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2015-09-10 13:00刘春雷
考试周刊 2015年10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刘春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求“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说“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以前我们过于注重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功能,忽略了体育活动在心理方面的功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具体的心理规律上好体育课,如何利用体育活动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变“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被动局面?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做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经验,心理教育工作更陌生,但我们不回避,从2000年起探索这方面的工作,得到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积极且实在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基于此,我谈谈认识。

一、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几十年来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综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的道德培养。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感知有了一定的发展。正确理解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入手,科学看待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简单相加,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只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科学安排,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运用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对优生的辅导十分关心,对“差生”更是满腔热情,主要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或是赶上与超过什么人,而主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只要他们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会。

五、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非常注意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根据体育教材、教法的特点,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以爱生为己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诚挚的爱后,就会得到鼓舞、激励、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从而爱学。

六、转换角色,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体育教师应放下包袱,解放思想,树立“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唱主角。“放”绝对不是无目的、无组织的“放羊式”教学,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练习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出点子解决,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骨干带头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展示自己特长与能力的角色。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练习的方式活了,气氛就活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在收获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的价值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进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