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关键问题研究

2015-09-10 07:22高晓华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历史方法教学

高晓华

一、问题分析

(一)为什么“开展社会调查”会成为教学关键问题?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尤为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相关知识,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之中,而社会调查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2011版指出:该课程具有实践性的性质。“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应从教材中获得众多信息,而且应从身边实际生活、报刊网络,以至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构建“信息库”。教师应打破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外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调动起来,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注意重视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体验现实社会的需要,尝试综合地观察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这对提高教学实效极为重要。将社会调查引入《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

(二)“社会调查”的地位和价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走进社会课堂,从多方面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思考,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视野的拓宽。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能初步学习从事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如科学思维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信息处理方法等。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获得亲身研究探索的经验,能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活动将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教育环境,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它改变了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面貌,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它增强了历史的个性化色彩,使历史显得更真实,而且能展示过去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深层和复杂的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起来。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糅合起来,而且活动本身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伙伴。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和体现,它符合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他们开展社会调查。

(三)开展“社会调查”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社会素养得到提高,学习中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社会调查过程后,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了主动参与、善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获取了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社会综合素养。

具体表现在:

1.通过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坚强的意志毅力,使他们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2.开展社会调查中,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知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二、解决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上述目标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做整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互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开展社会调查要做好以下几步。

(一)调查题目的选择

1.从社会热点新闻中选题。(关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中的热点新闻)

2.突出乡土性,凸显地方特色。(关注家乡生产、生活,留意金华日报、金华论坛中的热门话题)

3.选择自己感兴趣、易调查的内容。原则:身边原创简便创新

根据这三点,最终同学们选了有关“绿色生活”的话题展开研究。

(二)调查活动的准备

1.明确调查目的

2.设计调查提纲

3.列出调查对象

4.确定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如下:

问卷调查法: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方法)

实地考察法:就是亲自到某一具体地方对当地的地理事物、历史事件、物产、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以图表、数字、记录等方式进行总结。

访问调查法: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有目的的谈话,寻求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个别访问、请教专家、开座谈会等。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获得与调查课题有关信息的方法。

结果最常用的方法没用上,同学们大都采用了其他三种。

(三)调查活动的开展

以个人为单位或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根据调查目的,选用合理的调查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要确保调查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注意用相机或摄像记录调查过程,及时填写“调查活动情况记录表”。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懂得礼貌礼仪;要有多次被拒的心理准备;有条件的可以预约。全班分为8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头行动。

(四)归纳整理资料。

资料的归纳整理是调查中很重要的工作。为了便于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的片断、零乱的资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核对考据是对资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之后,应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淘汰。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跟绿色生活有关的都采用了。但有些涵盖了企业生产的内容,跟“绿色生活”无关就被淘汰了。

(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报告的题目要简洁严谨,新颖贴切。可以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写法。具体写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做”展开。“是什么”:着重于调查后的形成的观点,即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讲明调查的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为什么”:一方面可以先行阐述开展调查的原因,即课题的提出。另一方面,可以对调查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引出相关结论,即分析问题。“怎么做”:往往是针对调查内容,提出自己可行性的建议,即解决问题。一般放在报告的最后面。最终同学们的成果出炉,并参加了市教育局和市环保局组织的“绿色生活,你我同行”调查报告征文活动,获得了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

三、评述与建议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导致某些教师为明哲保身而取消各项社会调查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如果只是宣而不为,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固有行为模式。

例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的寻根访谈调查,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学习家庭史。比如,可以让他们回家搜集全家人的照片,并分别向祖父母与父母询问家庭的过去,包括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变迁、各时期的生活情形和他们的童年时光,如:什么时候搬的家?为什么要搬家?学校上课的情形如何?小时候玩哪些游戏?流行什么歌曲?看哪些故事书?等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他们学习撰写家谱。从家人那里记录下来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是有感情的、亲切的、具体的经验,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而且能加深家庭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此外,能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撰写调查报告、学习使用电脑等。

在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等相关知识时,如缺少像郊游、野炊、实践基地训练等实地考察活动,就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难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阻碍学生才华的施展。

又如学习法律知识是重在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识,争取做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如果能带领学生多走访戒毒、劳教、法院等场所,近距离与违法者接触,耳染目睹违法者的犯罪经历和结果下场,那么肯定会比老师的简单说教更能震撼人心。

遗憾的是,现在学校的工作前提是“安全第一”,正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不是教其学会如何自我保护的技能,而是将其裹在自己的衣襟下不让其接触社会,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会害了孩子的一生。人是社会人,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大染缸下不断锻炼,才能掌握足够的生存技能。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健康权是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安全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生存能力的培养等同样重要,如何兼顾问题的多方面,值得深思。真正能组织学生搞历史调查活动的甚少,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且从少数地方和学校的实践情况分析,这类活动大多停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对资料(包括口碑史料)科学性、真实性的鉴别等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尚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学海无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愿我们能改变所谓的精英教育,放下“成才”观念。当我们能真正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沈晓敏,主编.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4]龚普良,著.把能力交给学生.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

[5]韩震,梁侠,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1.

[6][日]二谷贞夫.怎样搞好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94,5.

[7][美]帕蒂·迪龙.通过口述史讲授历史[J].历史教学问题,2002,4.

[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0.

[9]李洁.渗透人文关怀的“我的家庭历史”调查活动[J].历史教学,2003,4.

[10]陈其.美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历史教学问题,1999,1.

[11]杨秀珠.香港资讯科技教育与历史教学:个案研究[J].上海:历史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猜你喜欢
历史方法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可能是方法不对
新历史
用对方法才能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