在人类不可企及的地方。走了大约2个小时,在大家体力都消耗得差不多时,伯乐树如约出现了。这棵树并不高,树形也有点凌乱,不过花倒是一点都不少,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它长在山中阶梯道路的路边,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花序与叶片。近距离的观察可以发现更多,例如它的羽状复叶上的小叶总数是奇数,每片小叶都是左右不对称的。叶背的颜色也不一样,呈粉绿色,似乎覆盖着一层白粉。近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发现花朵的更多细节,单朵花的直径接近4厘米,5片花萼连接成钟形,只在先端有浅浅的分裂,5片花瓣则是彼此分离的,白底上点缀着红色条纹。花朵内有8枚弯曲的雄蕊,包围着1枚雌蕊,如果传粉成功,花谢之后将结出褐色的椭圆球形的蒴果。伯乐树是由昆虫完成传粉的,但具体是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昆虫来完成并没有相关研究,在这方面可能没有专一性。
被摘掉顶芽的伯乐树
即将枯死的伯乐树
在自然界中,许多种植食性昆虫都是比较“挑食”的,往往一种昆虫只取食某些科属的植物。伯乐树虽然在植物界中有着独特的分类地位,但同样有青睐它的昆虫。有部分叶甲及夜蛾会取食伯乐树,而最主要的天敌是粉蝶科的幼虫,原因是伯乐树的叶片含有黑芥子酶,这种化学成分在十字花科的植物中很常见。十字花科是粉蝶科的最爱,于是伯乐树也跟着无辜中枪了。更有甚者,粉蝶科的飞龙粉蝶(Talbotia naganum)对伯乐树的爱已经进化到无视其它植物的程度了,因而这种小昆虫未来的命运,跟伯乐树息息相关。
此行在南岭走过的很大面积的森林,一共也只看到了3棵伯乐树,可见其稀少程度。伯乐树之所以稀少,除了跟栖息地被破坏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更新非常困难。据已有的实验得知,伯乐树的种子发芽率仅在50%上下,幼树成活率极低,特别是其一年生的树苗,在自然状态中的死亡率接近100%。伯乐树的幼树容易死亡,上述的昆虫取食只是一方面。伯乐树的幼树根尖没有根毛,这使它的根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较弱,在夏季炎热的天气及强烈阳光暴晒中,植株很容易因为吸收的水分不足以维持蒸腾作用而干死。此外,没有根毛的根尖容易被真菌感染而腐烂,烂根的树苗不可能继续成长。因其繁育难度较大,仅在部分植物园有少量栽培。
更让人伤心的是,在时隔一年之后,我们再次来到南岭亲水谷寻找那棵伯乐树,发现它不仅不再开花,树干也已经倾倒,枝顶上的嫩叶都已不知所踪。树干倾斜可能是遭受了狂风或湍流,消失的嫩芽却让我们百思不解。这时候走过的几位路人看到了这棵可怜的树上残存的叶子,大呼“这不是香椿吗!”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些叶子都是被“吃货”们当香椿芽掐去了,这会儿怕是已经下肚了。可惜这点儿芽也满足不了多少口腹之欲,对这棵保护植物来说却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因此,对伯乐树的保育工作,需要从栖息地保护与人工繁育同步入手,前者需要对环境的保护和对保护区游客的科普,后者需要一线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伯乐树因为其分类学上的特殊地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其美丽的树形与艳丽的花朵也使它成为优秀的园林树种。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愿让伯乐树在我们面前消失,了解它,爱护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