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回国的若干史实考辨

2015-09-12 03:26田武雄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金日成抗美援朝战争

田武雄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1953年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但至1957年底,尚有数十万中国军队驻扎朝鲜。1958年,这些部队分三批全部撤回国内。目前,学界对这次撤军行动的一些关键史实,如金日成提出的两套撤军方案及差别所在、撤军回国后的部队去向、撤军人数等问题,或鲜有研究,或说法不一。笔者综合运用新近解密的多国档案、近年出版的中国领导人文献以及各种内刊资料,尝试梳理与考辨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撤军行动的若干史实,以期弥补既有研究之不足。

一、金日成所提志愿军撤军行动的两个方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述,1957年11月毛泽东与金日成在莫斯科就1958年内全部撤离中国人民志愿军达成一致。从莫斯科回国后,金日成分别于12月16日和25日两次致信毛泽东,“先后对志愿军撤出朝鲜问题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由朝鲜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主张,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一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要苏联在联合国提出主张,以推动联合国采取行动。”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修订版)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71页。此书引用参考了不少档案资料,是国内有关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比较全面和权威的研究成果。从这段表述来看,金日成所提两套方案的差别在于:是由朝鲜政府发表声明提议双方撤军,还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提出撤军要求。

然而,对照毛泽东1958年1月24日给金日成的回信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7—3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0—34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72—374页。3种书(集)都收录了毛泽东1958年1月24日给金日成的回信,但文字略有出入。第一种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电报稿刊印,第二种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原件刊印,第三种根据第二种刊印,但将其中出现“联合国军”字样的地方都加上了引号。,很容易发现这段表述是不够准确的。毛泽东在回信中首先指出,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中所提方案较好,中方对这一方案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接下来毛泽东逐条陈述了这些意见。在第一条意见中,毛泽东写道:“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要求‘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的确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便于苏联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内提出主张,推动联合国采取行动。③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这句话是:“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要[苏]联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内提出主张,推动联合国采取行动”。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7—38页。相较而言,《毛泽东文集》和《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原件刊印的文本表述更清晰、准确。但是,这个方式也有缺点,那就是把整个联合国作为同我们敌对的一方,而实际上派出侵略军队组成联合国军的,只是少数联合国的成员国。因此,我们建议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一个公开声明。”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40—341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72页。

可见,“但是”之前的语句是毛泽东转述金日成12月16日信中所提方案并对其优点加以肯定。“但是”之后则是毛泽东对这一方案的不同看法。最后,毛泽东提出了中方的建议。不难看出,上述《抗美援朝战争史》中第二个方案才是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所提的方案,而第一个方案则是毛泽东在金日成所提方案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后所建议的方案,并非金日成12月25日来信所提方案。《抗美援朝战争史》对于金日成两次来信所提方案的表述显然源自毛泽东的回信,但却是一种误读。

2013年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可以印证笔者的看法。该书写道,金日成在1957年12月16日致信毛泽东,信中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的具体步骤与措施提出以下意见:“首先,由我国最高人民会议向联合国致信,提议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由朝鲜撤退。其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同意上述提议,并宣布在1958年底以前撤完。其次,周总理来访我国,由朝中双方发表共同公报时应包括这一问题。”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3),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88页页下注。另外,金日成曾于1957年12月17日向苏联驻朝鲜大使普扎诺夫(А.М.Пузанов)通报了12月16日给毛泽东写信的内容。金日成在通报时所说的撤军方案是:1958年1月召开的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将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于1958年内从朝鲜撤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致函联合国,要求美军从南朝鲜撤离。①参见"Journal of Soviet Ambassador to the DPRK A.M.Puzanov for 17 December 1957"December 17,1957,AVPRF F.0102,Op.14,Delo 6,Listy 14 - 25.Translated for NKIDP by Gary Goldberg.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5956,2013年2月23日访问。NKIDP(North Kore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Project)即北朝鲜国际文献项目,是由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主持的子项目之一,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搜集、翻译和公布关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档案文献。目前主要是将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的外交档案中有关朝鲜的内容收集、整理并翻译成英文发布其官方网站。显然,这与《毛泽东年谱》中的表述有些出入。《毛泽东年谱》中只字未提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向中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而是将朝方分别向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提出的撤军要求模糊化为朝方向联合国提议双方同时撤军。②笔者倾向于认为《毛泽东年谱》中的表述不够准确,而NKIDP翻译和公布的普扎诺夫工作日志中的记录更为可靠。因为据NKIDP公布的另一份英译苏联档案,早在1957年12月4日,金日成就在朝鲜劳动党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提议分别向中方和联合国写信要求撤出中国军队和联合国军。这一提议即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的雏形。详见田武雄:《同声异气:中国1958年从朝鲜全部撤军方案的形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尽管如此,至少可以断定的是,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提出的第一套方案的要点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主动提出外国军队撤军的要求。

金日成12月25日来信提出的第二套方案是什么呢?从毛泽东给金日成的回信其实已可以推断,该套方案提议的方式应当不是由朝鲜主动提出撤军要求。那么,其具体内容又是什么?笔者目前尚无法看到信的原文。据《周恩来传》披露,第二套方案的要点是:由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议双方撤兵,朝鲜政府声明同意和支持。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898—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371页。另见周总理接见苏联尤金大使谈话记要,1958年1月8日,第5、6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藏档案:109-00828-01。显然,第二套方案与第一套方案相比,朝鲜由主动要求变为附议支持,而中国则由被动响应变为主导倡议。这才是金日成先后所提两套方案的根本差别。金日成之所以在提出第一套方案一周多以后,再次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另一套方案,恐怕是担心第一套方案太过凸显朝鲜的主体地位,令中国领导人感到不快。故而在毛泽东未及答复前,又提出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方案备选。如果两套方案的差别只在于由朝鲜政府公开声明要求撤军,还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提议撤军的话,金日成大可不必先后两次致信毛泽东。《抗美援朝战争史》中的表述既与史实不合,又与逻辑和常识相悖。

从毛泽东给金日成的回信可知,金日成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毛泽东在回信中首先指出,由朝鲜“主动提出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要求,然后由中国政府响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是比较适宜的”。因而,中方认为采用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中所提出的方案较好。”不过,如前所述,毛泽东并未完全接受金日成提出的方案,而是针对这一方案提出了具体意见。在回信中,毛泽东建议把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的方式改为由朝鲜政府公开发表声明的方式。其理由是应区分联合国和联合国军出兵国,不要与整个联合国为敌。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7—3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40—341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72页。这一建议在实际上避免了在联合国内讨论撤军问题的可能。否则,联合国很可能在美国操纵下再次通过谴责中国、并要求中国撤军的决议。

二、志愿军回国后的去向

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中朝双方迅速就撤军方案达成了一致。1958年2月,周恩来率团访问朝鲜期间,中朝双方就撤军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行动即付诸实施。1958年3月10日,在第一批部队撤离朝鲜前夕,志愿军司令部要求各部队做好撤军中的保密工作,并提出十条具体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不能透露回国后的驻防位置和任务等。①《认真做好撤军中的保密工作 志愿军司令部提出十条要求》,《志愿军》报1958年3月15日,第3版。6月10日,在第二批部队撤离前,志愿军政治部又正式发布《撤军政治工作三十条》,要求“加强保密教育”,“不得泄露军事秘密”。②《 志愿军政治部正式公布撤军政治工作三十条》,《志愿军》报1958年6月18日,第2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审编小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经验汇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008页。因而,长期以来,有关志愿军回国后的去向始终是个谜。时至今日,《抗美援朝战争史》一书及其它有关志愿军的著作或回忆录,对于志愿军撤军回国后的去向都语焉不详,甚至讳莫如深。③一般只交待回国时间,不提回国后的驻防位置。即便提到回国后的去向,也很笼统。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后,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开赴祖国各地,积极投身到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行列。”见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战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那么,志愿军回国后如何安排呢?通过爬梳近年来出版的中共领导人年谱等资料,笔者从中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确定将于1958年内从朝鲜全部撤军后,中国军方开始为撤军行动做准备。1958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开会专门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问题,决定总参作战部和志愿军总部部署和安排撤军工作。1月28日,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提交报告,对各军回国后的驻防位置和志愿军直属机关处理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修订版)下卷,第572页。为了扩大撤军行动的政治影响,并观察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动态,杨勇建议3月中旬开始撤出位于一线的第16、23军。“如情况无变化”,再继续撤离其他部队。同时建议第19兵团与济南军区合并,“以充实济南军区的机构”。至于志愿军一级机关,据杨勇在报告中的转述,原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曾向彭德怀建议志愿军撤回后,在长春成立吉黑军区。杨勇认为这一建议的“好处是离朝鲜近,万一有事,再回朝鲜方便,同时东北的部队较多,可以分担一部分部队的训练任务。缺点是只能照顾一个方面,不便机动。东北是一个战役方向,设两个指挥机关,指挥不太方便,也不合乎目前精简的精神”。同时,杨勇也否定了将志愿军一级机关“与沈阳军区合并”的方案。他指出,由于志愿军一级机关经过战争锻炼,积累了指挥和训练经验,且“机关干部素质还好,机构尚健全”,因此建议将其与武汉军区合并,作为机动的指挥机关。因为“这样不仅能保存这个机构,而且能够应付意外的情况”⑤姜锋、马晓春、窦益山等:《杨勇将军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345—346页。彭德怀看过杨勇的报告后,将它转呈给毛泽东。2月3日,毛泽东阅后,批示:“退彭德怀同志。此件看过”,并未明确表态。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6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3),第 294页。

2月7日,总参谋长粟裕提出关于志愿军撤军方案和回国后部署的两个方案报告。2月13日,第143次军委会议研究志愿军撤回国内部署,彭德怀说,估计战争开始,第一线兵力过密不利。因此,兵力配置,纵深可多一些,第一线疏散些,一处兵力不宜集中过多。以迁就驻房为主,尽量不建新营房。最后会议决定:“基本同意粟裕同志关于志愿军撤军方案和回国后部署方案报告的第二个方案。在实施步骤上,应根据驻区气候条件,先撤回的部队驻东北,第二步撤回的部队驻华北,最后撤回的部队驻华中和四川,以便进行营房补修生产等工作。”⑦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粟裕年谱》,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620页;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73页。可见,中央军委主要是根据全国总体兵力部署、驻地营房情况、驻区气候条件来确定撤军的先后顺序和回国后的驻防位置的。据此,志愿军5个军(分别是第1、16、21、23、54军)回国后的去向大致已确定。第一批撤回的志愿军部队将留驻东北,继续承担必要时防卫朝鲜的任务,其余大部分部队则将撤回远离朝鲜半岛的中国内地。对于部队的撤出顺序,中央军委最终确定:“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方针。因为“先撤出第一线部队能迅速扩大志愿军的撤军影响,同时可以观察敌人的动态,最后撤出中间的部队以便应付意外情况。”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修订版)下卷,第580页。这表明杨勇关于部队撤出顺序的建议部分得到了军委的采纳。

2月15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朝时在会谈中表示:“我们在东北原有四个军,志愿军撤退后再增加两个军。只要朝鲜政府一作出决定,我们就可以派志愿军来。”②《 周恩来与外国首脑及政要会谈录》,北京:台海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据杨勇1月28日给彭德怀的报告,留驻东北的两个军是第一批撤回国的第16和第23军。参见姜峰、马晓春、窦益山等:《杨勇将军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345页。明确告知朝方,志愿军5个军中只有两个军将留驻东北。同时承诺中国将继续向朝鲜提供军事保护,必要时可以出动6个军,比现有志愿军总数还多1个军。这样,中国既实现了从朝鲜全部撤军的目标,从而有利于减轻军费负担,又继续保持着对兄弟国家的军事义务。

中央军委虽然已就志愿军回国后的部署方案作出了决定,但志愿军部队撤出朝鲜前,志愿军官兵不少人对于回国后的驻地,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不少干部怕到艰苦的地方去”,“有些人虽然口头表示服从祖国需要,但实际思想还与这一要求有距离”,“有的希望回国后住城市,不愿住乡村;有的想趁撤军机会离队转业;也有些人对行军有顾虑:行李重、天气热、路途远等。”③《 撤军工作已有良好开端 当前急须解决三个问题》,《志愿军》报1958年3月22日,第1版;《结合总路线宣传采用了鸣放辩论 一营官兵撤军教育后干劲十足》,《志愿军》报1958年6月25日,第1版。随周恩来访朝期间,总参谋长粟裕在志愿军欢迎会上讲话时说:“最近也听到反映:志愿军几个军调回国有的不愿意驻东北,最好驻到关内,最好驻到中原地区不冷不热的地方,这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军队,只有经常的锻炼,能够吃苦耐劳,这样才能在任何困难条件下来作战,战胜敌人。”④《粟裕文选(1949.10—1984.1)》第3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要求志愿军官兵经受锻炼,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在撤军过程中,志愿军各部队以座谈、鸣放、辩论等形式加强思想教育,批判了“在撤军问题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个人打算”。通过教育,提高了官兵的思想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只要对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感情,那么,祖国的任何地方都好。组织上叫到哪里,就应到哪里去。”⑤《 思想阵地上遍插红旗 二〇四部队党委扩大会议上通过鸣放辩论端正“到好”思想》,《志愿军》报1958年7月5日,第1版;《结合总路线宣传 采用了鸣放辩论 一营官兵撤军教育后干劲十足》,《志愿军》报1958年6月25日,第1版。

志愿军5个军最终到底撤到了哪里?笔者综合各种资料得知,第16、23军回国后编入沈阳军区,分别驻防吉林和黑龙江。第54军回国后驻重庆。第21军回国后编入北京军区,驻山西。第1军回国后驻防河南开封,隶属武汉军区。⑥参见张明金、刘立勤主编:《中国人民志愿军历史上的27个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第327、340、353、412页;《中国陆军历史简介(一)(二)(四)》,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学网,http://gongxue.cn/guofangshichu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9011,http://gongxue.cn/guofangshichu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9026,http://gongxue.cn/guofangshichu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9028,2014年4月1日访问。志愿军各部队回国后驻防位置并非入朝前的驻地或原部队活动区域,中央军委在驻地安排上是否有意为之,还有待更多更可靠的史料加以论证。至于志愿军直属机关,则未能如杨勇司令员曾设想的那样,保留下来与武汉军区合并。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主编:《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战史》,第177、178、180页。直属机关大部分干部被分配到解放军各总部工作。政治部文工团、京剧团、话剧团、杂技团、评剧团以及后勤部修械所,则分别由山东省、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江西省等地方和军队单位接收。⑧《王平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516页;南草:《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在朝鲜的8年》,《新文化史料》2000年第1期。另据《杨勇上将》一书所述,志愿军总部处长以下原班人马分别到后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舒云:《杨勇上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8页。另有一部分官兵回国后,直接“脱下征衣,参加经济建设”。①徐平、高强:《对1956—1958年军队精简整编的重新估价》,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长沙,2006年9月,第674页。

三、志愿军撤军人数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时,志愿军总部曾公布过每批的撤军人数。其中第一批为8万人,第二批10万人,第三批7万人,撤军总数应为25万人。《抗美援朝战争史》一书讲到志愿军撤军人数时使用的也是这一数字。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修订版)下卷,第580页。第20兵团领导机关先于1958年3月12日撤出朝鲜,3月15日起志愿军第一批部队才开始公开撤离。第20兵团领导机关人数应该未计入25万人的总数之内。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另一本书《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战史》也持此说。③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主编:《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战史》,第176页。不过,关于志愿军撤军人数问题,尚存在其它多种说法。国防大学徐焰教授在其多部军史著作中持21万说,但是未给出具体的资料出处和算法。④参见郑惠等主编,余雁著:《五十年国事纪要·军事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另见:郑惠、林蕴晖主编,徐焰著:《六十年国事纪要·军事卷》,长沙:湖南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黄毅、郝鸿儒主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以下简称《后勤史》)持22万说,但并没说明另有3.7万后勤人员是否计算在内。⑤黄毅、郝鸿儒主编:《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年,第300、307页。还有一些学者也认为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总兵力22万余人。⑥李辉、简世华:《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的简要经过》,《军事历史》1994年第2期。1957年12月底,中国驻朝鲜大使乔晓光在与苏联驻朝大使普扎诺夫谈话时透露,志愿军部队人数接近30万。⑦"Journal of Soviet Ambassador to the DPRK A.M.Puzanov for 20 December 1957"December 20,1957,AVPRF F.0102,Op.14,Delo 6,Listy 14 -25.Translated for NKIDP by Gary Goldberg.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5958,2013 年 2月22日访问。此外,美国情报对志愿军人数的估计前后不一,1956年7月至1958年8月前,估计为29万左右。⑧Microfilm:Confidential U.S.State Department Special Files,Korea,First Supplement,1951-1966,Reel 7,pp.569-573;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 -1957,Vol.23 part2,Korea,pp.287 -288,322 -325.而1958年9月10日则估计已撤出20万人,尚有11.1万人即将撤离,即总数为31万余人。⑨CREST(CIA Records Search Tool),CIA -RDP79T00975A003900350001 -0,Central Intelligence Bulletin,September 10,1958,p.3.

究竟哪一个数字准确?几种说法为何差异较大?笔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战史》两书中给出的25万余人的数字比较准确。两书编者是中国最权威的军事科研机构,有条件接触第一手资料,所提供的数据比较可信。而且通过与其它几种说法相互比照印证,也能够确定这一点。李辉、简世华的论文详细说明了每批撤离的军兵种构成及其人数,总计22万余人的数字基本上是准确的。不过,通过对照《后勤史》所述的志愿军后勤单位和人员的构成,李辉、简世华提出的22万余人中显然遗漏了后勤第2分部、4个大站、2个汽车团、10个医院以及汽车修理厂、军械修理厂等单位和人员。这部分人员估计占3.7万志愿军后勤人员的2/3左右。22万余人加上遗漏的部分,总共也约为25万人。《后勤史》一书中给出的22万人的数字包含了部分志愿军后勤机关人员,如加上志愿军后勤系统3.7万多人的总数,再减去其中重复计算的部分,大致也在25万人左右。李辉、简世华的论文指出:1958年撤军行动中有1万余人的部队因临时任务于各批之间零星撤回。徐焰教授所持的21万说,很可能没有将这1万余人计算在内,此外也未将3.7万志愿军后勤人员计算在内。至于乔晓光向普扎诺夫通报的数字,则只是概数,并未具体说明其构成和算法。

而美国情报评估则不完全可信。由于其情报来源的缺陷(多为秘密信息来源或中朝方面的公开报道)以及评估方面的疏误,①对美国情报评估情报来源及其可靠性的分析,参见沈志华:《导论》,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5—32页。使得其情报评估结果既有滞后性,也有矛盾性,不能及时而精确地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数的变化。其情报评估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用以反映志愿军人数大致的变化趋势。

四种撤军人数论断详情对照表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志愿军金日成抗美援朝战争
那些年,中朝领导人频繁互访
金日成死亡内幕:第一架抢救飞机撞在山上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邓小平和金日成的情谊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三)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四)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