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勇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会使学生愿意记历史,怎样记历史才更加有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作了以下尝试,敬请斧正。
1.将历史与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绝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就是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将历史与时事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史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
2.有效教学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拴住学生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在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力求做到营造气氛,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求知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很陌生。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熟悉的事。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把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此拴住学生的心。例如人名、时间等历史要素,可以运用一些联系的方法进行传授或记忆。
教师的风趣幽默能使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热情参与课堂或进行思考、讨论、探索的时候,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证。教师还可以适时设置悬念,巧用音乐、诗歌、图片、历史片断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以境激情
人们常常“触境生情”,但历史教材的简约性、综合性强,使本来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内容的情境性大为失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方能生情。
4.教给学生一些历史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历史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记忆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如今的历史课本内容是按照问题与问题的环环相扣编写的,即一本书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单元是一个稍小的问题,一课,一目俱是一个个问题,且每一个小问题又是和它相连的那个大问题的答案。
学历史,学生首先要会看历史目录,以便弄清历史教材的知识脉络;其次,学每一单元之前得认真读本单元的导言,因为导言是一个单元知识的归纳概括,非常重要;第三,学每一课之前看课前提示;第四,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要注意课本里大小字、图片其课标要求不同。大字内容一般都是重点,是要求大家掌握的;小字是帮助大家理解大字内容的,同学们一般读一下即可;地图必须与史实结合;图片要结合重点知识掌握。最后,学生学习历史还要经常温故而知新,以免遗忘。
5.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教或引导要有正确策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发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在什么高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高度,再通过教、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学生面对一个学习内容无法学会,其根本问题是不具备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内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和引导的着眼点应落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上,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的引领是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课程是每一个在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既定的。可是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是人人对每一门课程都感兴趣,然而,既定的学习内容不会因学生有没有兴趣做出调整。换句话说,一门课程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都是要学习的,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是一句假话。虽然课程、学习内容是既定的,但是教学把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的方式、方法却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无限的创造空间,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就体现在这里。这是教师的教或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6.试卷的讲评要有重点性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了解学情,促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学生进行测试,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试题。然而,考试后,很容易忽视对试题进行认真讲评,只是简单地与学生对答案,而不是通过讲评使学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知识面,使考试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不管单元测试还是综合测试,试卷都必须覆盖测试范围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在教材中的轻重地位不同;不同的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不同,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试题所描述的过程简繁程度不同,分析难度不同。因此,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及能力要求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了在讲评时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试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进行分析,对每道试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进行设计。只有做到讲评前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评时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