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声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人力资源促进专项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教师:刘书记,自197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算起,您已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四十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教师节。“教师”这个称谓对您本人意味着什么?您觉得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怀?
刘川生书记(以下简称刘书记):“教师”是一个让我感到非常光荣亲切的称谓。去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并且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用坚定的信念引领人,用高尚的师德感染人,用精深的学识造就人,用博大的爱心滋润人,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进步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中国教师:“启功教师奖”用启功先生的名字来命名,请您谈谈这其中的深刻寓意。
刘书记:启功先生是人们公认的当代国学大师和书画艺术巨匠。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在国学的诸多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启功先生也是一位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极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堪称一代宗师。启功先生更是一位信仰坚定、品行高洁、修己惠人的教育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长达70年之久,秉持一颗丹心,坚守三尺讲台,勤勉授业,精心育人,把毕生精力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和一代代学子,是北京师范大学乃至全国“四有”好老师的杰出代表。
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启功先生亲笔题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他本人的“学”与“行”就是对这一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也与“四有”好老师标准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今天,我们用启功先生的名字为这样一个面向全国广大教师的奖项命名,就是要激励广大教师继承和发扬启功先生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师:据我们了解,“启功教师奖”是中国第一个由高校与新闻媒体发起设立、面向全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奖项,重奖在县及县以下基础教育一线,尤其是在老少边贫岛地区从教满30年并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该奖项的设立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一奖项?
刘书记: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启功教师奖”以及获奖教师们的关注和支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北京师范大学与光明日报社联合设立“启功教师奖”,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是为了在全社会树立 “四有”好老师典范,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基层,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正是为了凝聚社会广泛共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师范大学和中央媒体的优势与特色,整合多方资源,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公开、公正地开展奖项评选工作,坚持优中选优。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审,从近年来获得教育部表彰的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等3 000多位优秀教师中,评选出10位获奖教师和10位获提名奖教师。同时坚持寓教于评。我们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数百名师生志愿者,奔赴候选教师所在地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他们的动人事迹,从中精心整理,提炼评审资料,为评选工作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广大师生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师德教育。目前,奖项评选工作已经顺利完成,颁奖典礼将在教师节前夕举行。
今后,“启功教师奖”将进一步发挥其品牌影响力及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扩大评选视野。未来,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师德风范奖等,发掘、表彰更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树立更多的“四有”好老师典范;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全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认同感;为不断增强“启功教师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使之成为全国教师心目中的最高荣誉。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您是本届“启功教师奖”的评委之一,您在评审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刘书记:作为这次评选活动的组织者和全程参与者,我的感受很多。首先是感动。老师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们的候选人全部来自县及县以下的基础教育一线,他们扎根艰苦地区,长期坚守基础教育一线,克服种种困难,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从教时间最长的有48年教龄,成为当地几代人的启蒙老师。他们用责任和大爱坚守三尺讲台,用信念和毅力托起民族希望,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其次是敬佩。候选教师身处经济落后地区,工作条件普遍较差,但他们自强不息,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了优异的育人成绩和大量教研成果,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是责任。评选时,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对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巨大投入和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造就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同时也要对这些坚守乡村教育的“筑梦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对基层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只是表达我们的一种敬意,更需要做的是对乡村教育事业持续、系统的支持,我们后续会采取哪些措施支持乡村教师的职业提升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刘书记:今年6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正式印发,为未来五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服务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近几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我校通过开展“国培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建设面向农村的教育开放学院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开展“启功教师奖”评选活动,倡议成立全国教师志愿者联盟,并且启动“烛光行动”计划,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和举措,吸引更多高校加入到服务乡村教育、支援乡村建设的事业当中。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鼓励更多优秀学生扎根基层、服务教育。我们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为在职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教育研究,向国家提出更多政策建议,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江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