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平台APP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四)

2015-09-10 04:32武健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实验评价家长

武健 孟延豹

前言: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尝试利用一个教学APP及其背后的平台构建一个课程空间,并实验了几种可能的应用情境下课程平台对于课程的支持。在这里笔者先回顾一下前三期文章中的几次实验的情况。

第一次的实验是测试我们对于平台化课程进入学校初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迅速掌握平台的功能,并进行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上,用一种“技术前导课”的形式,在平台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进行平台功能的体验与实践,整堂课设计成一个3D打印的体验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平台的使用。第二次的实验是在学生分组后,将通用技术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平台上进行尝试,并测试了利用“暂停技术”进行活动控制的可能。这两次实验还检验了“爱学爱课平台”在教师准备课程的场景下的易用性以及问题。

第三次实验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对课程平台未来推广的可能性的一个验证,即探索由教师在课程平台上“课程建设教师设计的课程模版”中简单设计自己的课程并进行实施的可能性。

经过前三次教育应用实验后,我们发现对于日常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学校范围内的活动类课程,“爱学爱课平台”都能够支持。但对于学校量级的活动支持与实施的过程如何开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因此,在2015年暑假前,我们在此平台上设计了一次全校范围可参与的暑期科技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 “爱学爱课平台”的再探索

1.实验目标

(1)全校(480名学生,15个教学班)参与平台活动,平台对于学校整体活动给予支持。

(2)开发与建设全校性活动的要点与实施策略。

(3)以亲子展开的第三级课程活动的实施情况。

(4)以平台为基础的活动的统计。

(5)在极少量培训/干预的情况下,全校学生使用情况(软件的上手容易度等)。

2.人员、器材与设备的准备

这次活动设计是以学生为核心展开的科技亲子课程活动,家长也会深度参与,设备都是由学生家庭自行解决,因此对于平台的兼容性也提出了要求。

3.其他情况

(1)学情:九条小学全体学生没有经历过整体的亲子活动。

(2)设计人:武健。

(3)实施人:九条小学科技处。

(4)本次活动是假期中的亲子活动,是教育性活动,无活动录像的视频。活动重点在于学生活动分析、统计与评价,活动的过程将全程由“爱学爱课平台”进行记录。

● 实验过程

1.课程/活动设计

活动总体结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共计四个活动:一类是科学调查活动,其中一年级是家庭用水、二年级是降雨和气温、三至五年级是废弃物再利用的调查活动;二类是走进博物馆亲子活动,如上页图所示。以下我们将针对其中的几项活动进行详细阐述。

(1)一年级家庭用水调查(如表1)。

(2)二年级降水和气温研究(如表2)。

(3)走进博物馆亲子互动(如下页表3)。

(4)对课程/活动设计教师的反思与体会。

教师在活动前可以比较方便地完成课程的设计,学生活动中只要按设计执行就可以完成一次有意义的游学活动,移动的学习场景是这一类课程APP非常好的一个应用。对比网页型的课程平台,结合网页、APP的课程平台进步明显,教师的兴趣也很大。但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如整个活动中最费时间的是搜集相关图片,其实在相关资料齐全的前提下,20~30分钟便可完成一课的建设。

本次活动整体状态较理想。

2.课程实施

(1)第一阶段:暑假前布置任务。

主要活动:①7月15日放假前利用学校纸质作业布置任务,主要内容是在通知中给出链接。没有进一步进行使用宣传,也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家长必须参加,有兴趣的家长自行按照链接中的提示下载了手机APP(包括苹果、安卓),自行与学生共同学习使用平台。②利用学校暑假通知,把可以使用平台,也可以使用纸质内容的通知发下去。③没有进行其他方面的宣传。

(2)第二阶段:暑假中实施。

假期中一部分学生开始按要求做任务,假期中使用人数逐渐递增,原设想应当是假期后期使用量增加,但与预想状态不太一致:①其中全体都可以参加的走博活动261人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约20人。②一年级活动,参与80人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约10人,完全完成3人。③二年级活动,记录111人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9~14人,完全完成8人。其中此部分试验还有家长参与。共8位家长参与了最后的评价活动,同时全部完成任务的学生也源自这8个家庭。这方面需要得到关注,因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是亲子活动很重要的特点。④三至六年级活动,记录117人次,实际参与活动约15人。

(3)第三阶段:暑假后反思与汇总。

系统提供了可视化图形的统计工具,很方便教师了解情况,但是却没有提供统计数据导出的功能,教师在做总结时,不得不根据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平台中手工统计。

平台的学生用户体系中,只有学生的用户名,无法归类到班级,这样无法完成教师需要的评价功能,将平台的活动体系与现有评价流程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实现的问题。

● 本次教育实验问题与意见总述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收获了一些相对重要的体会,现分享如下。

(1)评价有不同层次,包括:课程评价、活动评价和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其中,学习评价是第一位的。其他评价根据轻重缓急依次完成。在本次活动中,评价基本无法与现有评价体系连接,此类平台在设计用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满足当前学校评价体系的用户系统要求。

(2)当前“爱学爱课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很有用处,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但统计功能中还无法辨别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这就导致对于针对全校的活动结束后的学习统计与评价仍是非常困难的。所列的统计表不是教师需要的统计表,基本上用处不大。

(3)在面对全校的活动中,不同层级的教师有不同的需要。其中不同身份有:课程开发者需要观察实施情况、课程管理与主持者需要管理功能、班主任需要了解本班情况、普通教师需要了解活动情况……对于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课程有一定需要。这是在同一项活动中引入更多教师共同指导与参与时非常需要的功能。

(4)有展示性要求:活动要逐步达到“学生学得到,家长看得到,社会听得到”的层级。需要有观察者参与其中,未来期待有教学专家能够共同参与活动。从二年级的试验来看,凡家长参与活动的,学生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此项未来推广需要进一步注意。

(5)学生王志刚和王志蘷是双胞胎,家长信息一样。这样的用户如何登录控制?

(6)在系统中需要安排观察者的身份,在活动过程中完全作为旁观者,对于观察者不需要很强的用户管理,这样会导致观察者无法快速登录到平台。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们基本验证了利用一个教学APP及其背后的平台构建一个课程空间,支持活动类课程,特别是科技类综合实践课程的可能性、易用性及可推广性。当然,在平台具有的功能以及所需要的用户体验度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并加以完善。

当前讨论的层面,还是集中在了课程的准备、设计,课程的实施以及评价上,基本对象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观察者,这对于课程的建设以及发展还只是初级阶段,后面我们还必须面对学校层面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以及课程在学校内、校际间、区域内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营机制等重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并要回答的问题。

实验结束了,但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Eisenberg Michael B,Berkowitz Robert E.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M].Norwood:Ablex,1990:23-24.

[2]叶平.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EB/OL].http://www.fyeedu.net/info/15383-1.htm,2005.

[3]郑颖慧.基于webquest和Big6模式的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陈莉.基于Big6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5-56.

[5]任韶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实验评价家长
家长错了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家长请吃药Ⅱ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犯错误找家长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