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东
[摘 要]表达课是最新产生的课型。表达课如何教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这需要树立正确的课堂“三观”,即语用、让学、发展。语用,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世界观”;让学,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人生观”;发展,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价值观”。
[关键词]表达课 语用 让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8
“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首次出现了表达课序列。作为参赛选手,在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参赛教师交流时,我们发现:第一次出现的表达课,无论是侧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口语交际课型,还是侧重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习作指导与评改课,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现实的尴尬问题——表达课如何在阅读教学经历了9届全国大赛10年课改后的成熟下突出重围呢?如何避免表达课只是在全国赛场上昙花一现或浮于表面呢?其现实意义、研究价值和发展方向又何在呢?如果一堂表达课其价值取向、教学重心和核心理念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只会消解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欲立,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欲立,需要树立正确的课堂三观——语用、让学、发展。语用,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世界观”;让学,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人生观”;发展,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价值观”。
语用,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语用就是表达课教学中必须树立的课堂世界观。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有牢固树立语用这一课堂世界观,表达课教学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让学,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而让学就是表达课教学中必须树立的课堂人生观。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吁教师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其实,表达课教学存在发展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学生。只有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存在,让学于生,表达课教学才能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发展,为表达课教学树立了正确的课堂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发展就是表达课教学中必须树立的课堂价值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表达课教学的价值观在于应试,于是“背作文”“抄范文”的陋习比比皆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后,表达课教学的价值观锁定在情感、态度、性格、品质等人文性的因素上,而学生知识素养、能力提升等工具性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后,为学生的发展找到了出路。所以,表达课教学的教什么、学什么比怎么教、怎么学更为重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表达课教学价值观,表达课教学才能够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学生才能够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表达课课堂世界观——语用
(一)情感与兴趣,为语用这一表达课课堂世界观奠定动力基础
苏联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表达课序列的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教材编写,就是基于对学生情感与兴趣的充分考虑。例如,口语交际的“说说最感动你的一件事”“聊聊最难忘的一个人”和习作教学的“写难忘的一件事”“我敬佩的一个人”“写感动我的一件事”“写父爱母爱”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只要善于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打开学生情感闸门,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会水到渠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材特意安排了“童年趣事”“第一次 ”之类的内容。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的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表达课教学中,童真童趣是最鲜活的。为什么优秀的表达课,教师有时会心一笑,有时又心酸哽咽,就是因为此“真”唤起了彼“真”。但是,在表达课的常态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选题,相似的学情,有的课堂鲜活灵动,有的课堂死板僵硬。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点挖掘上。好的表达课,教师不仅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在表达课中,想要交际起来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想要表达得好就要激发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欲望。这比树立表达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表达来得更自然,表达的效果也更好。可见,在表达课上,注重兴趣和情感,激发主体意识比其他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
在本次大赛中,我执教的表达序列《我是小小推销员》一课。在教学中,抓住想要在学校跳蚤市场中推销得更好,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的心理,让孩子在尝试推销自己的小商品的过程中,忘记表达的紧张、羞涩等负面情绪。
(二)生活与积累,为语用这一表达课课堂世界观奠定素材基础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习运用语言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时常看到有的表达课学生的兴趣被教师激发起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到位了,但是学生表达出来却很苍白,不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就是句子干瘪,甚至结构不全。这些就是日常积累不扎实的尴尬。那如何积累才高效呢?很多教师都会布置“日积月累”或者“读书笔记”之类的作业,但是往往会有一些学生敷衍了事,积累得被动死板。其实,究其原因,便在“生活”两字。积累好词佳句,无论学生积累几遍,是背诵还是默写,都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在表达课中,学生总会忘记这些积累过的好词,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以“写景”作文为例,可供积累运用的好词佳句不胜枚举,教材选文中可供仿写的词句也比比皆是,不管是《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还是《黄山奇石》的比喻手法,都是很好的范例。但是,因为学生没有去过桂林、黄山,就没有很好的生活体验,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必然就蜻蜓点水,过目即忘。表达课也好,阅读课也罢,只有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表达,学表达为了生活,才能学得真、用得实。
(三)方法与技巧,为语用这一表达课课堂世界观奠定框架基础
当下的表达课因为刚刚出现,让一线教师最迷茫和困惑的是——表达课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整合过后的课型吗?还是只要教口语交际、习作或综合性学习,都算是表达课范畴?其实,在茫然于表达课序列教什么、怎么教之前,不妨明确一点:那便是表达课属于语文范畴。表达课教学一个根本的尴尬就是教师“选择性遗忘”了表达课的“语用”本质,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教师在教学中,只顾及如何将“教”的方法体现在表达课中,却忽视了学生如何用、用在何处,如何用得巧妙、轻松。如果学生缺乏过程性体验、生活性感受,就必然处于为了用而用,口语交际时以“眉飞色舞”“指手画脚”来代替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生动性,习作时以写法代替感受,以修辞代替情感,以机械照搬代替个性表达。于是,雷同就成了必然的“巧合”。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脱离了语用本质,方法与技巧就会成为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的绊脚石。
二、表达课课堂人生观——让学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让学”的充分体现。只有把课堂表达的时间、空间、动机和指向还给学生,才能在充分“让学”的基础上,实现表达课的高效。这是全国小语会首次在全国赛课中新纳入表达课序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自主”决定“让学”这一表达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让”者,使也,即激励、引导、点拨。表达课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人生观,为自主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地去选材,找到自己应该写什么,而不是写别人的经历,说别人的感受。表达课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表达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在美国的写作教学中,一般教师不会用范文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意,也不会要求学生在打草稿时去注重书写的正确、修辞的精妙、写法的运用,而是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创意表达、自由表达,说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体验;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材,自主选择文体。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无需去追求朗诵式的做作,作文教学无需去追求文学创作的效果。因为学生的表达规律,首先是要不可不说,憋不住要说;其次是说得真实,即使说得词不达意;最后才是用外部语言文从字顺地整理出来,运用相应的写作、修辞手法。其实,表达课产生发展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就在于学生。只有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存在,让学于生,表达课教学才能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合作”决定了“让学”这一表达课教学的效率和维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日常的表达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要花三个课时,甚至四个课时才完成写作和评改,这是相当低效的。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以此解决一些重复、困难的练习。表达课教学中的评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既避免教师关注度和关注面不够的问题,又避免课后再评改的时效性差的问题。不仅如此,合作学习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巴洛赫的《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谈到:“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实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的交流,就可以达到更多的理解。”同一个话题,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认知发展的程度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教师难以点拨引导的内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便得到互补解决。
(三)“探究”决定了“让学”这一表达课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放手让学,最令教师担心的莫过于学生学得肤浅,思维单一,观点不够深刻。其实,探究式学习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逐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不断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独立性、开放性、问题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表达课教学让学后的高度和深度提供了保障。其中,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性尤为重要。表达课的内容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考查的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受到让学不充分、不到位的影响,导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影响学生的个性表达、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显然,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的重中之重,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实现表达课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三、表达课课堂价值观——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立足于促进学习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表达课教学的价值何在?这是教师们往往忽略的问题。我们不妨回到教学目标的原点,从三维目标看,就是为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一) 听说读写——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思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表达课话题确定后,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说或者写上,忽略听和读。其实,听、说、读、写都是表达的一部分,虽然每一堂课都会有所侧重点,但无论如何都不应割裂开来。说到底,还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一旦个性表达受到影响,学生便会不愿听、不敢说、不想读,形成不会写的恶性循环。
在“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不少参赛教师关注了语文学科内的整合,尤其是听说读写的整合。以我执教的《我是小小推销员》为例,教学设计从开始侧重于写,后来侧重于说,到最后确定在以口语交际为主体的学习内容之外,整合进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阅读产品包装,快速找出商品的优势特点”。这为培养学生有重点的表达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关注学生听的训练——“注意倾听,看看这位推销员的推销是否能打动你”,这为学生在交际语境中的互动评价提供了基础;还关注了写——“为商品编写创意推销语”,这为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转换提供了平台。总而言之,一堂好的表达课,应该抓住一切可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因素,整合起来展开教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所以,表达课无疑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最能表现语文学科价值所在的课型,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表达课需要一定的整合的看法。本次赛课活动中的浙江臧学华老师的《写导游词》一课,同样进行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整合,同时还略有综合性学习的影子。当多种课型的整合并巧妙设计,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学生对表达课产生浓厚兴趣和热情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时机,让学生放开地说,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使他们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达。只有这样,才有知识与能力主动高效发展的土壤。
(二)做中学法——过程与方法的发展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指出:口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交际过程,语言只能在用中学,在用中掌握。“过程”,重在“亲身经历”,也就是“做”。只有做中学,才能实现学中做,达到做中得法、做中归法、做中用法的目的。其实,方法的渗透与培养学生表达课兴趣、信心可以同步进行。写作方法可以从学生习作的亮点中来,再到更多学生的表达中去,以点带面,实现做中得法;在表达课中,教师不妨进行类比评价,从学生的表达中归纳出方法;再以做中归法去带动学生做中用法。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法,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接受,避免了儿童产生逆反的心理。崔峦老师说:“表达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表达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等一等,不要急功近利地将方法先教给学生,而是要先交际后探究,先写文后归法,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去用“法”。
(三)情动辞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作文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教育家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其实写作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从生活到情感,再到语言表达的自然转化的过程。表达课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情感移到所爱所观之物上,将感受体验转移到所经历之事上,将情绪思维转移到所接触之人上,谈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谈出物的象征意义、比喻内涵,不管是松、竹、梅,还是兰、菊、莲,都能以情寓物;说人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出人的性格不同之处,特点鲜明之处,写张飞写出张飞的猛,写黛玉写出黛玉的泪;讲事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这样写作时才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发。
只有这样,在结束了全国小语赛场后的表达课,才能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中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也只有经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检验,表达课的价值才能更真实地体现出来。表达课序列,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习作课指导与评改,抑或综合性学习等,都应该落实“语用”,真实“让学”,扎实“发展”,让以往所忽视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为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提供多维平台,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