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德:带儿子认识草原文化

2015-09-10 07:22陈亚聪
中华家教 2015年10期
关键词:特尔牧民草原

陈亚聪

一片绿草中,三个孩子向前面的蒙古包移动,中间男孩用双手捧着一顶红色的帽子,步子移动得有些慢,眼睛时不时往帽子里看看,举手投足间透着小心翼翼。见到爸爸后,男孩激动地把帽子打开,献宝一般拿给对方看,原来帽子里是孩子们捡到的一只鸟。“这是百灵鸟,草原特有的一类,声音特别好听。你们把小鸟带来这里,它会难过,就再也不会唱好听的歌了,而鸟妈妈找不到它也会着急的,送回原地吧。”听完爸爸的话,几个孩子再次小心翼翼走了很远,把百灵鸟安放回原地。回来时,孩子被蚊子咬了满脸包,但孩子眼神里透出来的开心,爸爸依旧记得。

这是耕林童书馆总编辑敖德和儿子敖特尔去年草原之行时发生的真实故事。从儿子幼儿园毕业至今,四年间每年暑假,敖德不会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哪怕工作再忙,他都要留出一周以上的时间,带儿子去草原寻根。7月27日到8月6日,一家的寻根之旅又起航了,这次他们将去新疆的草原,至此从东到西,他带儿子走遍了国内所有的草原。

身为蒙古族,敖德并非从小在草原长大,尽管上了六年蒙式学校,但自己的蒙语并不标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慢慢意识到,自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了解并不多。而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发展,每个人更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文化也一样。每个人都有义务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实外国人对中国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很感兴趣。“找寻自己的根,补上民族文化的这一课”便是他在暑假最希望给予儿子的。

去年7月下旬,敖德照例带着儿子、家人,驾车1800多公里深入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新巴尔虎草原。踏上草原的那刻,他发现儿子仿佛回到了家,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兴奋怎么也掩盖不住:大口吃肉、在草原上尽情打滚、周围常回响着放肆的笑声。平时喜欢静静看书的安静小伙儿回到草原后,骨子里流淌的蒙古族的“血性”“粗犷”仿佛也被激活,如爬到皮卡车驾驶室的顶上,一点也不怕。此外,到达呼伦湖时,为了感受草原湖水的温度,尽管天气偏凉,很多成人都不敢入水,敖特尔还是二话不说,脱掉衣服和爸爸跳到湖中,肆意玩耍。这也让见惯了儿子安静一面的敖德吃了一惊。

每次草原之行,敖德总是有意识地做些准备,如这次草原行,他将特意带着《小狼小狼》这本书,晚上讲故事给儿子听。与很多家长旅行不同,每次去草原,拍照都不是敖德最重要的事情,他总要带着儿子去尋找当地特有的植被、动物,并住在当地牧民家中,感受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此外,“祭拜敖包”是每年草原之行必不可少的仪式。也许在外人看来那只是一堆石头,而孩子也可能不明白背后的意义,但敖德还是期待在一次次真实的经历的氛围中,激发儿子骨子里对民族的认同感。“我的目的达到了,我们家车里都是蒙古歌曲的光盘,放别的歌,儿子就会有意见,他常常骄傲地说‘我是蒙古族’。”

今年的新疆之行总共11天,他们开车走了2800多公里,选择的路线有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湿地草原巴音布鲁克,也有高山牧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胡杨林。敖特尔在这次旅行中,了解了罗布人不种地、不放牧,在沙漠里捕鱼为生;见识了哈萨克牧民在3000多米的天山放牧、养蜂采蜜的生活;深入地了解了锡伯族的从东北万里迁徙到新疆,改道河水,在戈壁滩创造绿洲、使之成为鱼米之乡的故事;亲眼看见了维吾尔族的生活和文化。到草原、住牧民的毡房、品尝当地的饮食,这是敖德带儿子上的一堂必修课。他认为,只有深入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和对家园一草一木的热爱,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才会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此次新疆之行,带给每个同行的人(包括孩子)以巨大的震撼,他们一路尽情领略了新疆的地域之大、民族之多、气候多变并且植被多样,寸草不生的戈壁和连绵不绝的山脉也给了他们内心最直接的冲击!敖德说:“这次旅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多渺小,人定胜天的豪言多么可笑。同样,我们也看到了脆弱的生态对以此为生的牧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敖特尔对‘珍爱草原,爱护每一处水源河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次草原之行让敖德有了另外一种收获,他认识到要了解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定要去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因为,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才会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也就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感慨:“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他们,不然容易产生狭隘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这是旅行的意义,也是我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除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是敖德想给儿子补上的内容。近几年,他一直在策划和儿子的“博物馆之旅”,即暑假时,各地博物馆一个个看过去。他提醒,去前一定要陪孩子做好功课,如上海博物馆有很多瓷器,可以提前了解瓷器的产生过程、瓷器的历史、种类等,这便是了解文化、学习知识的最好方式。

敖德心意:“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本书、一堂课就可以完成的,要把他们放到一个环境里去感受,文化这一课也不例外。我认为,家长有义务让孩子了解、继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文化,但这并不是单纯背背《三字经》《大学》《中庸》就可以的,而应该把孩子放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去浸泡。去草原不单纯是一次旅行,它不是走马观花式地拍照、玩闹,这已成为一种仪式,一种带孩子感受民族文化的庄重形式。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儿子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敬畏。”

猜你喜欢
特尔牧民草原
讲解《草原图》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焦虑转给其他人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白癜风女孩尚特尔:用“缺陷”征服美国时尚界
可可托海的草原
恋上夸张漫画 女子百万整"丑"
喜儿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