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报道/亢建伟 资料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陕南移民安居乐业奔小康
摄影报道/亢建伟 资料
经过4年多艰苦不懈的努力,陕南移民搬迁在减灾扶贫、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变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三个陕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总体要求。
安置点儿童的幸福生活
资金投入情况:至10月底,共投入资金595亿元。其中:安置房建设共投入518.74亿元,包括各级财政直接投资140.59亿元(含中央财政投入40亿元),省、市、县三级整合资金113亿元,土地收益2.13亿元,群众自筹263.02亿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76.26亿元,其中:省级各部门筹措25.1亿元,地方政府借贷资金51.16亿元。另外,陕南移民搬迁公司累计提供周转资金69.3亿元。
安置房建设情况:共建成安置房32.4万套、3163.9万平方米,集中安置点2252个,其中,规模在5000户以上的17个,3000-5000户的7个,1000-3000户63个,500-1000户的42个,100-500户的605个,100户以下的1518个(主要是前两年)。
搬迁安置情况:共安置移民群众32.4万户、111.89万人。其中:集中安置29.3万户、102.5万人,占90.4%;分散安置3.1万户、9.39万人,占9.6%。按搬迁类型统计,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移民13.77万户、46.81万人;扶贫移民14.48万户、50.64万人;生态移民3.75万户、13.16万人;工程移民0.4万户、1.28万人。目前,已搬迁入住25万户、91万人,入住率达78%。
安置点社区幼儿园
白河县仓上镇天宝产业园区
安置点致富养猪场
5年来,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国务院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广大搬迁群众的真心拥护、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日益彰显。从目前的直接效果看:
从根本上改变了搬迁群众生产方式。多数搬迁群众实现了由单纯依靠贫瘠山地维生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多元就业的转变。目前,20%的搬迁群众到工业、农业园区和第三产业就业,40%收入明显增加。
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生活条件。搬迁户从“隔山为邻、十里同村”偏远危险的深山区搬到水、电、路、讯设施齐全的新型社区,由搬迁前的土坯房、石板房、茅草房搬到了外墙有民俗文化传承、室内家电基本齐全的砖瓦房或楼房,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同时,随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群众享受了更多、更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水平与城镇的差距逐步缩小,目前,陕南3市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下降到2%以下。
大幅度增加了搬迁群众收入。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了精准扶贫,搬迁群众户均财产性收入净增8.46万元,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4151元上升到2014年的7478元,3市共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加快了扶贫减困的进度。
加速了陕南三市城镇化进程。通过“三靠近、三结合”(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5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建在城镇规划区,75.2万人进城入镇住社区,陕南3市城镇化率提高了8.02个百分点。
显著增强了抗灾防灾能力。与2010年相比,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移民搬迁安置点近5年没有一户因灾伤亡,打破了陕南山区长期以来“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使搬迁群众彻底告别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
集约节约土地效果明显。由于楼房化安置率较高,搬迁户户均宅基地面积仅为0.1亩左右,远低于0.86亩的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合法居住用地得到了有效保障,陕南3市宅基地违法比例由70%下降到20%以下。近5年,共拆除原住宅6.8万户,累计腾退宅基地40347.46亩(其中,复垦24744.65亩,生态恢复15602.81亩),
白河县西营镇社区服务中心
云镇花园移民小区:镇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外
从发展的深远影响看,陕南移民搬迁的实践,探索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扶贫攻坚新模式,成为今后扶贫帮困的有效路径和抓手;通过“一证变两证”“两权变三权”,为加快承包地林地流转、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移民搬迁、人退林进,有效减少了对大自然的侵扰,有利于持续改善陕南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各类新型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结构优化调整,锻炼了干部、凝聚了民心、提高了群众自我管理水平,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础;移民搬迁涉及人口之多,投资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陕南历史上罕见,必将为解决陕南地区三农问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四化同步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编辑/亢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