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琴
语文之学在于“读”,泛读是奠基,精读是提升。精读必须以泛读为基础,泛读必须靠精读而升华。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感到“回归本原”“精心预设”“削繁就简”是在泛读中实现精读的有效策略。
一、回归本原,莫忘语文来时路
语文课有着自己专司之职——学“语”习“文”。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的原则,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
我在进行《荷花》一课的教学时,有这样的场景:我问学生荷叶给你什么感受,学生答荷叶像一张张碧绿的玉盘。我画了两三张荷叶,学生说还不够,要挨挨挤挤的。再画两张,孩子依然答不够,我又问怎么办,孩子答荷叶要挤在一起,连缝隙也挤满了。在我添满荷叶时,学生对“挨挨挤挤”便有了形象的理解。我追问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挨挨挤挤”的场面,学生能从赶集、看花灯等生活体验中理解这个词语。接着在荷叶丛中添上荷花,出示“白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冒”字突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学生尝试换上“钻”“挤”等字再体会不一样的味道。
我本着关注“语文本体”的理念,把学习语言、运用文字摆在语文学习的首位。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挨挨挤挤”和“冒出”这两个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细心揣摩,用心体会,以具体可感的画面和动作,落雪无声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品读、积累和运用。
二、精心预设,胸藏万壑凭吞吐
先看一位老师在《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系列的生词卡片复习生字词。在说到“整体”这个词语时,老师提问:“你身边什么东西可以当成是一个整体?”学生们环顾四周,有的说课桌是一个整体,由桌面、桌腿以及许多螺钉组成;有的说日光灯是一个整体,是由灯管、灯罩、电线等组成……这时老师再提问:如果把我们看成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整体。这一问,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形象的物体转移到抽象的集体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们家是一个整体,我们班是一个整体,我们学校是一个整体,我们整个地球也可以算是一个整体。
这一环节看似费时,却有铺陈出新的作用。文中“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一句是文章情感价值的体现,也是全文理解的难点,学生们悟得好,说得精,就是成功的范例;学生们如果体会不深,这个环节往往费时费劲,肤浅空洞。在讨论“你怎么做就算一片美的叶子呢?”时,学生有如下这样的回答。
生:我要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就是一片美的叶子了。
生:我们大家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们,就是一片美的叶子。(师补充:你这是对整个地球而言的吧,一些叶子是人类,一些叶子是动物,还有其他的一些叶子,共同构成了地球这棵大树。)
如此贴切的体验与回答,与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是分不开的。备课时,这样精心的预设,不仅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对学生了如指掌,更要求我们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出几种甚至几十种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对精心预设最精辟的阐述。
三、削繁就简,留住语文的“根”
一篇文章,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是单就一堂课而言,让学生品味那么多,肯定消化不了,甚至会起到“厌食”的反作用。所以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化“繁”为“简”,把握好文章中最值得品味的文字,让学生反复推敲。我在教《少年王勃》时,只设置了“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让学生整体感知王勃是一个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的人。然后再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生:王勃写文章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师:(相机板书这两个词)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生:“文思如泉”是说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流出来。
生:“笔走如飞”是说写文章的时候笔写得很快,像飞一样。
师是不是王勃来过滕王阁,写过这样的文章,这一次只是把以前的文章默写出来,所以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生1:不是的。
师:你怎么知道?
生1:第一小节中告诉我们,他路过南昌,说明他并不住在这儿,他是要去探望远方的父亲,并不是刻意来滕王阁写文章的。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2:这里的“听说”一词也说明王勃是第一次来,这儿的人是刚知道他的名气。
生3:还说明阎都督原来不知道王勃,王勃的才华是别人告诉他的,他还没亲眼见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