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彬
摘 要: 变写记叙文为“自叙文”,给文章涂上自传色彩;引导学生树立“读者意识”,使文章产生“读者效应”,是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两种好办法。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教学 自传色彩 “读者意识”
写记叙文是初中生作文的主要类型之一。面对作文材料,大部分学生都会皱眉头,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如坐针毡,可谓绞尽脑汁,却还是无话可写。时间一长,很多学生都对作文心有余悸,作文成了不少学生的心腹之患。
怎么消除学生写记叙文的畏惧感,成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语文界的专家和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总结了不少方法,诸如创设情境法、正面激励法、互改促进法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鉴于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僵化的命题作文形式,使得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习惯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根据多年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给记叙文涂上自传色彩,使学生树立“读者意识”,是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两种好办法。
一、变写记叙文为“自叙文”,给文章涂上自传色彩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内容无非是两大类:表现自己的和反映社会的。因为个人是不可能脱离家庭与社会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类,都得有“我”的情感与思想。因此,不妨把写记叙文变为写自己真事、抒自己真情的“自叙文”。
我教记叙文写作,十有八九让学生训练“自叙文”。我认为,写好“自叙文”,益处多多。其一,它是学生突破写作心理障碍的一个缺口,写自己的事,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其二,它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写变为主动写,进而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写作兴趣大大提高。其三,“自叙文”含有自传色彩,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净化心灵、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把为文与为人、作文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写“自叙文”是学生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完善过程。其四,写“自叙文”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思想交流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打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壁垒,缩短代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学生写好“自叙文”,可谓一举多得。怎么训练呢?
首先要有明确合理的训练目标。为了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制定了所教班级初中三年“自叙文”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即通过课堂作文及课外练笔,使学生感到从难到易、由浅到深,从用手写到用心写,最终达到所写文章卷面整洁、中心鲜明、题材典型、语言流畅、富有真情实感的目的。
其次要分解目标,制定每学期训练的主题。初一年主题是“童年故事”与“少年时代”,写“回忆录”,以随笔为主;初二年主题是“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事,以日记为主,贴近生活,远离作假;初三年主题是能力提升,主要训练学生叙事能力、描写能力、抒情达意能力、修改作文能力等,最终达到文从字顺、文情并茂的目的。
最后要落实计划。学生写自己的事,既好写又不好写,好写是因为对自己很了解,便于选材;不好写是觉得平淡无奇,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写的。这就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自身的生活则是写作的根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严肃主题和所谓的重大题材跳出来,从“我”入手,紧扣“真实”,记真事,抒真情,发实感,状实物。形式呢?不妨以“随笔”、“日记”为主,少写命题作文,告诉学生当想“一吐为快”的时候,旋即翻开“随笔本”或“日记本”,让富有生命活力的笔流出优美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文字犹如淙淙之溪流,清新自然。这样心意所向,笔触所至,皆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绝没有花架子、套话、行话。
“随笔”写作是天马行空、自由奔放的。若是常练,成了“日课”,就养成了习惯。“随笔”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记录人生,也是为了倾诉衷肠,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逐渐喜欢上“随笔”练习,并视为珍宝。有毕业十多年的学生,仍继续写着“随笔”。就这一点看,这就是成功的。
二、引导学生形成“读者意识”,使文章产生“读者效应”
我发现,学生写出来的书信体作文,大多言之有物,流畅得体,几乎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而命题作文,学生总是觉得江郎才尽。为什么会有如此鲜明的反差呢?究其原因,写书信体作文时,学生心中有了明确的“读者”,有了感情倾诉的对象,写作时就如同与“读者”交谈对话一般,有感而发,作文自然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作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即让学生在写作时假想一名或若干名“读者”,是自己习作的“读者”。这样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写起来就会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举个例子,如《向你介绍我》这样的命题作文,学生可以假想全班同学为“读者”,以朋友、同学的身份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与兴趣等。
假想“读者”,使得学生身临其境,思路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学生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佳作,也就指日可待。
在引导学生形成“读者意识”的同时,多渠道地发表展示学生的作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作者十分关心来自读者尤其是老师的肯定与赞赏,为此,我对于学生习作,总是不遗余力予以发表展示,或作为范文朗读出来,或在学生间互相传阅,或张贴于墙报之上,或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广播台,更有甚者,推荐给报纸杂志。我认为这样一来,“读者效应”就来了,学生写作就会“绞尽脑汁”,佳作也就日渐增多。
总的来说,让学生在写作时产生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让学生的作品多途径地得到展示交流,这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