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丛辉
[摘 要]古诗是一种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厚、旋律最优美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慢读,既是对古诗最好的致敬,也是进入古诗的最佳路径。在慢读中,感受古诗的生活色彩和气息,体会它对情感的浸润和升华,享受它美的意境和芬芳。
[关键词]古诗 慢读 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21
有个家长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背《大学》《中庸》有什么用?都是老古董了。”我当时语塞了很久,看着他不知道怎么应答,最后说了一句:“那你要是觉得没用,就不用让你家孩子背了。”然后转身离去。
很遗憾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没有经典诵读的课程,也没有教师要求我们背诵古诗文,否则我会更早地走进那些诗以及诗人的世界。我喜欢唐诗宋词,也喜欢《诗经》,但大都是在大学之后的专业课上才接触得更多且更深一些。每当遇见什么事情如果能用一句诗来表达的时候,就突然觉得中学时背诵过的那些经典还在散发着光华。尤其是在工作之后的几年里,每当回忆起那些已经扎根在心里的诗句,觉得它们一直用我看不见的香气芬芳着我的内心,伴着我成长。
诗之与我
我努力把自己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拉回到已经记不清的那些自由又慵懒的假日里,拉回到那些不用叫出每一朵花的名字却可以轻松走过的午后,甚至是那些丢弃了睡眠的一个又一个夜晚。我一如此刻的姿态,静坐于窗前,等着一抹风,等着一隙月光,能够徘徊着打量我这些漫无目的的思考……
相同的是,这样的时光都安静,都缓慢,都傻;不一样的,却是安静的流淌里,缓慢的生长中,我的傻在一点一点发出新芽……
多么庆幸,在这时间的差里,心中竟然会泛起相同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李白众多诗篇里,这是最能在深夜唤醒我的自我陶醉意识的一首。撇开旁枝末节,只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能让我的胸口瞬间进入一种憋闷的状态。如果能幸而遇见一缕婆娑的月光,并慢慢地徜徉在舒缓的冷色里,任那些憋闷轻轻地流走,又回来,再流走,又回来。如此往复,即便没有酒,也足以令人陶醉;最后便是“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以前的我,拿捏不住李白的腔调,只是简单地吟哦,单调地附和。而被岁月这把钝刀绞割了数年之后,却能从他的叹息里嗅到自己的孤独。
我绝不可能成为他,但能在千年之后这个平淡的夜里,在同一个月亮下,吟唱着同样饱含着我的情绪的他的一首诗歌。
望着这轮明月,我静静的待着,油然地送去一丝敬意!
课堂里的播撒
“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形容一下童年吗?”
“无拘无束”“快乐”“爱幻想”……在这样的回答中,我看到一群闪烁着向往眼神的孩子。
“那你觉得什么是神仙?”“你想成为神仙吗?”那向往的眼神更加透彻了,像一道光,直射过来,似乎要灼破这空间的壁垒,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这段对话是我在同区一所学校上交流课——《牧童》一文的开篇。说起《牧童》的作者吕岩,学生很陌生;但说起吕洞宾,他们却耳熟能详。在传说中,他们是一个人,这也是我将“童年”和“神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其实,孩子们对童年与神仙的认识在很多时候是相通甚至相等的。
牧 童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不正是儿童黄昏后的神仙般的生活写照吗?台湾著名的音乐人罗大佑写有一首歌《牧童》:
牛背上的牧童
敞开你的胸扉
三月的苍茫
掩不住你树影下菊色的梦
风在林梢叹息
云在碧空飘逸
你冷漠的笛声
掠过青草带来泥土的芳香
九月的诗
早已埋藏在风雪之中
为何我听到
你胸口里热血汹涌
这首歌词在意境的营造上,与吕岩诗中所传递的那种闲散之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情致上却是一样的。
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很怕教古诗,我之前也胆怯过,按照老一套,读一读,解一解,说一说,最后背一背,的确无聊之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古诗就存有戒心。在了无生趣的课堂中,不仅学生觉得味同嚼蜡,连教师自己也会恍如走进荒漠,寻不到一点水一般。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古诗给我更多的是吟诵时的轻松快乐,对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吟诵时,只有音律的节奏和简单的美,再无其他。如此看来,在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只是一次播种,一次启蒙,但如何播种、如何启蒙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一起来看范成大的《夏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这样一首唯美的诗,在成人看来就是一幅画,在读的时候,画面感扑面而来。可是,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能看到诗中金黄的肥杏子,雪白的油菜花,调皮的蝴蝶蜻蜓,再多半分的意味也体会不到,那该如何是好呢?不如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下面这段描述——
“树上结着金黄的梅子,杏子又肥又大。麦花穗是那么的雪白,因为春姑娘已经悄悄地离开了,油菜花开始凋落,显得稀稀疏疏。初夏的白天是那么的悠长,篱笆独自安静地站着,身边没有一个人经过,只有那调皮的蜻蜓和穿着黄黑色条纹衣裳的蝴蝶在这里翩翩起舞。”
相信在冥想状态下听着这样一段描述,如画的风景会立刻呈现在孩子的脑海中。况且,低段学生爱幻想,喜欢唯美画面。将这段文字与原诗进行对比,然后进行浅吟低诵,就会更容易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中去。
这是我在二年级上册教学《小池》时的一段引入,课的结尾仍旧用同样的方式去感受《小池》所描绘的静美场景。我想这样的美会更长久地存留于孩子的心底,不知道会在哪天,什么地方,生出一些连他自己都道不出的感叹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