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纪英
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在文学文本中,标点符号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补白、作品艺术的升华,是字面语言的中止及感情的延伸,其含蕴隽永、意味无穷,妙用之处屡见不鲜,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抓住标点符号这个切入口,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本文以一些名家名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怎样从标点符号切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省略号切入之奇特
省略号用得最多的要数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省略号的运用有十多处之多,有以字传神、字字显意的艺术效果。笔者从这些省略号能反映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切入(从孔乙己和周围群众两个角度分析),整堂课人物形象分析一步到位,显得紧凑而生动。
1.孔乙己
(1)第四段中“你怎么这样凭空误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当酒客故意说孔乙己偷东西时,他要极力争辩,但话刚说出口便被打断了。可见当时孔乙己非常窘迫,面对嘲笑,无力辩驳。“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省略号,造成了句子间较大的空隙,表现了孔乙己在面对短衣帮的“攻击”时的狡辩,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的性格。
(2)第七段中“读过书……我便要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孔乙己受尽成人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跟小孩子们说话。“我便考你一考”是经历了思维跳跃后说出来的。“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在孔乙己无奈地只能与小孩子交流之后,他感觉到了成就感,于是思索能与小孩子继续聊下去。这里的省略号反映他说话断续,表示赞赏后思索新问题。
(3)第11段中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向孔乙己要所欠的赊酒钱,而他无力偿还。然而又嗜酒成性。此处的省略号写出了他欠钱买酒的心虚。“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里表示孔乙己话未说完,也说不下去了,只是希望别人不再揭他的短。写出了他内心虚弱,而面对取笑又无力还击。
2.周围的群众
第10段中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省略号表示一个悬念,喝酒人除了想卖个关子,没有一丝丝同情。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冷酷无情。“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喝酒人在思索事情的结果,由于孔乙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人们对他的实情并不关心,“许是死了”是喝酒人思索后想出来的,反映了孔乙己地位的低下、周围群众的麻木。
可见,小小的省略号对文本阅读的切入起到了大作用。另外,《故乡》的教学中也可以用省略号切入,大家不妨试一试。
二、问号切入之巧妙
问号是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问号表示疑问、惊奇或感叹等多种情感。在教作者陈忠实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从这篇文章的问号切入,把作者的情感分析得透彻入微。
这篇文章总共有三个问句分别是:
1.第四段中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个问号,既有惊叹的意思,又表示疑问。惊叹是因为在这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居然有这样一株健壮的柳树。疑问是它怎么能长成这样的。
2.第八段中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个问号表达了作者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赞叹它在干旱和严寒中坚强不屈地活下来,敬畏他为活下来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3.第八段中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一句在前一问句的基础上既是感叹又是质问。感叹青海高原这一株柳和家乡灞河柳树的命运相差之远,同时也提出了质问,怎么会相差这么远,是什么让青海高原这株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壮大起来的。第八段两个问号连用既承接了上文,又开启了下文。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个问号,说说这三个问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语气,一堂课用三个问号贯串起来,巧妙而自然。
有人形容一篇课文就像一块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缝总是能够就着图案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对能否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则至关重要。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这“切入”有关系。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从标点符号切入既新鲜独特又非常有效。当然,从标点符号切入需要教师有独到的感悟,有整合处理教材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