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2015-09-11 19:33史艳茹
新课程·中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史艳茹

摘 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比例很大,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也不低,但囿于时代的差异、古诗词语言表达特有的凝练,学生对这些经典的理解总是不能悟出其中真味,因此,从语文课的特点出发,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整体性、专业性以及课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两个大方面阐述了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课本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在文字还未出现以前,诗歌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留存了下来。因此,千百年来,诗歌自然而然地成为承载和记录中华悠久文明的载体。那么,通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鉴赏,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素养就成了我们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也可以从近几年教材的编写中明显感到。可是,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纵然师生愿为之“衣带渐宽”却也难得其中真味。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对于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能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于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本内容并不是教学内容,它只为教师提供用以教学的材料,因此,即便是同一首诗,不同的教师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是语文教学的现实。虽然一篇诗词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学内容不确定的理由。教学内容不仅应该是确定的,还要有整体性。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还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进行语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是重复的,但同时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知识点,可能讲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剩下的我们可以通过后续的学习不断完善,能力得到逐渐的提升。比如,关于描写手法,我们会在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中学习关于景物描写的色彩、俯仰的视角、炼字,在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我们还会接触到景物描写的动静,回顾并加深初中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的白描手法,必修三《琵琶行》中会了解到景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作用,在《蜀道难》我们还会学习到景物描写的点面结合、侧面描写……随着我们的学习,学生对于描写的手法就是一个不断重复而又向上发展的过程。所以,鉴于此,我们不必指望通过一首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后续的学习通过已学知识的回顾、关联,然后达到完善。而我们在一首诗歌的教学中也不必纠结于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的取舍问题,大可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古诗词学习做一个整体的规划。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宏观层面探明高中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与选修课文“诗歌与散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分解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读教材中所有古典诗歌选文,把握每篇选文的特点,明确每篇选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预设每篇诗歌的教学目标时,找到课程目标、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文本的契合点,进行整体的设计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学习发展需要,随时做出适时的改动。这样,就能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整体,有助于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所谓的“专业性”,是指古诗词鉴赏的理论知识、阅读知识。我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诗词鉴赏理论知识。既然要鉴赏古诗词,自然应该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更好地传承我们的古典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虽然新课标中有“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说法,但必要的诗歌理论、诗歌阅读知识还是需要的。比如,古诗词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或是为了新奇的表达效果,有时会颠倒语序,让人读不通,当我们掌握了这一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对于这一现象就容易理解了。又如,在必修四第二单元中柳永的《雨霖铃》中比较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词的上阕运用了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实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实写让我们沉浸在离别的愁绪里,那么下阕的虚写就通过设想酒醒之后见到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将这种离愁别绪更进一层。而显然诗歌中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所抒发的离愁别绪,实际上是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体验相一致的,此刻我们和诗人产生了共鸣,那么对这首词的理解也自然而然的更深刻。所以,我们除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最低限度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在高三复习阶段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我们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各省诗歌鉴赏基本上都会考查一些基础的诗词鉴赏手法。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适当的诗歌鉴赏知识都是必需的。

二、关于课本

学生普遍有个误区,认为语文考试和平常上课没关系,语文考试内容和课文没关系。其实,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本的使用没有做到和考纲的充分结合。这种现象也表现在高三复习中。复习诗歌鉴赏的一些必备知识时,有的学生对于某些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就好像从不了解一般,而我们的课文实际上是涉及过的。因此,充分、合理利用课本很重要。

比如,之前提到的描写手法,通过课本中选取的几首诗词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又如,“叠词”的表达效果,在必修一《采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必修三《登高》、必修四《雨霖铃》《声声慢》中都比较典型,通过这几首诗词的学习,对于叠词的增强韵律感、增加音乐美,在摹状、拟声、绘色上,对景物的特征可以做出传神的描绘,抒写情感更细腻生动、绵密曲折、加深程度、强调范围等作用了解全面。

由此可见,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虽然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对古诗词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所选择的诗词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诗词鉴赏基本知识、体现鉴赏能力的载体。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将这些手法清楚地让学生了解,那么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就不必再像新知识的讲授那样,学生接受起来也就会容易很多,我们的复习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以上只是我在诗歌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让古典诗歌真正成为学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源泉,通过古典诗歌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得到更多的生命体验。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谈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利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