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泽民
一、孩子“终身竞争力”
家长持续正确地努力很重要。一个孩子的综合竞争力,不在于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拥有对生命和未来的激情,在于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在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完善发展,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素质的养成仅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明显很难达成,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思考“给予孩子的终身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需要教授给孩子生存常识、知识和经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学校只能承担起其中有关知识教授的部分,其他的更需要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辨能力和自主独立性差的问题,不少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勤勤恳恳努力的态度把后代毁掉,而且对此毫不知情。
二、激发孩子的“超级爱好”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对某种东西的超级爱好和渴望,只要这个爱好是具有正能量的,父母就不要去干预,哪怕这种爱好影响了他的学业。家长先从给孩子购置500本书开始自己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家长自己也要真正读书,孩子才会读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这样会培养孩子对父亲的依赖感,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独立。
三、培养公共说理的习惯
人类心灵是一块空白的书写板。美国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习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描写、叙述、比较与对比、原因与结果,也包括辩论、论证与说服等思维训练。根据《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规定,小学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区别中的事实和道理,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分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与‘看法’的差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到了六年级,则更上升了一个层次。“六年级公共说理分为两部分:辨析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这两项都需要在实际阅读中通过感性、具体的实例,不断让学生讨论与加深印象”。至于何谓“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大纲中有详细说明:“要辨析的逻辑谬误有五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循环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要提防的宣传手法有十种:人云亦云、谩骂、偏见、势利、老百姓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六年级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看法”。并且强调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必须加以证明,即提供理由。其中四种常用的理由为:事实、例子、数据、专家意见。令我们惊讶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就接受这样严格的思维训练,令我们感慨的是其中提到的每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尤其在一些媒体文章中。意见和观点,其实并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而必须提供事实、例子、数据或专家意见来加以证明和支持,如此方才具备说服力。遗憾的是,在一些文章中,经常看不到足够的“证明”和“支持”,而只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个人评判。《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七年级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有进一步要求:“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上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偏见”和“成见”的提出则涉及社会公正,而不仅仅是逻辑。公共说理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以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事实上,说理能力即公民素养,是与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的,传承了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价值观,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公共说理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且越早越好。这也是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学习公共说理的依据。反观中国中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小学基本上是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当然,不是说这种训练不必要,而是不应该成为阅读与作文训练的全部。
四、心情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孩子有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孩子有没有天生的聪明和不聪明之分?为什么很多好孩子一开始优秀后来反而落后了?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情怀、胸怀以及气质,要培养孩子有广阔的思想与胸怀,能够逐渐获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还不乐观。很多学校囿于各种限制,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放手推行心情教育。有一些学校对于组织学生春游很有顾虑,担心会发生意外,因此因噎废食,导致学校的心情教育无法推行下去。国外的心情教育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如野外徒步20天,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
五、亲子沟通“通则不痛”
网友投票选出了“最伤妈妈的八句话”,很多人反思,这些话不能再说了,如“别问了”“别管我”“真啰唆”。很多父母也在为如何和孩子交流而苦恼。无论是孩子的后悔还是父母的苦恼,都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通则不痛,亲子沟通渠道畅通了,孩子就不会有揪心的后悔,父母也少了许多“说不明白”的烦闷。亲子沟通的艺术,对父母而言,首先不能“一厢情愿”。教育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态度、语气容易失之过急,结果孩子越来越逆反。好话还得好好说,为人父母,要以孩子能听进去为最高目标。营造一个平等、平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要搞成“一言堂”;对于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把猜测、推断当事实,让孩子感到自己总是被怀疑、被质疑;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意识到双方出现分歧也许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不对人,别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更不要“贴标签”、翻旧账,让孩子“翻不了身”。亲子沟通的艺术,对孩子而言,首先不能“闭目塞听”。随着年龄增长,渴望独立的心跃跃欲试,从甩开父母的手,到自己拿主意、做选择,再到“父母那套都过时了”,很多孩子抗拒父母,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理由,只是“一听唠叨就烦”。父母也曾年轻过,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曾遇到过。当抗拒父母时,可以想想:不是为了自己好,父母怎么会这样?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有可以接受的部分?责怪父母不懂自己,是不是也因为自己不对父母敞开心扉?叮咛也许啰唆,但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对自己这般放心不下。父母和孩子,原本就血脉相通,为什么不能让沟通更顺畅一些呢?
六、更多地关注学习素养、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
相比较于抢先学知识,培养基础素养更重要。七成家长表示会在孩子入学前教拼音,47%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学前补习班或兴趣班。但家长的心态其实又很矛盾,在回答“家长最希望孩子入学前掌握哪些本领”这一问题时,“与人交往”“体育劳动”“音乐绘画”等三项远超“识字算数”。上海市2013年“零起点”调研数据显示,经过对2000多个孩子长达两年的跟踪和研究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和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水平有直接影响的素养,是理解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精细动作等四个素养,而知识性的计算、识数、记单词等都排在后面。学习基础素养对学习的影响,随年级升高而增大,抢先学的知识内容影响越来越小。幼小衔接中,关注学习基础素养比抢跑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幼儿未来学业发展。一个小学前没学过外语的孩子,与学过的孩子,差距只是50个生词和20句对话。这些在进入小学之后,花15~18个课时就可以解决。只要进入正式学习阶段,通过一定的教学或游戏方式,可以很快缩小这些差距。要关注感觉统合失调比例增高带来的系列学习障碍。这也是很多孩子在书写、计算、阅读等方面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如孩子朗读时漏字、加字、念错字、替换字,又或是计算时写错数字的顺序和位置,抄写时要看一笔写一笔,这些都是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最佳的干预时间是在学龄前,最晚不能超过12岁。但是,如果大量的抢学、先学占据了这个时间段,学习智能和身体机能的完善就会丧失最佳时机。
七、遇事自己去处理
“孙老师,你儿子和同学打架,被打哭了,你快去看看吧!”孙老师淡淡一笑,“孩子打架,有他吃亏的时候,也有他占便宜的时候,让他自己去处理吧!我才不管他呢。”这话看似冷漠,实则蕴含智慧。打与被打,再平常不过了,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今天遇见这事,家长老师不理我,我该咋处理?以后再遇到这事,我该怎样去化解?这样的事孩子们遇见多了、处理多了,他们还会一味地想着并依赖家长老师吗?在这种环境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遇事会不会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越来越独立呢?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强呢?多经历这样的锻炼,孩子们会不会更迅速地走向成熟呢?如果孩子被家里的凳子绊倒了,在西方,家长们会置之不理,让他自己去处理。在我国,大人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诸如此类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孩子自理、独立、探究品格的极大差异。当我们埋怨孩子这方面能力太低时,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给孩子充足的锻炼机会了吗?如果我们的家长、教师在生活中多一些“冷漠”,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日常事务,读大学了还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寄回让父母去洗——这种现象就会减少。若我们还依然对孩子“爱”得太多,甚至还依然对孩子“爱”得畸形,在以后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们很可能收获的不仅仅是再次听到“你们的下一代绝不是我们的对手”的断言。这不会是危言耸听。
八、细心培育探索精神和独立人格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要细心关注、培育孩子的独立探索意识和精神。练习轮滑、学骑自行车都是孩子在不断独立摸索中从不会到会到熟练。在孩子探索意识、意愿和精神的培养中,父母的“陪伴”而又“不包办”是激发孩子勇气、自信的重要动力。给孩子讲你的人生经验,不如陪他一同去亲自体验。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应从细小处抓起、尽早关注。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发现孩子做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且不愿屈从大人们的意见而改变,这就是孩子独立人格的“萌发”,如何在尊重中去“引导”,“不强行干预”孩子自主理念、独立人格的培育和养成,应该是家长细心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不能简单套用我们自己童年成长的那点所谓经验,毕竟世移时变,现在的孩子以及孩子成长的环境都是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与我们小时候的成长条件和环境是不可比拟的。我们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专业认证就第一次做父母,又基本上都是养育一个孩子,育子的责任重如泰山呀,就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样,怎么确保实验一次成功?恐怕要特别慎重、要做充足的准备。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应和对待别人的孩子一样,既把孩子当作独一无二,又应把孩子当作普通一员。以普通人和平常心培养孩子,注重培育孩子的德性品行、心智情感、独立人格,把情商培养放在与智商同等乃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