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015-09-10 07:22:44甘茉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课文语文

甘茉玲

[摘 要]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精设导入课题,善于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一、精设导入课题

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极为重要,教师要用精心设计的简要、生动、有针对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最佳气氛中,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新课的导入如同联系着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1.游戏导入。游戏导入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并喜欢上语文,从而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教师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进入新授知识的学习易于让小学生接受。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异口同声地说:“好!”教师拿出电子秤和不同品种的水果,学生将水果分拣并称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高涨。这时,教师可顺势指导:“现在同学们都知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称,很方便。可是在古代要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大称!”“不知道”……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导出课文:“今天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课文将会告诉大家答案。”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及时导入新课。

2.故事导入。故事导入就是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将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只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有一天,她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回来一块肉,正准备给她的孩子们,可是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了许多动听的话,称赞乌鸦的歌声好听,最后乌鸦张开了嘴,肉被狸狐叼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顺势提问:“乌鸦为什么会被骗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这样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谜语导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落花生》时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白胖孩,做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落花生”引入新课。这样导入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之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投身于新课的学习之中。

此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谈话导入、视频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一个轻松和谐、乐此不疲的学习求知环境。

二、善于创设悬念

在教学中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创设悬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激起悬念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要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课文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让学生带着期待去学习,可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

1.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用巧妙的提问方法,激起学生急切地追根寻底的悬念心理,以激发学生兴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里“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这一对反义词放在一起是否自相矛盾?这样一提,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积极思考或认真去读课文,以寻找最佳答案,教学效果也较好。

2.要善于从课文内容令人不易理解的一些情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深思以引起情绪上的激荡和悬念,以激发兴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难于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2)联系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的社会情况,这句话中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四周黑洞洞”指什么?(3)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样?这些问题把分析型、概括型、想象型问题连贯组合,既能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要善于从课文内容中设计好与本文教学重点紧密相关的问题给学生抢答,让竞争走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桂林山水》的设计问题:(1)漓江的水和别处的有什么不同?(2)桂林的山是怎样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的?你能用笔画出来吗?(3)怎么样才能使桂林山水永远秀丽呢?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并制定抢答规则,问题一出,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全身心投入到竞赛中去。学生的兴致高、情趣浓,积极学习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

1.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激趣的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浓厚、感染力强的课文。对于这类课文,单纯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教师先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想:天气多冷呀,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沙沙沙,呀,雪地里来了许多小画家,他们都有谁呢?请大家睁开眼睛。”同时打开多媒体,请学生观察屏幕说出都有哪些小画家。阅读理解全文后,出示简笔画的背景图,请学生上台边复述边贴上课前准备好的动物图片及相应的脚印。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生动立体地重现于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自然地融入故事中。这样,既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2.分角色表演,乐在其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把课文编成课本剧,人人都争着表演,能使学生学得活泼主动。如教《景阳冈》时,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武松”和“大虫”,让学生把武松打虎的过程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3.巧妙板书,加深理解。板书设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用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来直观地反映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刺激学生通过视觉进行思维,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总结课文,回味无穷。古人云:收篇如撞钟,清音有余。教师在总结课文时要富有艺术性,留有余地,使学生回味无穷。如,学完《穷人》一课,总结时让学生想象渔夫知道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以后态度怎样?以后的生活又会怎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再如学完《凡卡》《一个苹果》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用续写的方法总结课文,深化主题。学生兴趣很高,想象丰富、合理,富有童趣。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更广阔的空间,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与要求,可把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堂的魅力,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文字叙述的内容,可通过音乐的启发使学生想象成一幅幅图境。这种方法是先放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造成特定氛围,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加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用图画激趣法,使之愉快地自觉学习。

责任编辑 吴晶晶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