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珠
我听过一位数学老师这样上练习课,他不同于多数老师上练习课的方法,即从正确的解题方法引入,而是先呈现三道来自学生的典型错题。围绕这三道错题,师生一起分析错因,讨论纠错方法。整节课都以生为本,让全班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错误是正确之母,关键是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节课除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外,还释放出一种强烈的声音:错题是可以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的。
一、容错
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尽准确,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不少老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有些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必须有正确的看法。
1.学生的错误有自身的价值。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就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老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赏,帮助树立自信心,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充分发挥出错误的最大价值,学生的错误就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课堂就能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2.学生出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老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要理解学生出现的错误,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掖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切切实实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彻底“根治”错误。当错误首次出现后,要肯花时间让学生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纠错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后继学习注射一剂预防剂。
二、辨错
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有心理因素,也有行为习惯;有知识方面,也有能力方面,等等。这里主要分析学生一些常见的出错原因。
1.“双基”不牢引起的错误。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有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就把43×23+57×23误算成(43+57)×23×23或(43+57)×(23+23);有的学生乘法口诀记错,或口算不过关,或计算方法不正确,也是出错的重要原因。
2.视觉负迁移造成的错误。一些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求成,造成观察不仔细,视觉表象模糊,结果形成对数字、运算符号等的感知错误,如把78抄成87,把2+2看成2×2等,造成错误。
3.强信息干扰引起的错误。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当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如25×4=10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在计算24×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了错误。再如2.3×3.6+2.3×5.4这类题在提取公有因数后,其余两数相加一般是10或100,这是一个强信息,受其干扰,有不少学生把这题算成:2.3×3.6+2.3×5.4=2.3×(3.6+5.4)=2.3×10=23。
4.受思维定势影响引起的错误。例如教完分数乘、除法计算,受到计算时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当计算带分数的加、减法时,就不能正确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如:
这样计算过程繁杂,计算量大,很容易算错。
三、纠错
1.为学生营造安全的环境。例如有一次我在送教下校时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此时,我发现一位学生把自己折的纸片悄悄塞进口袋里,然后又拿了出来。我安慰地问道:“你折的是什么意思,能告诉我吗?”那位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叫四分之一。”教师进一步问:“四分之一该怎么写?请你将它贴在黑板上,并在下方写出四分之一。”我将错就错,又让这位学生说一说怎么得到的四分之一,还让他领读“四分之一”。接着,教师对这位学生折的纸进行评价,问:“刚才,老师让大家折的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他却折出了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对这件事大家怎么看?”学生都纷纷表达了看法,有人说“多折了”,有人说“跑题了”。最后我却幽默地说:“我觉得他很有超前意识,把折二分之一超越的折成了四分之一,而且也说得很正确,我要感谢这位同学,他引领大家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思考和了解。”……有了这样的呵护和鼓励,那位“错误”的学生脸上扬起了自信和微笑,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学生纷纷折出了八分之一、六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等不同的分数,在黑板上贴满了学生得意的作品。
为此,老师一旦发现学生出错,就要积极面对,不要畏惧,不要害怕,不要遮掩,应及时提取,细心呵护,认真分析出错原因,帮助寻找纠错方法,让学生感悟到出错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并不可怕,更不可耻,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为学生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当学生害怕出错不敢发言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错了没关系,那是为了以后不再出错。”“谁愿意把自己的错误与大家分享?”……当学生真正出现了错误,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的错误太典型了,谁会纠正?”“你的错误给大家一个重要的提醒,谢谢你!”……
2.为学生准备“错题集”。如何把学生的错误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呢?其实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指导学生把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错因整理记在“错题集”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学生及时对学习中出现的典型的、比较普遍的错误产生的原因、纠错的对策搜集、整理、记录在“错题集”中,也可以将搜集的典型错例设计成选择题、连线题、问答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的题型在学习小组里进行对比练习、交流分享、共同提高。同时,老师可以以教后记或案例等形式进行反思,总结提高,为今后教学服务。
3.培养学生反思错误的意识。反思是促进老师教学水平快速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反思错误是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老师应该把学生出错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分析错因、制定纠错对策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错误看成闪光的“火花”,善待宽容“错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和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辨别、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反思“错误”的意识。例如:当出现5.9×3.6-3.6=0时,①教学生自己找问题:5.9×3.6-3.6=5.9×0=0,犯了违反运算顺序的错误;②若要等于0,算式就应变成5.9×(3.6-3.6)。通过找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对运算顺序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计算的出错率,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意识、自我学习意识,还可以从反思中发现新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反思所运用的知识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胆暴露学生的想法,不断提高反思能力,也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容错”、“思错”、“辨错”、“纠错”的“新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