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2015-09-10 07:22许桂香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11期
关键词:时期

许桂香

阶段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一、 先秦时期

【误区警示】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两个历史概念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这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相似,一些同学对此了解不透彻,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一) 先秦时期的经济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2.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的修建是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一直到今天仍发挥作用。

3. 井田制: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下,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二) 先秦时期的文化

1. 诸子百家的主张

(1) 儒家

代表:孔子、孟子、荀子。

主要观点:仁、礼;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

意义:提倡德治,强调道德感化,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意义: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3)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要观点: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

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4)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观点: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意义: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2. 文学及科技成就

(1)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 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3) 商超时期出现甲骨文,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4) 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一、 秦汉时期

(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 选官制度——察举制

(1) 含义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 评价

察举制是当时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但从考选对象、内容、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实质上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2. 监察制度

(1) 秦朝时,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德最高长官。

(一) 秦汉时期的经济

1. 重农抑商政策

(1) 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 实行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 影响

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抑商的结果是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的基础。

(3)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 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2. 其他经济成就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和代田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时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称誉;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

(二) 秦汉时期的文化

1. 董仲舒新儒学

(1) 内容

(1) 措施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创设了五经博士;兴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弟,儒家成为官办学校教授的主体内容。

1. 其他科技文化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汉朝时汉赋盛行: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阶段特征

该时期包括了两个阶段: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距今约18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等时期。

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结束后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体确立和巩固;长期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与之前的先秦、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两个时代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长期维持着统一的政治格局;该时期奋发进取的精神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阶段二、中国古代文明繁荣与发展

一、 隋唐时期

(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

1. 科举制

(1) 形成

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 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3) 影响

积极影响:通过科举考试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考试作为选官的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南宋以后,考试的科目及内容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从而忽视了实际的学问。明清时的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分割了相权,有利于皇权加强;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行群相制,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一) 隋唐时期的经济

1. 农业的发展

(1) 均田制

唐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国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2) 农耕工具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唐朝创制出灌溉工具——筒车。

2. 城市及商业的发展

(1) 城市的发展

① 表现

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唐后期成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② 特点

坊市整齐划一,城市的政治功能强于经济功能。

(2) 商业的发展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草市作用已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荣。

(二) 隋唐时期的文化

1. 唐朝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

1.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唐朝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一、 宋元时期

(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

1. 宋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关于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内容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1) 二府三司:两府指中书门下(政府,最高行政机构)和枢密院(枢府,最高军事机构),三司指度支、盐铁和户部。

(2) 两削弱、三特点

两削弱:削弱宰相实权和地方财政权。

三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权力分割,加强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 两积三冗(指宋代加强专职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和局限性)

两积:“积贫”、“积弱”(国家财政匮乏,军队战斗力不强)。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1.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 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中书省直辖“腹里”: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河南北。

全国设十行省。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行省下的行政区:路、府、州、县。

(2) 与中央的关系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设置监察机构对其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归纳总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自秦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就未曾中断,下面以汉朝、唐朝和宋朝的史实为例,将相关内容以图示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

1.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异常严重。

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 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开始强于政治功能。

(二) 宋元时期的文化

1. 宋明理学

(1) 程朱理学

① 概念

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② 代表人物

北宋:程、程;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③ 主要观点

唯心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核心);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④ 实质

客观唯心主义。

⑤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2)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

主要观点:强调“心”是万物的本原,主张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2. 宋元时期的科技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被普遍使用;火药在这一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

阶段特征

该时期包括两个阶段: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581—907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960—1368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形成并保持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疆域辽阔,维持较长时间的盛世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经济上,生产技术提高,南方经济发展突出,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社会财富增多。民族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外交上,交通发达,水陆并举,与多国进行双向交流,交易商品种类增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交往。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的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经济上,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商品经济繁荣,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民族上,民族融合又出现一次高潮。外交上,海路交通发达,对外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三大发明最终成型,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对人类文明,尤其是对欧洲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阶段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

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

1.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明太祖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明朝的这一措施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深入探究】皇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 清朝时设立军机处

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一、 明清时期的经济

1.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2.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3. 明朝中叶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4. “海禁”与“闭关锁国”

(1) 明朝“海禁”

① 原因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机统治。

② 表现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 清代“闭关锁国”

① 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认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国通商。

② 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

(3)“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归纳总结】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 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等。

(2) 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3) 封建社会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促使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一大害”。

二、 明清时期的文化

1. 王阳明的“心学”

2. 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1)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李志: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绝对的权威;主张个性自由发展;肯定仁德正当私欲。强调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欲求,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反对重农抑商。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评价

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有限。

阶段特征

该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同时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1)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3) 民族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4) 外交上,反侵略斗争取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得以维护,但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文化上,承古萌新,如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但未产生近代科学;出现了一些反封建的早起民主启蒙思想;古典小说达到了鼎盛时期。

猜你喜欢
时期
江郎才尽
“非常”时期,非常收获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战时期哲壕战
一战时期堑壕战(8)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博物馆里看古都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