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伟
摘 要: 大量社会现实让我们认识到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情商教育,探索情商教育改革,为时代所需,为大学生成长所需。以往情商教育多为“隐性”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教课程中引入情商教育的专业课程,凸显“显性课程”的专业性,发挥“显性课程”的优势。
关键词: 高校情商教育 必要性 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近年来,大量社会事件不得不让我们警醒,一味追求学业成绩时,我们忽视了一个普遍性教育问题——“情感缺失”。无论哪个年龄段表现出的“情感缺失”,都是情商教育的不力和缺憾。情商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高情商的“健康”人才,而不是培养学业成绩高而情感空白的“亚健康”人才。因此,加强情商教育,探索情商教育改革,为时代所需,为大学生成长所需。
1.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与网络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仅要求具有高学历,具备足以从事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怎样做人、怎样与人交往合作等社会能力,即具备高层次的情商水平。并且,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竞争和生存压力,这就需要有较强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与生活搏击。现代心理学及EQ研究者揭示在影响个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智商仅占20%,出身环境、机遇占20%,而情绪智商,即情商却占60%,因此,情商教育为更多社会阶层所关注。而人的智商是先天的,遗传因素比例较大,但情商发展多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那么,怎样在后天成长中进行情商教育便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2.大学生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是个人成长的中途加油站,经过高考考验和大学课程的专业学习,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为开设情商理论课程、实施情商专业训练奠定基础,同时他们在为进入社会做好专业知识、精神修养、心理情绪等全方位准备。从大学生内部发展需求来看,从紧锁学府到社会熔炉的过渡,大学生需要面临和解决更多人和事,情绪需要管理,身心需要发展,甚至面临两难问题、进退维谷时更需要“情感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尤其有的大学生自身解决问题能力较弱,面对考试任务重、读书任务重、情感交往压力大、未来就业难等压力出现惶惶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更需要引领者和指导者为其疏导情绪和帮助解决问题。
2013~2014年,在授课之余,利用课后时间和学生进行多途径情感交流。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或直接或匿名地吐露出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内心困惑,主要表现为考研、师生交往、同性或异性交往等。低年级大学生,尤其大一学生有如何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如何与室友、老师相处的问题,虽然学校针对此问题有一系列课程、讲座、辅导等普泛式教育方式,但因学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需求的不同,学生更需要一对一的个案规划和指导。而高年级大学生需求解决的则是考研就业和情感交往问题,难解决的节点是如何选择,具体细化问题表现为考研专业方向和学校选择、英语学习及考研复习方法等,情感交往方面学生部分或隐晦地和老师交谈,多选择自行解决,但学生实质上是需要老师指点的,多因自己觉得和老师有鸿沟,不愿意谈及这方面问题。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大学生都需求解决的问题是学习意志、兴趣、方法的自控与管理。
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需要老师指点的问题多不是课程知识的不懂或不解,较多的是一些情绪控制、时间管理、自我认识和选择方向、与外界交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情商教育的重点。如果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那么,就意味着帮助学生提高了情商水平。所以,学生需要这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帮助他们形成高水平的情商储备。
3.情商教育的理论研究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情商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十分关注的教育话题。学术界呈现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增加。有关高校情商教育方面的成果,新近代表性论文有以下内容:
沈云彩在其论文《高校大学生情商培育机制创新研究》中,从高校教育者的观念、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工程、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五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陈晶在《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探析》一文中,除论述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外,还提出了高校情商教育的基本途径:落实责任主体、整合校园资源、实施分层教育及注重实践教育等。刘伟、孙林在《高校情商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分析》中,提出高校情商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班集体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结合进行。朱保安在《关于高校情商教育的思考》中,主张情商教育文化化,即“情商培育的特点是潜滋暗长地感悟,方法是和风细雨地陶冶”。
在众多论文中,关于情商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论者多阐述情商教育的“隐性”方式,即通过校园活动、心理辅导等外在感化方式,在启发感悟中进行情商培育,隐性的培养模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达到提升情商修养水平的目的。相对而言,较少论及情商教育的课堂教学,至于在大学开设情商理论课程、在课堂上实施情商专业训练则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需要探索和尝试在课堂上实施情商培养专业训练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显性教育方式的优势。
4.情商教育:从“隐性课程”到“显性课程”
课程分类中有显性和隐性课程之分。那么,什么是显性课程,什么是隐性课程呢?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如果说在过去学校教育里,情商教育一直被认为是“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学校文化及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和行为示范作用的话,那么情商专业课程的开设则是将其提升到显性课程的层面。
如在《情绪管理》章节的课程设计上,不仅要讲授情绪类型、认识自我情绪的方法、控制情绪的技巧、释放情绪的途径和方法等情商教育专业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理性分析自己的情绪、形成原因,反复做现场情绪疏导演练。这种理性剖析和演练不同于隐性情感感悟方式,使学生冷静地面对自己,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当这种能力养成后,即使离开校园也能理性地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从长久人生进程来看,这样显性的控制情绪的方式更适用,功效更长久。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隐性”教育模式,发挥这种情商教育“显性”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
[2]刘伟,孙林.高校情商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3]朱保安.关于高校情商教育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
[4]沈云彩.高校大学生情商培育机制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13.10.
[5]陈晶.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此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弘扬文学经典与提升高教情商教育水平研究”(项目编号:W2014181)、鞍山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文学经典与情商教育改革:从‘隐性课程’到‘显性课程’”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