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的时候与自己过不去的孩子有很多,生气时说不得的孩子也有很多。这里面有一种规律和共性,希望父母们能从这个案例中看到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一些问题。
母亲情绪直接影响家庭幸福感
我们来看看小坤的家庭背景:父亲寡言沉默,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孩子也是尽心尽力。母亲生完孩子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小有成就。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表面上很和谐,但因为丈夫不善于沟通,妻子的内心对丈夫有很大的不满和怨恨。在这个家里,如果母亲最近状态好,情绪正常,挺开心的,那么家庭氛围就会和睦、快乐,大家都感觉很放松。如果母亲最近状态不好,情绪低落,郁闷烦躁,那么孩子和老公就都不敢出声,直到妈妈自己去调整好,阴转晴了为止。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健康的人格,或者说恰当的情绪表达、处理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
小坤的妈妈后来承认,自己在生完孩子后,因为太累,而丈夫在早期对孩子的照顾不多,自己的情绪曾经一度抑郁。虽然后来走出来了,但是每年每月的某一段时间,自己还是会莫名其妙的抑郁或者是愤怒。她形容丈夫是一块很厚的“海绵”,无论自己有何种情绪反应,他都会默默地“吸收”,但是从不会反馈或者回应,这种态度更让她痛不欲生。于是,儿子成了婚姻内“不幸”的黏合剂,一个情感安慰的“替补品”。妈妈对小坤大部分时间都很好,是一个非常尽职的好妈妈。她和颜悦色、温柔细语、讲故事读书、陪伴、接送上下学、做饭陪玩……但是,在自己情緒不良的时候,尽量会装作很好,但是说出的话语大多是指责,并明显带着愤怒: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这孩子,怎么就记不住呢?”
“我让你快点,你听到了没有!”
小坤生活在母亲的坏情绪中
儿子对妈妈的情绪很敏感,听到妈妈一反常态地说话时,他马上会回应说:“你又生气了!”妈妈会很烦躁地解释说:“我没生气,快点,我只是着急!”或者会很反感:“我就是生气了,你不用在乎,跟你没关系!你赶紧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是孩子会一直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直到这种表现再度把妈妈激惹。此时,当妈妈再度生气时,孩子就不知该如何表达了,因为他知道表达了,妈妈也依旧不高兴,而造成妈妈如此不开心的,就是自己,讨厌的自己!于是,他用肢体的扭曲和攻击自我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和恨意,伤透了心且无法控制。
这个很懂事的孩子,伤心地哭着同时压抑着自己的声音,对我说:“我知道是我不好,老惹妈妈生气,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妈妈才会不生气。”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与妈妈的“情绪共生”的状态里,虽然有时候,他也想试图相信妈妈的情绪和自己无关,但是妈妈大部分时候对他太“好”了,好到他在这样的时候,会认为“与自己无关”是一种对妈妈的背叛。
父母改变后,孩子也悄然改变
孩子无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实都是对自己家庭关系中问题的反射,孩子充当了一面镜子而已。只是这面“镜子”有生命能量,他不光会映射出“问题”,更会把自己的生命能量也搭进去,成为家庭关系的“牺牲品”。如果这个来自家庭中的负面能量是长期的、并且来自与自己最亲密关系的人,苦恼和无助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躯体或者行为方面紊乱。比如:挤眉弄眼(眨眼)、抽动、吃手、结巴、自虐(打自己)、神经性呕吐等等。
那么,小坤的问题严重吗?如果这个孩子没有那么爱他的妈妈,而他的妈妈平时也对他马马虎虎,但凡粗枝大叶一些,加上爸爸的爱的缓冲,以及在以后生命旅途中其他人(比如老师、好朋友等人)的影响,这个孩子也许就不会有任何问题,通过自我的力量也会发展得很好。但是,偏偏,他那么爱她的妈妈,对妈妈有着“至死不悔”的“忠诚”,而妈妈平时又那么“爱他”,对他尽心尽力,这种母子的“缠结”,发展到最后,无法预知会有多大的问题。好在,妈妈因为爱孩子起码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及早地进行了求助。
这是一个因为婚姻内亲密关系的分裂,而导致妈妈情绪和人格层面出现不平衡,从而映射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婚姻分裂”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提出的,他在研究儿童精神病时发现:夫妻之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地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里获得忠诚与亲近,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就会愿意通过自我的牺牲来去获得家庭的平衡。
后来,小坤的父母一起去做了相关的婚姻咨询,这对夫妻基于对孩子的爱,愿意改变的决心很大,这其实是给予孩子最难得的礼物。同时,妈妈进行了个人成长和生涯方面的重新规划,对来自职业和自我方面的压力进行了调整和积极改变。小坤一生气就打自己的反常行为也逐渐消退,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当父母放下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的焦虑,而是转而看自己、去管理和成长自己的时候,孩子的回应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奇迹。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对所有的妈妈们说:当孩子有问题时,不要总想着要怎么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去当什么一招制胜的优秀妈妈,而是反思:我对孩子的问题做了什么?我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只有一个能够学会调整自己行为、能控制和应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正常妈妈,才能给孩子提供真正自由、健康的土壤,让孩子放心地去做自己,安然长大。
(阿达丽 北京晨帆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