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平 温晓蕾 齐慧霞
摘 要: 文章结合农药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与本校实际及教学的工作体会,对农药学课程体系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构思,主要包括农药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农药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以期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农药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属于农业、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综合性学科[1],其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分析与残留测定》、《农药加工与应用》、《农药生物测定》、《农药环境毒理学》等学科。随着我国农药科学研究和我国农药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安全、人类健康、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农药向新型、高效、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对农药专业人才质量和农药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农药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和改革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农药学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社会和学科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农药学课程《植物化学保护》、《农药残留测定》、《农药加工与应用》、《农药生物测定》、《农药质量检测》、《生物农药》及《农药营销学》六门课程,主要以基础理论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农残分析、农药登记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优化后的课程体系重点压缩了《植物化学保护》和《生物农药》的理论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考虑到当前人们对农药残留、真伪农药的辨别及农药环境毒理等方面的热切关注,将《农药残留测定》和《农药质量检测》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农药分析与残留测定》,重点讲授农药原药、农药制剂的质量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基础与经典理论,增加了实验学时数,将理论的难点渗透于实践之中,并增开了《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农药加工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故将《农药加工与应用》的理论学时取消,全部改成实验课,将理论部分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讲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通过对学生就业形势调研及对用人单位的实地走访,发现新农药开发及农药登记与管理方面是学生所存在的知识漏洞,所以增开《新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和《农药登记与管理》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知识储备,见下表。
表 农药学课程设置及优化
二、改革实验教学,加强系统训练
实验教学是农药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3]。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以往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精选,围绕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块内容设计一系列代表性强、教学效果好的经典型实验,比如杀虫剂生物测定、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等直观、观察效果较好的实验内容,与此同时,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及学科前沿,开发出一些可引导、可操作的创新型及综合型实验,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动态实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参考文献独立的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并实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示范教学为主,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即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使其独立完成从实验设计及实验准备开始的实验全过程,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着重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可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析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大胆尝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跟进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科学仪器的水平是实验教学的标志,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4]。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对实验教学的仪器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2010年以前,实验室投入较少,仪器数量不足,设备陈旧,缺乏先进技术的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一方面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另一方面教师基金项目的增加,实验室及科研室逐步购置了气相色谱仪、质谱、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荧光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双向电泳仪、纯水仪、酶标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等先进设备,能充分满足一些先进、高端的实验要求。(4)实验室开放模式的规范化管理。随着实验教学学时的增加,实验室的教学压力逐渐增大,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实验高效、有序地进行,对所承接的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在进行实验前向实验室工作人员递交实验计划,实验项目完成后,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指导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指导,实验有关人员进入开放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如仪器使用登记、实验室卫生管理、实验室进出登记等。(5)对实验教学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考核形式是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根据实验报告情况给出实验成绩。改革后的考核形式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试时,对实验项目进行随机抽取,动手操作后给予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让学生对实验教学给予重视。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
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保障[5]。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教师入职后,很难有机会参加在职培训与进修,使得老教师不能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实现自身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对老教师进修培训是提高教学团队素质的途径之一。另外,引进学历高、动手能力强、热爱教学工作的农药学优秀毕业生扩大和丰富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梯队结构建设更合理,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动态前沿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竞争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增强教师团队的团结、协调及专业互补的教学能力,能够积极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切实提升团队教学水平。
农药学相关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发挥优势。在农药学相关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同时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提高教学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搭建高水平及多样化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农药学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卫光,杨广领,赵春青.高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0(06).
[2]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3]膝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周小毛,侯建虎,刘敏.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5]周琳,高飞,赵特,谢桂英,李文明,程绎南.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