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如镜

2015-09-10 07:22罗先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于漪陈景润沈老师

罗先德

镜子,可以映射参照物。唐太宗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师当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教师的言传身教映射到学生身上,就成为学生的榜样。

于漪老师,一生心系教育,如今80多岁了,仍孜孜不倦。于漪老师说,作为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力量活的源泉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要育人先育己,要“知如泉涌”。她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深深感染了众多教师;她敏锐的思维、精辟的见解、渊博的学识、诗意的语言,令无数学子陶醉……以于漪老师为镜,做于漪老师那样的教师,像于漪老师那样做人,要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与梦想。

为师如镜,还意味着我们要善用镜子去发现学生、照亮学生、影响学生。

其一,用放大镜善意放大学生的优点,鼓励并涨涌学生的自信与自尊。陶行知先生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在校园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用放大镜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放大孩子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鼓励、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

其二,用望远镜远视学生未来的发展,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规划,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的未来之路不偏颇、不迷茫。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识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的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从此这道圣洁的光芒伴随着陈景润一生,带领他走向神圣的数学殿堂,并终于摘取了那颗明珠!

其三,用显微镜明察秋毫,将学生不良习惯的萌芽“绞死”在初始阶段,致其“终生免疫”。钱梦龙老师曾回忆道:他在小学读书时也是一名“差生”,常常旷课、逃学,多次留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聪明面孔笨肚肠”。到小学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从教我查字典开始,让我当他教学的“小助手”,渐渐引起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读书自学的兴趣,终于改正了不爱学习的缺点,到进入初中时已是一名酷爱读书、手不离书、国文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了。后来他以初中毕业的学历而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如果不是这位老师慧眼识珠,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钱老师改掉不良习惯,引导他爱上阅读,说不定我们中学语文教坛就会少一位这样大师级的好老师呢!

为师如镜,有什么样子的老师,就带出什么样子的学生;为师如镜,教师还要有善用镜子、巧用镜子的手段和智慧。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猜你喜欢
于漪陈景润沈老师
巧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以写老师为例,让学生写人时有话可说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数学迷——陈景润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把杯子放下
陈景润教子有方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